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谁杀了“白雪公主”并不重要,我们就是来八卦的

王一一
2014-09-24 16:1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被杀的“白雪公主”

       比起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抢到票去观看了日本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各位朋友来说,我看得实在有些晚了(不知道为何,我一在朋友圈发正在看这部电影的,朋友们纷纷跳出来表示看过,好看。我默默有种自己真是土的感觉…)。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观看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推理悬疑电影,并乐在其中。以霓虹国每年以十位数计算产出的推理影视剧来说,这部电影的确拍出了新鲜感。

        公司里长相美丽,“白雪公主”一般的女职员三木典子被刺十几刀,随后被纵火烧成焦尸,在郊外的时雨谷被发现。内向不合群的公司女职员城野美姬成了嫌疑人,不过,更准确地说,是被媒体定义的“嫌疑人”。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开头。与一般推理电影或者推理剧差不多,以死亡和怀疑开篇。推理小说和影剧都有很固定的模式,开头是死亡事件,结尾是解谜时分,不一样的只是从A点到B点的路径。

        在电影里,AB之间的路径和叙述方法显得很新鲜。首先,摒弃了由警察或者亲戚朋友追踪嫌犯的传统,电视台记者赤星雄治成了主要的追踪线索,他的追踪报道成为主要的叙述视角,从同事,到小学同学,再到小时的邻居和挚友,他们对“嫌疑人”的不同描述构成了主要情节。同时,通过对比采访材料和最后呈现的电视节目,赤裸裸地黑了一把擅长“掐头去尾”的媒体从业人员啊。

        此外,本电影最有趣的一点是将“网友”作为人物加入剧情。从案件发生到结束,推特上的议论就从没消停过。很多人把这部与陈凯歌的电影《搜索》相对比,我觉得,这两部电影除了都抓住网络时代“众声喧哗”这个特点,其他则很不同。《搜索》里的网友们全是正义化身,整体叙事将网络暴力描述得更可怕残忍,而《白雪公主杀人事件》里的推友更多的是围观和无责任的评论,这种貌似只是单纯而无恶意“八卦”,或许又是残忍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话说回来,想想大家平日在网上看到的对各种案件的种种推测追踪,倒真是日光底下无新事。

        谜底揭开以后,我们发现,记者自己走向了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也引导大众走向错误的方向。追寻犯罪真相的仍然是警察,不过整个破案的过程被隐去了,犯罪动机直到最后也模糊不清。

        由A点通往B点的路径绕了一个大圈,将我们全都套了进去。

        然后,电影的整体气氛非常微妙,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背景音乐实在大赞,在引导气氛的转换上功不可没。片名取自童话,主角城野也是个喜欢红发安妮,同时很天真,脑洞也很大的人。在进入一些场景时,音乐非常俏皮跳脱,营造出童话式的气氛。但在另一些时候,比如城野内心寂寞,听古典音乐的CD时,小提琴声又恰如其分地抒情起来。

        井上真央扮演被贴上犯人标签,只好躲在宾馆的城野美姬,表演也大赞。为了饰演那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毫无特色”的公司女职员,她牺牲形象不化妆出镜,整部片子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副面有菜色、畏畏缩缩的样子。这些,都通过演员紧抿的嘴角,畏缩的眼神,拘谨的动作呈现出来。完全看不出来这就是那个曾经的杉菜啊!

        为了不剧透(这种推理电影要是剧透了那罪行大概就比杀人略轻吧),电影的情节部分就不多说了。不如来说说原作小说的作者凑佳苗。

        凑佳苗毕业于兵库川女子大学,现在是一名家庭主妇,在处理家务之余从事推理小说的写作。2007年,她以短篇《圣职者》拿到35届原创广播剧大奖和第29届小说推理新人奖。这篇短篇就是《告白》的第一篇。而《告白》在2010年改编成电影,由松隆子主演,开启了凑佳苗作品的影视化之路。

        日式推理创作经过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岛田庄司、松本清张、宫部美雪等前辈的发展,再到如今最红的东野圭吾,无论是“本格派”的讲求逻辑,还是“变格派”的诡奇发展,由A到B的线路已经被画出各种花样,要推陈出新实在越来越难。更何况这又是所有类型小说中最需要新鲜感的一类。我觉得,凑佳苗将推理小说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因为凑佳苗的小说总是会写到一些人性的层面,有些读者将她也划为松本清张那一类善写社会的推理小说家。在我看来,社会派倒是谈不上,比起前辈松本清张,无论是东野圭吾还是凑佳苗,对人性和社会现状的把握都只是停留在比较浅层的表面。也比不上宫部美雪,宫部在《火车》里所描述的金融业一味劝诱过度消费,对普通人生活的打击,让我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凑佳苗的优势,大概在于她对女性微妙心理的把握。这一点,在《白雪公主杀人》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比如,对镜头描述城野的人大多是女性,她们种种细微的计较和些微的恶意,都在叙述中表露无意。还有那个讨人厌的三木典子,她那些勾起憎恨的话语和举动,其实你既可以看作是她有意为之,也可以看作是无心之语被其他女性所误解。女性群体就是这样,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内里有着各种微妙的勾心斗角甚至是恶意。但这很细微,如果不是用文学手法将之表现出来,没人会注意其中人性恶的一面。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作者为了突显人物性格而刻意设计的桥段,更像是作者将她身处女子群体多年来的观察很自然地融入了写作中。

        她还很擅长运用多视点的组合叙事,《告白》、《赎罪》、《为了N》、《白雪公主杀人事件》都是如此,令小说的阅读感受更丰富。在《白雪》中,这样的叙事手法增添了对人性多样性的表现,就像最相信城野的儿时好友夕子所说,“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篡改记忆”,这让小说整体的立意在除了批判媒体和围观网友外,又更高了一层。在描述犯罪事件的小说中使用这样的多视点叙事,同时又让大家的说法互相矛盾,也可以看作是对芥川龙之介《竹林中》的致敬吧(对,是《竹林中》,不是《罗生门》,这两部小说和黑泽明《罗生门》的关系请直接询问百度君吧,写不动了…)

        总之,命题是从A点到B点,路径如何创新,还请推理作家们继续努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