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就算林则徐不强硬,鸦片战争也迟早会发生”

澎湃新闻记者 石剑峰
2014-10-07 13:4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教授的新著,这本书的主体内容早在30多年前就已完成,但因为各种原因未完成的一章一直拖到现在才补上,并于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七宝的家中,沈渭滨教授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谈鸦片战争爆发前夜,中国社会的状态,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中英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沈渭滨教授在书中说,“在中国的编年史上,发生鸦片战争的道光二十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但是它的前兆,却在道光十九年就已呈现。”他认为,研究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的历史,对了解鸦片战争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它可以向世人昭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总是通过落后国家付出沉重代价的方式实现的。“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这种强固的封闭型结构,使得中国自身产生的异化力量冲不开这个360°的封闭曲线。中国几千年来仍在封建社会踏步不前。”沈渭滨教授在《道光十九年》中写到,“鸦片战争前的历史表明,要冲破中国社会坚硬的封闭结构,光靠内部的矛盾斗争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借助外力,即借助一种比中国封建制度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使自身的各种新因素得到滋润成长。”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先生在书房。  澎湃资料 图

《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

        澎湃新闻:1840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主要写的是1839年鸦片战争前夜的事。学者似乎都喜欢写大事件的前夜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梦游者》写的是一战爆发前夜的欧洲格局。而你这本书让读者知道,鸦片问题的中国内政如何演变成中英之间的两国战争。

        沈渭滨:写大事件前夜确实是这些年史学界写作的热点,但我这本书基本上是在30年前完成的。我写得可能专业,完全从年代学的方法来写。我尽管写的是道光十九年,但道光十九年以前,甚至以后的事情,我都有所涉及,所以写的是一个大的历史时段。这有点像《万历十五年》,但我的功力还比不上黄仁宇。

        《道光十九年》写的是鸦片战争前的历史,是从大的历史视角来看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这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就是清政府对鸦片的态度,我从康熙年开始梳理,看他们的政策怎么变。清政府对鸦片态度的转变,这个坦率讲,大家写得比较少。中外关系最后在鸦片问题上有了个契合点,就是两方面对鸦片的政策。另外就是中外贸易关系,我做了着重梳理,从正当商品贸易到鸦片贸易,这个过程是怎么样子的,我都有数据作证。

        前史还有些内容要写,但因为我身体原因,有的部分就空缺了,比如当时百姓的社会生活史。在我的书里,我主要写了精英士大夫阶层,在当时他们对国家、世界和学问什么看法,但底层社会怎么看,会党、教门等在鸦片战争前与政府的关系如何?怎样制造动乱?怎么维护社团利益?很遗憾我没有精力写了,这是我欠缺的。

        澎湃新闻:你的书中没有说是因为中国落后所以打不过英国人。道光一朝,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算太差,或者说中国在当时不算差,但根本无法抵抗英国。

        沈渭滨:学术界有个观点,把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说的有点过了,主要是美国的哈佛学派,强调中国的GDP不比英国差,是世界第一。我在书里没有讲,这种观点忘记了最基本的事实,中国人口非常多,人均GDP就差远了,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有了4亿人口。而且当时的资本主义浪潮已经向全世界席卷了,你再强调中国的经济总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不讲中国如何强大,也不讲中国落后一定挨打。落后挨打是西方的观点,并不客观,不是因为落后挨打,而是两个世界的经济进程不同,不能类比。

        中英的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不是因为我们穷、落后,这两者有联系但不是因果关系。即便你强大,他也要打。殖民主义要扩大自己的市场,他看中了你,你即便强也要打,再加上你也不是那么强。我强调了大清朝的闭塞无知,这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文化心理原因。

        澎湃新闻:与当时中国GDP世界第一论相类似的一个观点是,西方史学界也把鸦片战争定义为一场贸易战争,你怎么看?

        沈渭滨:西方学者认为,那是一场贸易战争,中国的垄断性买卖对英国的自由贸易有不利因素。但把鸦片战争说成是一场通商战争,不是一点问题没有,这把侵略本意给掩盖了。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与英国对待中国禁烟的态度是有差异的。鸦片战争前夕,英美之间矛盾很深,美国人是希望赚钱的,而且他们对中国出口的西洋参等货物在中国很畅销,他们不想跟着英国人,而是自己跟中国人做生意,这让义律(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英国军人,1836年至1841年担任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很恼火。其实当时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盘算,不是一刀切,结果我们一股脑都说他们是西方侵略者。

        澎湃新闻:尽管中国社会还闭塞,但从你的书中可以看到, 当时的中西交往已经很密切了?

        沈渭滨:这只是相对来说的,中西关系当时确实比过去要密切,但总体来说中国还是闭目塞听,对世界根本不了解,而人家在了解你,准备打你。这对中国是一个历史教训,要了解世界,要知道中国该怎么应对。在鸦片战争前,中国没有这种意识。

        澎湃新闻: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魏源、龚自珍这几位士大夫已经算是特例了?

        沈渭滨:在我看来,在鸦片战争前,这些人是思想界的先驱,他们已经看到了体制本身的问题,希望改革。但是不管魏源还是龚自珍,用龚自珍话说,最后还是要把古代的东西拿来去改革社会,但那套东西已经太远了。尽管他们是改革家,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有改革思想,境界也比较高,但对世界依然无知。我在导论里强调,如果没有外力,中国依然在封闭之中,而当时外力已经具备了,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在撞击中国,但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不到这一点。这是悲哀的事情。

        澎湃新闻:你在书中说,1840年前的中国社会闭目塞听,对世界一无所知,但经过这一仗,中国醒来了吗?

        沈渭滨:中英鸦片战争没有让中国觉醒,中国依然蹒跚而行,要到什么时候才醒来呢?要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才开始感觉到要走出去,要去吸收新知。

        澎湃新闻:史学界也还是有一些观点认为,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开始,而不是1840年。在1839年,中英之间已经发生了武装冲突。

        沈渭滨:30多年前,我最初也是这么认为的。后来的老师陈旭麓先生对我说:1839年和1840年的关系是头发与头的关系,我们要说的是头,不是头发,当然也要注意头发,不是秃子。当初如果不是他的点拨,我可能也属于“1839年派”。但现在看来,说1839是鸦片战争的开始是有问题的,1839年的战争仅仅是义律利用印度两艘军舰跟广东水师小范围的冲突,这与英国国会通过派遣远征军攻打中国是不同的。但如果把鸦片战争的开端定在1839年,必然导致一系列的历史逻辑发生变化:首先,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哪一个,是1839年还是1840年?其次,广东地方的局部战争到底有没有改变中国?第三,这次战争对中国到底波及了哪些地方?1839年,英国人跟广东水师打,只波及广东沿海,但1840年的战争波及到了东南沿海。

        类似时髦的观点也发生在关于甲午战争的讨论上,比如有史学家认为李鸿章之所以打败,很重要是清流派尤其是翁同龢他们扣了发展海军的经费。这模糊了两个基本观点,首先李鸿章是否敢打、想打?事实证明他不想打。第二,国际调停行不行?我不赞成这种所谓新发现。一个落后国家在被侵略的时候,军力势力不如人,摆在面前的是敢不敢打?如果以武器不如人、兵舰不如人作为幌子,这个国家没有前途。这些论者很重要的就是忘记了这一点。

虎门海战图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否有可比性?

        沈渭滨:1840年中国还处于中世纪状态,无论是国力、军力、民心、思想都还处于中世纪状态。到了1894年,中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进入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军队已经有了新式海军,陆军也使用枪炮,老百姓的心态,已经开始对清王朝统治有不满,希望改变它。至于怎么改变,推翻还是扶起来搞立宪,这是选择问题。所以1840年与1894年没有可比性。特别是1839年,中国还处于中世纪状态,毫无往前迈进的迹象。两者不好类比,1840年到1894年之间,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入,中国人开始打开眼界,看到西方世界。

1840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人民群众观看销毁鸦片。

        澎湃新闻: 你个人怎么看林则徐?有观点认为,是林则徐的激进导致了中英冲突导致了战争。

        沈渭滨:我认为他是民族英雄,是了不起人物。至少在1839年,他做了几件让中国和世界瞠目结舌的事情:第一,林则徐下定决心清除外来鸦片,而且身体力行。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像林则徐那样对鸦片侵略做坚决斗争;第二,林则徐开始看世界,开始翻译西方的东西,他知道西方是什么样的,承认英国是个国家。范文澜说他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我认为是可以接受的。第三,加强广东海防,坚决与侵略者斗争。

        说林则徐的强硬导致了战争,这种观点是很流行,其实不是这样。其实,他与西方的斗争,根本上是维护民族利益,不是空泛的民族主义,他看到鸦片使中国人身形疲惫。在当时若不反鸦片,根本没有办法解决鸦片问题。鸦片战争迟早必然发生的,不是某个人做错了所以发生的。同样,1894年也是必然。

清代宫廷画师所绘《道光皇帝行乐图》

        澎湃新闻:那你怎么看道光皇帝?

        沈渭滨:我认为这个皇帝,在清朝后期皇帝中,还是一个不错的皇帝,至少有三样东西值得注意:一个是勤奋;第二是节约,裤子破了还打补丁,还说外面便宜,内务府太贵了;第三,相对而言,对老百姓的体恤要比历朝历代都多。我认为他是个不错的皇帝,但他见识太差,而且他的左膀右臂都不好,执行能力比较差。但后来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他是清代从兴旺到衰败的转折皇帝,但清朝衰败不能放在他头上,他无力回天。我对他有宽恕之心,并没有过分苛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