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天和钱有关

2021-05-15 15: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你是否被假装温馨的“亲情友情”骗上传销之路,遭遇人生“滑铁卢”?

你是否遇到过银行卡被恶意透支,人在家中坐,余额被清空?

你的身份信息是否被他人泄露,各类诈骗、骚扰电话时常光顾,稍有不慎险些入坑?

"

今日(5月15日)

是第十二个全国公安机关

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

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

识别、防范经济犯罪的意识和能力

全省公安机关统一开展了

“与民同心,为您守护”主题宣传活动

5月15日,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省公安厅会同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国家税务总局甘肃省税务局、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甘肃银保监局、甘肃证监局、甘肃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兰州市公安局、兰州市公安局城关分局、银联、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40余家单位,在全省主会场兰州市金轮广场开展集中宣传咨询活动。

此次宣传活动采取现场宣传和网上宣传同步进行,采取滚动播放视频宣传片、设置宣传台、悬挂横幅、摆放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形式,依托省公安厅融媒体中心资源联合多家网络媒介,同步骤、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广大群众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全省公安经侦部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中取得的战果,并介绍了影响较大的非法集资、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和假币、假发票、侵犯知识产权等民生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和防范措施,营造了全民参与打击经济犯罪的良好社会氛围。

2020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突出经济犯罪,共破获经济犯罪案件2176起,移送起诉犯罪嫌疑人3171人,挽回经济损失18.22亿元,为维护全省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全省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将在省公安厅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厅党委“1351”总体思路和“十大”工作体系,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推动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工作再上新台阶,坚决维护全省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进行综合治理,欢迎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举报经济犯罪线索,与公安机关携起手来,共同防范和抵制经济犯罪。

此次活动,在集中展示甘肃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保障民生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战果的同时,主要是向广大群众揭示作案手法、传播防范技巧、普及法律知识,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

那么,常见的经济犯罪手段都有哪些?

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加强戒备、提高警惕?

假币

某些犯罪团伙为了利益,会大量印制假币并流通到市场中,使很多人深受其害。在移动支付已经普及的今天,很多人已经很少接触现金,因此,掌握一些假币的识别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

假币识别口诀:一看、二摸、三听、四测

一看:是靠肉眼仔细观察钞票的颜色、图案、花纹等外观情况。观察票面颜色、白水印、固定人像水印、安全线、胶印缩微文字、隐形面额数字、光变油墨面额数字和阴阳互补对印图案等特征。

二摸:是指依靠手指触摸钞票的感觉来分辨人民币的真假。人民币纸张手感光洁、厚薄均匀、坚挺有韧性;假人民币用普通商业用纸制造,厚薄不一,手感粗糙、松软、挺度差,还有的表面涂有蜡状物,手摸发滑。

三听:是指根据抖动钞票发出的声音来判别人民币的真伪。人民币是专用特制纸张制成的,具有挺韧、耐折、不易撕裂的特点,手持钞票用力凌空抖动,手指轻弹,或用两手一张一弛轻轻对称拉动钞票,均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而假币声音发闷,且易撕断。

四测:借助一些简单工具和专用仪器来辨别人民币的真伪。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观察票面线条的清晰度、胶印微缩文字、胶印对印图案等;用紫外灯光照射钞票,观察有色和无色荧光油墨印刷图案;用磁性检测仪检测横号码的磁性。

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形式和手段层出不穷,蒙蔽人民群众,损害人民利益,为了避免遭受损失,广大群众必须提高对非法集资的认识,保护自身财产不受损失。

常见非法集资的手段

1.承诺高额回报

不法分子为吸引群众上当受骗,往往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通过暴利引诱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人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人遭受经济损失。

2.编造虚假项目

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以签订合同、投资理财、投资入股等名义,承诺高额固定收益,骗取社会公众投资。

3.以虚假宣传造势

不法分子为了骗取社会公众信任,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采取聘请明星代言、在大的电视台、广播、报纸上发布广告、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骗取社会公众投资。有的还通过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和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传播虚假信息,骗取社会公众投资。

4.利用亲情诱骗

有的不法分子利用亲戚、朋友、同乡等关系,用高额回报诱惑社会公众参与投资。有些类传销非法集资的参与人,为了完成或增加自己的业绩,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集资规模不断扩大。

非法传销

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取得利益。

非法传销的常见套路

1.诱惑力十足的“诱饵”

传销组织者或“上线”往往编造“高薪招聘”、“提供就业”、“投资做生意”等极具诱惑力的理由。

2.假装温馨的“亲情友情”

传销人员往往将个人人际交往网络成员作为首先考虑吸纳的对象。

3.难以抗拒的“精神控制”

不间断地进行高强度“洗脑”,全面营造“传销致富”的氛围,从精神上控制新加入的传销人员。

4.似是而非的“营销理论”

“消费联盟”、“连锁加盟”、“框架营销”、“互动式科学营销”等层出不穷的新名词,让人眼花缭乱,难辨真假。

5.虚张声势的“互联网传销”

借助互联网推销实物产品,发展下线,或者靠发展下线会员增加广告点击率来给予佣金回报。

6.时常变换的“传销噱头”

传销组织者、策划者还利用“股票分红”、“会员制”、“电子商务”、“资本运作”、“连锁经营”、“直销”等种种噱头。

7.厚颜无耻的“政治旗号”

有些传销组织者会打着“支持西部大开发”等幌子,曲解国家政策,增强传销欺骗性。

8.涉黑性质的“暴力传销”

以限制人身自由为主的“暴力传销”,对新来的人员,传销组织者收掉其身上的手机、财物和身份证件,派人跟踪和监视,限制人身自由。

网络传销

近年来,网络传销蔓延的势头也十分迅猛。以“虚拟货币”为载体的网络传销十分容易辨认,不法分子通过网站平台发售“五行币”“百川币”“宝特币”“万福币”等虚拟货币,以数倍甚至数十倍投资本金的“静态收益”(炒币升值获利)和“动态收益”(发展下线获利)为诱饵,设置推荐奖、领导奖等奖金制度,引诱投资人发展他人参与。再通过设置提现门槛、定期重置、后台操纵产品价格等手段,牟取暴利。

此外,还有以 “电子商务”“消费返利”“购物返本”等夸大或虚构盈利前景,通过发展渠道商、加盟商、代理商、会员并进行实际或虚拟消费,从中收取佣金的行为,本质上也是网络传销。

各种名目的费用

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认清传销本质。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往往要求加入者不断拉拢别人参加,并需要缴纳所谓的“会员费”“加盟费”“产品费”“投资款”等各种名目的费用,参加人员形成上下层级,先加入者的收益及返利实际上来源于后加入者缴纳的费用,所谓的“产品”“服务”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银行卡盗刷转账

为了盗刷他人的银行卡,不法分子“绞尽脑汁”,花样百出。有收买、窃取他人银行卡信息资料,“克隆”复制银行卡进行盗刷,有在各种终端设备(POS机)上安装侧录设备,盗取信用卡信息并偷窥密码;有在银行ATM机插卡口上安装读卡器,同时在键盘上方挡板安装针孔探头等,窃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

网银或手机银行也成为不法分子盯上的目标。如利用病毒、木马或钓鱼网站盗取他人信用卡信息和密码,进行盗刷转账;在网络购物过程中,虚构“交易失败”现象,诱骗受害人授权骗子对网银账户进行操作。

预防信息泄露、银行卡盗刷

这几点要留意

1.一定要注意保管好银行卡账户信息和密码,防范他人代刷、窥视或使用特殊装置侧录;

2.认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官方网站和客服电话,不对陌生人提供银行卡信息和个人资料,警惕索取短信验证码的行为;

3.仔细分辨“山寨网站”“钓鱼网站”,不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或二维码;

4.建议更换安全性更高的金融IC卡,及时更新电脑和移动终端的杀毒软件、防火墙,防止木马侵入盗刷。

不止在今日

请大家

关注身边的经济犯罪

提高自身防范意识

共同参与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工作

当然

蜀黍们也将一如既往

市尘猎鼠, 商海擒鲨

用实际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

捍卫群众的利益

守护千家万户的平安

end

发布:甘肃省公安厅政治部宣传处

原标题:《今天和钱有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