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创新案例|中转成本比新加坡低15%!上海自贸区怎么做到的

澎湃新闻记者 胡苏敏
2014-10-16 18:53
来源:澎湃新闻
自贸区连线 >
字号

  【写在前面】

        10月10日,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召开发布会,集中展示阶段性创新成果,发布了20家企业创新案例。
        这批创新案例涉及上海自贸区创新的各个方面,包括跨境投资、贸易监管、金融改革等。澎湃新闻近期将对这批案例进行深入解析,挖掘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红利。
        以下是本组稿件的第四篇。
上海自贸区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成熟开展后,相比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港口,我们预计会帮客户节约15%的中转业务成本,和20%的物流运作时间。 东方IC 资料

        上海自贸区的中转业务成本能比新加坡便宜15%,这不是开玩笑吧。

        太平名威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洪波的回答是肯定的,“上海自贸区的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成熟开展后,相比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港口,我们预计会帮客户节约15%的中转业务成本,和20%的物流运作时间。”

        “中国内地、日本等地的货物,如果在上海拆拼,发往欧美,比起去中国香港或新加坡做拆拼,再发往欧美,航线上更短,可以明显节约物流时间和成本。”庄洪波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解释,而且上海的劳务成本相对更便宜,港口收费、仓库收费等更低。

        按计划,一个来自台湾的集装箱,下周将抵达外高桥,太平名威第一票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进入实操阶段。        

兵家必争之地

        太平名威是上海自贸区首批国际中转集拼创新业务的两家试点企业之一。

        所谓国际中转集拼,是指境外货物经过近洋、远洋国际航线运至上海港,与内地通过沿海、沿江内支线船舶转关至上海港的出口货物,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拆箱进行分拣和包装,并根据不同目的港或不同客户,与上海本地货源一起重新装箱后,再运送出境的一种港口物流业务。

        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是衡量一个国际枢纽港口的重要指标,历来是各大港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前,上海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渠道并不顺畅。因为上海港只能进行整箱中转,但“不开箱”、不能做二次拆拼。因此,上海港的中转操作附加值低,拼箱、改包装等增值服务都集中到了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韩国釜山。

        根据航运专家吴明华提供的数据,现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釜山等港口,国际中转业务的占比都超过了50%,新加坡的占比甚至有80%多。上海港目前国际航线中转业务所占的比例,10%还不到。

        “现在按照上海自贸区的国际中转集拼政策,能把箱门打开了,假设1个集装箱里有去美国、澳洲、南美、日本4个目的港的货物,它就能带动上海港4个集装箱的运输。因为一个目的港的货,必须有1个集装箱来支持它。”庄洪波说,“我们公司还可以吸引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拼箱货物,把上海港作为国际中转的基地。”

        这对有意打造航运中心的上海港而言,意义不言而喻。

海关的监管模式创新

        为什么之前上海不能对国际货物进行开箱集拼呢?这要从海关的传统监管模式说起。

        在传统的进境备案、一般贸易进口通关模式下,要审10位HS编码(商品分类编码体系),其中前4-6位编码是国际通用的,而后面几位是中国根据需要,涉及征税等情况而设立的。

        在审10位编码的情况下,由于物流公司只负责货物的中转,不是货权所有者,货物的申报要素等具体信息是拿不全的,就无法完成申报。

        庄洪波解释,以手套为例,编码越长,意味着手套的具体信息越明朗,不止知道这货是手套,还知道它的材质、工业用还是生活用,甚至知道是男款还是女款、是否露指。实际上,这些货会在上海离境,中国也不会对它征税,并不需要了解那么详细。

        在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模式下,从境外启运进入自贸区内仓库拆拼中转并最终离境的货物,申报进境备案时,海关简化了申报项目,只审核前4-6位的国际通用HS编码。

        “可以说海关做了很大的创新,现在不用去研究货物更详细的情况,就能完成申报了。”庄洪波说。

        利用上海自贸区的新政策,太平名威在物流园区单独设立了一个集拼仓库,对其进行物理隔断,分成国际中转货、水水中转货和上海本港货三个区域,在这一仓库内即可完成二次拆拼和整合。

        太平名威成立于2004年,是上海名威投资有限公司的独资子公司,是首批入驻外高桥物流园区的企业之一,主要从事海运整箱、拼箱进出口,水水/国际中转,出口拼箱及相关增值物流服务。

“分批进出、集中申报”提升效率

        如果说进境备案申报要素简化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开展的基本条件,那“先入区、后报关”的货物入区模式和“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的新通关模式,则进一步助力物流企业发展这项业务。

        “‘先入区、后报关’,意味着货物到卡口后,我就可以向海关发送电子信息,去提货,通关手续则后置。在通关进行中,我已经提前开箱门、理货了,节约了至少1-2天的时间。”庄洪波说。

        “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则缩短了上海本港货物通关的时间,从而节约整体物流成本。

        在自贸区内仓库做集拼的条件之一,是货物必须是保税货物。国际中转货物本身是保税的,水水中转货物在完成属地申报、属地退税、起运港离境后,也是保税的。

        “假设我的一家客户是上海的贸易公司,它分别向3家生产商订了货,要卖到美国去。我有其他的货可以跟它做集拼,装在一个集装箱里去美国。过去,我给贸易公司的货物办理通关手续,必须是3个来源的货物都到物流园区的卡口,才能一起进区。因为单笔的货物不符合申报资料。”庄洪波解释。

        现在的做法是,有一批货物先到,就可向海关发送电子信息,海关反馈之后即可把货拉入区,以此类推,3批货物可分批次进入。“通关手续同时办理,不会影响货物的进入,车辆滞留问题也没了,缩短了物流时间。”庄洪波说。

留住中国货

        现在的国际中转集拼创新业务,在上海自贸区也只是试点。

        一名资深业内人士说,下一步,上海自贸区可能还会依托货物状态分类管理等监管制度改革,适时启动国际中转货物仓单申报模式,逐步实现对国际中转离境货物凭仓单申报入库和出境的目标。这是最简化的做法,物流时间可以控制到最短。

        这对上海港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

        “整个亚洲,出口量最大的就是中国,70%-80%的货物是中国货,哪怕新加坡等三大港,大部分拼的也是中国提供的货。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模式成熟后,就可以把这批货留在上海,同时把其他港口的货吸引到上海来做拼箱。”庄洪波说,“这就是航运中心的概念。”

        除了出口,太平名威还看好中国进口市场,准备操作“反向物流”:从世界回到上海港,再向中国沿江沿海、及东南亚进行辐射。

        庄洪波解释,中国是进口大国,但由于过去不能做国际集拼,美国来的货中,即便大部分最终要销往中国,还是要先去新加坡中转集拼,再整箱发到中国。未来上海做好中转集拼后,就可以在上海港进行辐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