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新高度|机器人时代之争:为更多机器人植入中国大脑

澎湃新闻记者 陶宁宁
2014-09-27 14:48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写在前面】

        科技创新中心、改革新高地、开放新标杆……共和国65周岁之际,上海被国家层面寄予厚望。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特联合上海多家网媒,推出“上海新高度|沪上网媒国庆65周年大型采访报道”。以下是本组专题报道的开篇,近距离触摸智能机器人的未来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工人正在安装数控机器人。    徐晓林 澎湃资料

        不过几年之前,上海智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辉还时不时担心,自己会不会像港片中演的那样,被高利贷公司拿着砍刀和红油漆追债。当时,袁辉和他的团队所开发的智能机器人项目——小i机器人已经“烧掉”太多钱了。但几年后的今天,袁辉却已开始雄心勃勃地谋划起上市来。

        转变似乎发生在一瞬间,袁辉和小i机器人熬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市场需要机器人的时期。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在代替人类劳动力的工业机器人领域,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五分之一,总销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而在模拟人类智力的智能机器人领域,美国、日本、欧洲诸国无一例外,都在为争夺机器人的大脑而努力。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的采访中,受访专家和业内人士都强调一点——如何让更多机器人拥有中国大脑,或许将成为把握机器人时代脉搏的关键。

        科研技术、高端人才、资金投入、战略规划……在机器人大脑的争夺战中,无论哪方面,中国都面临着挑战。任何环节的短板,都有可能导致中国在机器人时代错失良机。

        所幸,中国在变,上海在变。

中国市场开始需要机器人

        在袁辉的办公楼里,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了小i机器人最大的特长:他能听得懂人话。

        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和理解、知识工程和智能大数据,这些是小i机器人的核心。举个简单的例子,无论听到“明天我要不要洗车”、“明天热不热”还是“明天要带伞吗”,小i机器人都能明白,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明天的天气。于是,机器人的回答都是天气预报。

        它的功能还有很多。现在,这个“聪明”的机器人已经被用到了银行和电商的客服系统,以及政府的服务平台中,逐渐取代人工客服。小i机器人计划“入侵”的领域还包括智能电视和汽车。

        但小i机器人接到这些合作订单,都是近3年左右的事。自2001年成立后的10年时间里,因为一直找不到盈利模式,小i机器人公司始终处在生死一线间。

        袁辉害怕被高利贷公司追债的记忆就发生在公司最困难的阶段。当花完了投资者们最后一笔钱时,小i机器人还没有盈利。袁辉记得自己站在办公室中,大声游说着在座的股东们:智能机器人是一个站在科技最前沿的项目。但所有股东都摇头,不愿意再给小i机器人任何机会。

        为了不让公司关门,袁辉不得不四处借款买下公司的所有股权。他说,那段日子,他借钱借到“没朋友”。没有“人傻钱多”的“土豪”愿意把钱投到缺乏盈利模式的所谓“科技最前沿”。于是,袁辉借了高利贷。

        直到3年前,小i机器人才迎来转机。

        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姚宝敬认为,小i机器人能等来转机,是因为中国市场已经具备了接纳智能机器人的条件。

        就在近几年,中国服务业、电子商务等领域飞速增长,企业对于客服的需求成倍增加。“在这个背景下,小i机器人也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把智能机器人用在客服领域。”姚宝敬说。

日本的投入比想象中更大

        就在小i机器人的蛰伏期,2004至2005年间,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教授、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波,正作为交流学者前往日本。当时,苏剑波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已经开展了2年。

        在日本的一年半时间,苏剑波惊叹于日本各界对于机器人的巨大投入,这种投入让大批不同肤色的科学家们心无旁骛地为日本人的实验室埋头苦干。

        美国、日本、欧洲……在许多发达国家,机器人已经成为了国家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优势的关键砝码。

        今年6月,安倍政府在汇总的经济增长战略中提出了“机器人带来产业革命”的指导方针,要将之作为农业、建筑等人手短缺行业的劳动力加以充分运用。

        苏剑波感慨,与日本在机器人领域的投入相比,中国无论在资金还是时间上的投入都显得太少了。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在包括智能机器人在内的许多科研领域,日本把目标定得更长远。”苏剑波说,以他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仿生控制研究中心为例,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长达15年,在第8年时会进行一次中期考核。“而在中国,一个项目的周期往往不到5年,许多甚至只有2、3年。”

        在中国,如果在短期内不能看到成果,科研项目便很难再争取到研究经费。苏剑波坦言,如智能机器人等许多科研领域,要短期内出成果,绝非易事。

        不仅是日本政府,日本的企业也给予了科研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如索尼等大型企业,都长期拥有自己的科学家团队和实验室,它们并不要求科研成果能直接转化成利润,而是更看重未来。”苏剑波有感于多数中国企业对于眼前利益过于看重:“要在某个项目上投资,必须知道它能带来多少钱,而且赚钱的速度越快越好。”

        不过,苏剑波最终还是成功地为自己研究的人脸识别系统找到了“不计回报”的投资企业。从2002年研究开始,他找到这个投资人,足足花了7年时间。

        2009年,苏剑波遇到了一个房地产商,虽然对科研领域并不了解,但这位商人对智能机器人和苏剑波研究的人脸识别系统很感兴趣。“不差钱”的地产商豪爽地为这个项目投资了100万元。更豪爽的是,他甚至不要求苏剑波带来产品成果,“钱花光了没研究出来,也无所谓。”

        或许是没有压力更有动力,也或许是研究真的到了成熟期,收到100万元后不到2年,苏剑波研究的人脸识别系统便取得了产品开发上的实质性突破。地产商也没有料到,当初“不计回报”的投资还是为他带来了回报:人脸识别系统能够运用到他开发的住宅项目中。

        如今,人脸识别系统的用途还被拓展到了企业以及监狱。

日美科研实验室的诱惑

        尽管中国在部分单项中拥有优势,但在整个智能机器人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依然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包括苏剑波在内的几位受访专家都认为,技术是中国与美日差距的一大主要原因,而技术背后的原因是人才,人才背后的原因则是体制保障。

        “智能机器人领域,被国外挖走的中国科学家不少,但愿意到中国来的外国顶尖科学家却很少。”苏剑波认为,科学家们远赴美日的原因,是那里有更顶尖的科研团队和更宽松的科研氛围。

        苏剑波说,自己的日本之行便是被另一个在日本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叫去的。他提到,许多中国科学家们总是用“科学无国界”来说服自己,与此同时,他们也希望能从国外学到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中国科学家们在国内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也会流出国门。而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各大实验室中,不少中国科学家贡献出了自己最高产、最黄金的那段岁月。

        苏剑波虽然成功地从地产商那里得到了第一笔投资,但他从不认为招商是自己擅长的,他觉得,大多数科学家和他一样不善此道。而现实是,在国内,不少科学家却不得不为了维持自己的科研项目,像个商贩一样吆喝着,四处要钱。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科学家不会有这样的困扰。”苏剑波举例,美国和日本的行业领军企业对其聘请的科研团队采取3P考核机制,即:Paper(论文)、Patent(专利)和Products(产品)。“只需要在其中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便可以。如果科学家认为自己不擅长做产品开发,他在理论或专利方面取得的成果,会由其他擅长的人去跟进,转化成可以带来商业利润的产品。”

        正是各种人性化的体制保障和浓重的学术氛围,吸引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科学家前往美国、日本。

中国企业已着手组建实验室

        现实如此无奈,好在中国正在转变。

        苏剑波说,中国已经有企业认识到了长期孵化科研技术的重要性,目光变得更长远,这种转变已经可以看到。

        在财经类畅销书《浪潮之巅》的第一篇,作者对美国AT&T公司早在1925年便成立的研发机构——贝尔实验室,有着大段详尽的描述:

        “由于AT&T公司从电信业获得了巨大的垄断利润,它拿出了产值的3%用于贝尔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在很长时间里,贝尔实验室的人总是用‘无须为经费发愁’这一条理由来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到该实验室工作,这使得贝尔实验室不仅在通信领域长期执牛耳,而且在射电天文学、晶体管和半导体、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领先于世界。”

        “那个时代进入贝尔实验室的人是很幸运的。如果确有才华,他可以成为业界的领袖,甚至得到诺贝尔奖、香浓奖或图灵奖。即使是一般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也会有很好的收入、可靠的退休保障及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

        ……

        从AT&T到IBM,再到微软,国外大型企业通过设立实验室、聘请顶尖科研团队,以此维持企业在一波又一波科技浪潮中,始终立处不败之地。这已被历史所证明。

        而随着一批中国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崛起,受访者普遍认为,在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中,中国的大型企业或将有所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系主任贺樑举例,从百度最新推出的百度大脑项目便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已经把发展目光投向了智能机器人。而百度的做法与AT&T、IBM、微软等国外巨头如出一辙,不惜重金设立科研实验室,聘请顶级科学家。

        贺樑认为,根据历史的规律可以预测,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将改变。未来,愿意投入资金和时间孵化智能机器人领域科研成果的中国企业将越来越多。

        除了寄希望于中国巨头企业的“大而全”的投入,在姚宝敬看来,中国在智能机器领域突破的另一条途径是,在部分商业领域找到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突破点。“应用的驱动能带来最大的市场。”

被外国机器人包围,你能接受吗?

        但受访专家都不否认,智能机器人产业最大的爆发点并不在商用,而应当在民生领域。也正是因此,让智能机器人拥有一个中国大脑,尤为重要。

        “智能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10年,或许只有5年。”袁辉觉得,如果我们所有的生活都完全被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机器人控制,这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你在睡觉时,都有外国机器人在盯着你,能接受吗?”

        袁辉和他的小i机器人团队正在做一件事:和苹果公司打官司。这场长达2年的专利权之争令“小i”以及拥有中国大脑的机器人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2011年,伴随着苹果iPhone 4S同时发布的还有一款名为siri的语音机器人。袁辉和他的团队比对后认为,siri的技术和小i机器人极为相似。

        2012年6月21日,小i机器人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专利诉讼,要求苹果公司停止侵权。随后,苹果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宣告小i机器人专利权无效的请求。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二次口审,最终得出维持小i机器人专利有效的判决。

        之后,苹果又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告上法庭,但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过两次审判,依然维持小i专利有效的结论。

        这场专利权争夺战至今还没有结束,苹果公司又向北京高院提起行政诉讼。按计划,10月20日,该案将在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第四次正式开庭。

        “我打这个官司就是想向外国人证明,中国不是只会复制,中国有创新。”袁辉说,机器人何以不能植入中国大脑。

        正在到来的机器人时代将是中国的机会,事实上,这件事已经令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备感压力。

        2013年3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从互联网到机器人——美国机器人路线图(2013)》白皮书,其中有这样的一段叙述:“我们所看到的是,中国也将使用机器人技术,在这事情发生之前,我们才有机会将制造业带回美国。”

        中国的机器人“军团”正在崛起,在新的时代中,上海以及中国许多城市,都将面临新的挑战。

        “上海是中国最接近未来的城市!”姚宝敬对上海充满信心,他相信,上海拥有着大量的金融企业和商业企业,未来的发展必然需要人工智能代替大量人力。

        “我们不必总纠结于上海为何失去了马云。”姚宝敬说,与其总是懊恼着没有留住马云,不如想想,如何才能不错过下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机器人的时代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