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央纪委和王儒林都推重的“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是谁?

山西青年报
2014-09-26 14:56
来源:澎湃新闻
打虎记 >
字号

        【编者按】

        今年5月,中央纪委网站推出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展播。

        中央纪委网站的推荐词写道,1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依据于成龙真实的为官经历,艺术地再现了他勤苦朴素、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政绩卓越的从政生涯,成功塑造了于成龙勤政廉政的艺术形象,是一部具有“正能量”的历史剧。

        推荐词称,该剧于2000年在央视首播后,引来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好评,现为方便广大党员干部欣赏观看,本网特此推出展播单元,以期带给广大党员干部和网友们思考和启迪。

        在8月25日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说,反腐要讲“不敢”、“不能”、“不想”,“不敢”是治标,“不能、不想”是治本。

        要做到领导干部“不想腐”,就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显然,古今中外的廉吏也是我们借鉴的对象。

        于成龙是其一,王岐山曾推荐的《大清相国》主人公——同样出身山西的清官陈廷敬亦然。

        9月16日至19日,新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内考察首选正遭遇“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吕梁市。

        考察期间,他专程探访了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更要求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9月26日,《山西青年报》用三个整版刊发了《寻踪“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专题。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选取其中一篇,以飨读者。

        

山西吕梁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吕梁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是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故乡。

        9月16日至19日,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吕梁市五个县区调研,专程来到于成龙廉政文化园。王儒林详细了解了于成龙生平事迹,登门看望于氏后人。当得知于成龙墓冢曾两次被严重破坏、目前一片荒芜时,他深感痛心。

        他说,吕梁的传统文化重德重廉,历史上出了那么多清官廉吏,而且出了“天下廉吏第一”,现在为什么出了这么多贪官污吏,成了全国发生腐败问题最出名的地方呢?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种痛苦的教训。

        王儒林要求,要按照符合政策、勤俭节约、尊重历史、教育后人的原则,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9月24日到25日,《山西青年报》记者深入方山县于成龙故里,探寻一代廉吏风采、成长经历,及其对于后世后代的影响。

生于乱世饱经患难        

        在吕梁市方山县、离石区一带,广泛流传一句民谚,即“贵人也要遭(难,于成龙也砍过炭”,该民谚说的是“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前半生饱经忧患、遭受挫折,干过苦力活,受过重重人生历练,这句民谚被当地群众频频引用为教子格言和治家准则。

        于成龙,生于明朝后期,少年得志,早早就中了秀才,考上明朝“副榜贡生”,生于明末清初的时代大变局中,于成龙的人生是在痛苦和思索中展开的。

        于成龙幼年丧母,十八岁左右结婚,二十岁生子于廷翼。

        聪颖好学的于成龙幼年时期勤学苦读,胸怀大志,有一则流传故事,讲的是于成龙曾经研习程朱理学的书籍,总结出了“天理良心”的基本行为准则,这四个字也切实地影响到了他本人究其一生的为人处政,也造就了其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

        求学期间的于成龙,少年时期曾先后陋居于离石区安国寺苦读六年(于氏家族贡庙)、太原崇善寺研习四年,也曾在学有所成后在方山县大武镇文昌楼办学教书三年,据介绍当地各大家族纷纷送子弟报名,并因此留下了“于贡生、好先生”的美谈。

        青少年时期的于成龙历经流寇之乱、李自成屠城、归顺清朝等政治变故。因为流寇太多,乡亲们自行组织筑堡抗灾,位置就选在于家祖坟附近,于成龙之父于时煌表示:“我里千家保聚,独我家不利,害少而利多,堡当筑矣!”告诉乡亲们不必理会于家的利益,全力抵御流寇,为当地乡亲保土卫家做出慷慨牺牲。

因清廉获“于糠粥”外号        

        于成龙深受其父于时煌的影响,其父于时煌不务农桑,专攻儒学,曾将自己收藏的经史子集,手把手悉数传授给于成龙兄弟及族中其他子弟,保障了于成龙接受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

        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以“候补”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正式步入仕途,这一年,他四十五岁。被分配到了当时偏远的广西省,当时广西属于烟瘴险恶之地。于成龙回乡向母亲妻儿诉说了自己的出仕求官情况,“典田卖屋”筹措上任的盘缠,告别家乡父老后痛别家乡。

        南行途中,于成龙途经稷山县,看望了自己的一位老朋友,老朋友劝他三思而行,他们的对话成为于成龙从政的宣言。

        他在婉拒好友的劝说后表示:“我辈虽无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于成龙后来在和人交谈的时候,一旦涉及私情私欲,他就立即说“上帝临汝”、“天监在兹”,并且总是非常认真。

        在罗城任期,于成龙先后完成编制保甲、缉捕盗匪、改革盐务、修复城池、创建学宫、养济院、恢复经济民生等重要工作。

        千里迢迢,于成龙带兵赴任罗城,眼前的罗城被誉为“活地狱”,城池周长二里有余,十室九空一片狼藉,一行人风尘仆仆住进了关帝庙,第二天到县衙时,简陋如茅舍,有资料说,官衙大白天都能看到老虎,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跑来跑去,于成龙哀叹:“哀哉!此一活地狱也!胡为乎来哉!”历经卧病、仆逃、苦闷、悲戚的一年时间,只剩下于成龙一人。但在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他很好地完成了当地的社会秩序治理,展开剿匪行动,免除群众火耗,惩治邪恶,改革盐务,使当地社会秩序,民风民情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康熙六年,于成龙因治理罗城政绩突出举为“卓异”,随后赴任四川合州。而他所赴任的合州与当初赴任的罗城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全境100余人,基本就是个空城。

        于成龙在合州治理过程中,根据罗城治理的丰富经验,展开招抚流民、开垦荒田、缉捕盗贼、判断诉讼、征收税赋各项工作,四年的漫长治理过程,当地流传了大量于成龙勤政爱民的故事。并因此二举 “卓异”,得到推荐机会,荣升武昌知府。

        任职期间,于成龙生活贫困到了极点,不但自己和家人吃糠粥度日,他也用糠粥招待,就为了省钱赈济饥民,百姓给他编了两句歌谣“要得清廉分数足,难学于公吃糠粥”,并自此留下“于糠粥”的外号。因为喝劣质酒、吃豆腐、吃糠粥、吃青菜的清贫生活,于成龙除了于糠粥的外号,先后还被赠以于青菜、于豆腐、于半鸭等外号。

外商行贿无望        

        康熙十八年,于成龙被三举“卓异”,长途跋涉赴任福建按察使。

        任职期间,当地官员众多,且多外商权贵,群众富庶,但于成龙仍然保持着一以贯之的清廉节俭风范。

        由于他严于律己,绝不受贿,外商们以为他胃口大,嫌弃送的礼品太轻了,加倍行贿,但他仍然决不接受。外商就趁验货之机,拿出价格高昂的香料,请他品评,按照惯例,这些东西验过之后就留在衙门里,而于成龙在鉴别之后就让外商拿走。外商们行贿无望,感叹“天朝洪福!我们走遍天下,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清官”。

        于成龙说:“我平生没有特别的爱好,就喜欢过布衣蔬菜的生活。衣食问题,只要能够免于饥寒就行了。”“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享受这件事,也不知道馈赠交际有什么好处。我每年得到的俸禄,其实也花不完,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啊!”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到任后严查道府官员,严禁火耗,严禁馈赠,禁止越权,严禁奢侈,严禁赌博,一系列新政,在直隶官场掀起了大地震。

        康熙二十年冬,64岁的于成龙上书请求回乡葬母、安度晚年,假期得到恩准,但却不准找借口退休,特旨任命于成龙为江南江西总督,兼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也即俗称的两江总督,官职升至二品,仅在当年年后,于成龙的官职改为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成为从一品大员。康熙二十一年,于成龙上任两江总督。史籍记载,以两江总督身份赴任,于成龙仅携子于廷元一路照应,身上各带几十枚制钱,雇骡车一辆,沿途不住公馆,省吃俭用,悄悄到任南京。

        于成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对于清廉的官员,想方设法破格推荐,对于得过且过的官员加强教育,撰写并颁发了教育属下官员的《示亲民官自省六戒》,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

        《清史稿•于成龙传》记载,于成龙来到两江之后奢侈有钱的人家脱下了锦绣的衣服,换上了粗布衣服;官宦人家出门减少了随从,涂掉了房屋墙壁上的彩绘;婚丧嫁娶不再唱戏奏乐;违法乱纪的豪强搬家离开了两江,两江风气明显改善。

康熙诏封天下廉吏第一        

        康熙二十二年,于成龙上奏书请求退休,没被批准;第二年,再次上奏请求退休,仍然没被批准。康熙二十三年四月的一个早晨,深受疾病困扰的于成龙起床准备办公,在走出房门的时候疾病发作,临危之际吩咐了部分紧要公务,还没来得及说家事,就坐在椅子上去世了,终年六十八岁。一生秉持“不昧天理良心”信念的于成龙,完成了他的从政誓言,其子于廷翼赶赴江宁料理后事,看到当地百姓用纸钱祭奠于成龙,劝告“家父生平不爱钱票,请勿强加于他,往后祭奠莫用纸钱”。

        于成龙灵柩启运回乡时,江宁诸生、士民数万人,步行相送二十余里,一路哭声震天。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在震惊和伤感之余让大臣们商议其身后待遇问题,最终确定按一品大臣待遇,举行祭葬典礼赐谥号“清端”,指他清廉正直。康熙二十三年冬,康熙南巡顺便考察了已故总督于成龙,南巡结束后下诏表彰于成龙,称其“实为天下廉吏第一”,随后追封于成龙为“太子太保”。康熙二十四年于成龙安葬时,康熙皇帝亲自撰写了一篇碑文,高度评价了于成龙的一生,并为其撰写了两道祭文。

        于成龙去世后,念念不忘于成龙的康熙皇帝多次在各种场合对于成龙进行极高的评价,并为其题词题诗做评,甚至在到达太原时,产生亲自祭墓的想法,向于成龙孙子于准询问其墓地道路远近。

于成龙简介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年间(1639年)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时年四十五岁。康熙六年(1667年),升迁为四川合州知州。康熙十三年(1674年),代理武昌知府。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迁为福建按察使。康熙十八年,升任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九年(1680年),提拔为直隶巡抚。康熙二十年,进京朝觐,回答康熙垂问,被康熙褒奖“清官第一”。此后不久,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在任上去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