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城市创新:胡同里的微公园

澎湃新闻 王昀
2014-10-20 19:57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正如那句“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者则各有各的不幸”,或许有多重原因,使得社区公共空间凋敝荒芜,而活跃、舒适的公共空间,其原理总是一以贯之。

        相比“奇奇怪怪的建筑”,有些城市的小设计平实易操作,却能真正改善城市公共空间,使其成为市民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微公园

        在北京大栅栏片区的杨梅竹斜街西边,有个“胡同里的微公园”。10月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这里是大栅栏片区最活跃的公共空间之一。诸多游客在此歇脚、游戏,一旁的小煎饼铺,生意好得不得了。

设计周上的微公园。

        

        这个“微公园”,是大栅栏更新计划中的“领航员项目”之一,即“可推广的样板工程”,为该片区有机更新的一部分。

        9月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大约能容纳3个车位的“停车场”——如果人们身处原先被设计为公共休憩空间的场所,则视线会被车阻隔。这里有两组石桌石椅,却无法吸引居民来此闲坐;墙边的网格花架,未能栽种设想中的爬藤类植物,倒被居民用来晒被子。人们只是经过这些设施,完全不愿按照设计者原先的意图,坐在这里与街坊们快乐地聊天。

设计前的样子。

        

置换停车位

        使这处休憩之所被闲置、居民公共交往空间变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小汽车。

        这里由于是居住区,故24小时开放停车,宽度约有5、6米,正是这条胡同最宽处。相比杨梅竹斜街西段更倾向于居住功能,东段则有一些创意性质的商店。周边胡同的车流量也不算小,这样,从东向西开车的游客,在下车步行逛街前,会选择把私家车停在这处“停车场”。大栅栏片区的其他居民,有时也借地满足自家停车需求。不仅车多,人也少。平常这里看不到坐下歇脚的游客,除社区居民之外的人,大多也不会来此逛街。

项目位置。

        

        在对居民调研的基础上,依据丹麦建筑师扬盖尔总结的“城市公共空间12品质”,“微公园”的设计团队Emote分析,除小汽车占领了人的活动空间外,这一空间还存在其他品质不佳之处,如微气候不好(西南向,日晒使人不适)、人们在此无事可做(没有小型游乐设施等)、不适宜人们交谈(只有两组桌椅)、周边服务功能太弱(商业设施距离远),等等。

12个标准中,这个空间只有一项称得上良好,即胡同本身的尺度。

        

        如何改造?交通和公共空间密切相关,改善公共空间的关键,还在怎样处置小汽车。胡同空间狭窄,适于人的尺度,应鼓励人们乘公交到该片区,步行进入胡同,而不是把私家车开进来。这也会为街市带来更热闹的气息。设计团队试图将公共空间还给居民,让居民可以一起在这块靠近大栅栏片区中心、杨梅竹斜胡同最宽的地界上做点什么。

        设计团队想到了“置换停车位”的主意。这一运动在世界其他地方早已流行——一些街区的设计者,想让开车不那么方便,就把停车位改成苗圃、公园。但其实,最需要这类改造的,可能不是美国的宽马路,而是中国一些城市的胡同和弄堂。

国外的微公园。

人性化的小设计

        针对小汽车以及其他导致品质不佳的因素,设计团队一共采取了9个元素,来制作这个微公园。

        其一,是微公园的标志,在停车标志下加了树和人,意即把停车之处变成人停留的场所。

微公园标志。

        

        其二,一个小汽车形状的自行车停车架。意图传递关于空间效率的信息:“停一辆小汽车的空间,足以停十辆自行车、供8个人坐。”

蓝色的停车架。

        

        其三,三角遮阳布棚。一方面达到景观效果,另一方面让人可以灵活选择晒太阳或遮荫。

有人晒太阳,有人遮阴。

        其四,场地中间提供木制座椅。座椅一共四个方向,每面能容下两人并排坐,便于交流,孩子也可以借平台玩耍;同时,相比石头座椅冬冷夏热,木制座椅的温度刚好,坐着更舒服。

借助木椅玩耍的父子。

        其五,加入四组移动式桌椅。人们可以对其自由组合,可以一家三口坐,也可以一个人单独坐,更加灵活。

人们倚靠木椅交流、工作;利用移动式桌椅,可以更灵活地搭建交谈空间;墙上的游戏装置吸引了几个孩子;假草铺地令人感觉惬意。

        其六,在墙上加了一个游戏装置。

        其七,用醒目且景观效果较好的三角梅,以及花箱,提示空间的边界。因为外面可能会有车经过,需要以这样的提示和分隔,保证里面的人安全。

三角梅和花箱提示着空间边界。

        其八,以假草铺地。这给人以公园的感觉,尤其在胡同的灰色空间中,绿色赏心悦目,使人想在此停留。

        最后,引入了商业元素——荷兰小煎饼。一方面,这为在此休憩的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商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愿意帮忙照看桌椅等设施,因为他们也希望人们停留在这里消费。

荷兰小煎饼摊。

        如前所说,经过这一番改造,这里成了北京设计周期间非常受欢迎的空间。人们逛大栅栏,走到这里时,刚好走累了,自然停下来休息,这极大促进了小煎饼摊的生意。

        项目展示结束后,大栅栏希望能把这一设计以某种方式永久留下来。因要照顾胡同居民自身的停车需要,团队成员孙苑鑫表示,永久保留的方案也对小汽车做了一定妥协——让出了大约两个停车位那么长的空间。另外,毕竟北京秋冬风大,临时搭建的三角布棚等设施需拆除,日后重新采用适合保留的材质搭建。商业设施可能换作以服务居民社区为核心的商铺。等等。

大栅栏:创意与尝试

        城市的创意源于创意的城市。这样的设计能被实施、采纳乃至长久保留,在当前小汽车路权占优的情况下,并非易事。这得益于大栅栏管理者给出的平台。

        曾为清代北京商业、文化的中心的大栅栏,大半个世纪以来,已由商业改为居住,变成杂院,逐渐没落。

        对此,北京西城区政府不想把房子推平,大拆大建,也不想重造一条商业气息浓重的铜锣鼓巷。而是希望对社区做有机更新,保留老城原来的肌理,并逐渐进行修缮,尤其是鼓励居民自发参与改善,以留住社区结构,重新激发其活力。

        通过引入一些小精品店、小酒店的节点规划,借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契机,管理者希望持续吸引设计师和创意人群进入片区——他们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还是环境的营建者,以此激发社区活力。

        “微公园”正是其中一个项目。这番尝试效果不错,设施得以保留,而不是在设计周后拆除。但反过来,假使公共空间经过改造之后,仍然不能吸引人们使用,则因其设施成本低、可拆卸,随时可将其恢复到改造之前的状态。总之,这类操作不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小而美”的典范工程。在此,管理者的“包容”,与设计师项目的“可恢复”,达成了美妙的默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