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党媒:山西自古多直臣廉吏,挖掘古代清官重塑山西干部形象

山西日报
2014-10-21 10:2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新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详细了解于成龙生平事迹。

        【编者按】

        今年5月,中央纪委网站推出了以清代山西籍著名清官于成龙的事迹为素材的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展播。

        中央纪委网站的推荐词写道,1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依据于成龙真实的为官经历,艺术地再现了他勤苦朴素、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政绩卓越的从政生涯,成功塑造了于成龙勤政廉政的艺术形象,是一部具有“正能量”的历史剧。

        在8月25日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说,反腐要讲“不敢”、“不能”、“不想”,“不敢”是治标,“不能、不想”是治本。要做到领导干部“不想腐”,就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显然,古今中外的廉吏也是我们借鉴的对象。

        于成龙是其一,王岐山曾推荐的《大清相国》主人公——同样出身山西的清官陈廷敬亦然。

        9月16日至19日,新任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内考察首选正遭遇“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吕梁市。考察期间,他专程探访了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更要求修复于成龙墓地和故居。

        10月21日,《山西日报》刊文《古代山西清官廉吏面面观》。文章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对古代山西优秀廉政文化的研究挖掘为依据,期望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和认识山西优秀的廉政文化,净化山西政治生态,重塑山西干部新形象。

        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9月,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吕梁调研时指出,“吕梁现在为什么成了全国发生腐败问题最出名的地方呢?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个痛苦的教训。”“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入挖掘廉政文化,以古代廉吏于成龙为鉴,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山西自古多直臣廉吏,这些直臣廉吏践行的优秀廉政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通过重温历史,研究挖掘出古代山西优秀廉政文化的一些特点,期望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充分了解和认识山西优秀的廉政文化,从中汲取养分,提振精神,净化山西政治生态,重塑山西干部新形象,实现弊绝风清,促进富民强省。

君明臣廉、君臣齐心。清官廉吏能在治国安民中发挥重要作用

        古代清官廉吏大多把忠君报国、勤政爱民、廉洁自守的政治品质作为做官从政的基本准则。例如,魏文侯不仅用人不疑,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且是一位信义两全、饱含博大胸怀的政治家。他重用贤才,大将乐羊攻中山国,三年未下,谤书盈筐,但他深信不疑,终使魏国最早独霸中原。名臣西门豹治邺,《韩非子》称他“清刻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他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至今广为百姓流传。又如清代“康熙之治”,是明君贤臣配合默契,清代廉吏发挥作用形成历史合力的结果。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康熙帝摒弃满汉畛域,精心挑选了一大批精干廉能的汉族优秀的封疆大吏,不断优化更新官僚机体的血液,使官僚集团充满生机与活力,发挥了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在他精选的文武英才中,就有山西籍官员毕振姬、白允谦、陈廷敬、魏象枢、孙嘉淦等。其中于成龙最著廉名,以卓著务实的政绩和廉洁清苦的一生,赢得了江南百姓的爱戴和皇帝的赞誉,先后3次被举 “卓异”,并被朝野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激浊扬清、惩贪除墨。清官廉吏具有打击豪强、匡扶真善、无私无畏、不惧权贵的胆识和举措

        历史上在山西产生的清官共同的特点,就是清正无私,一身正气,敢于同皇亲国戚、贪官污吏、地痞恶霸之类邪恶势力作斗争。即使在官场风气不正的时期,他们也能坚持正义,独善其身,做到同流而不合污,出污泥而不染。例如,明中叶,政治日渐腐败,官场贿赂成风。每逢回京“朝觐”考察之年,各地官员都要贿赂当朝权贵。而清官于谦巡抚河南、山西,兴利除弊,爱民如子。回京时只带两袖清风,不馈赠当朝权贵一文银钱和土特产。他的《石灰吟》“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便是其做官清白的真实写照。

为官清正,执法如山。清官廉吏不徇私枉法的品德,在民众心目中树起“青天”的形象

        中国封建社会,吏治腐败和司法腐败为害最烈。吏治直接关系到政权兴亡,司法腐败则会严重损害公平正义。许多山西清官认为,国家法度神圣,必须为百姓执掌好三尺法,坚持王法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情。违法必究,执法不阿权势,否则一旦造成冤假错案山积,无人为百姓兜底,社会秩序崩溃。著名理学家薛瑄,明代山西万荣人。为官刚正不阿,先后任御史、山东提学佥事,诚实地践行理学精神,一心一意为民解难、为国分忧,受到时人称颂。太监王振受到英宗宠信,培植亲信,极力拉拢薛瑄。然而,王振没有料到,薛瑄并没有因为同乡关系和其炙手可热的权势顺从他,而是凡事据理主持正义,所以王振十分不满。公元1443年,王振侄子要娶一名已故指挥使的小妾,受到指挥使正妻阻拦,便唆使小妾诬告王妻毒杀指挥使。大理寺审理此案,薛瑄得知实情,力为被告辩冤,王振便诬告薛瑄受贿,袒护被告。英宗听信王振,将薛瑄定成死罪下狱。后经大臣营救,才让他出狱还乡。后薛瑄在河汾地区讲学,四方慕名求学者成百上千,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理学的复兴。

关注民生,敬业务实。清官廉吏为社稷生民的利益可以先忧后乐,恪尽职守,甚至呕心沥血

        河道、盐政、漕运为明清三大政,被时人称为油水最肥厚的衙门。明清时期山西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水利专家。他们不仅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水理论与技术,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水平和能力,而且廉洁奉公,不贪占国家便宜。明前期,黄河决口频繁,河道迁徙不定,灾情严重。山西夏县人蔺芳,时任工部都水主事,开通会通河,并提出编木填石做囤堵决、导河分流的治水主张,成为当时治河理论 “分流论”的代表。沁水人刘东星,为明中后期水利专家,任工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漕运,先后主持了开赵渠,通邵伯、界首二湖的河渠等重大水利工程,最后累死在治水工地上。清朝时,兴县人孙嘉淦提出开分洪道以减轻水灾的思路。吉县人兰第锡提出的碎石护岸技术是河防史上的创举,直到今天仍然是黄河修防的重要方法。该时期山西涌现的治水专家,数量多,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贡献大。同时,他们关注国计民生,为政清廉,家无余财,其中刘东星、栗毓美等累死在水利工地上,表现了山西人勤勉务实的崇高人品。

人物:

执法如山薛夫子

        薛瑄(1389年-1464年),龙门人(今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创始人,字德温,号敬轩。世人尊称他薛夫子。薛瑄从宣德三年 (公元1428年)到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陆续居官24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大理寺卿近似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其间严于律己,勤廉从政,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

一代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人。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以前朝副贡身份出仕,从知县做起,官至两江总督,二十余年间,三次被举“卓异”,被誉为臣之标准、吏者之师,“天下廉吏第一”。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自今伊始”“积弊尽行痛革”,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大清廉相陈廷敬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他一生共28次升迁,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入住南书房,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先后担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等朝廷重要职务。康熙42年,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地位显赫的一代名相。陈廷敬以清廉正直闻名,而且非常重视发现和重用有识之士,经常向康熙皇帝推荐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祯、汪琬、陆陇其、邵嗣尧等人,都是经他力荐而受到朝廷重用的。

忠清亮直祁寯藻

        祁寯藻 (1793年—1866年),晚清著名诗人、书法家。字叔颖,号春圃。山西寿阳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嘉庆二十四年,祁寯藻被选为翰林院编修,步入仕途。道光皇帝死后,咸丰即位,他被授为体仁阁大学士,旋而兼首席军机大臣,是清代著名贤相。道光年间,他在翰林院任侍讲学士,经筵讲官,为道光帝讲习经书;咸丰年间,以大学士身份兼任讲官,为咸丰帝讲治国方略,授用人之道;同治年间,他在弘德殿为同治帝授课,因此被称为“三代帝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