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调查与研究|李序武:中国发展芯片的难度比日韩大

澎湃新闻记者 柴宗盛
2014-11-03 14:5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编者按】

        以下是“全球科创中心初探”专题第七篇。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中芯国际技术研发执行副总裁李序武提到了自己对创新的理解:

        1.企业和高校合作的最好办法就是经过合作项目选拔人才,而不是靠几小时的观察就决定要哪一人。

        2.政府通过专项基金将学校的资源和力量组织起来,开展基础科学及技术的研发工作,并由产业代表参加学校的小组,决定产业所需的研发项目及内容。同时,项目和课题采用严格的竞标方式,一个项目或题目有时候五、六个学校来竞争,谁的方案最好就支持谁。

李序武(中)于2004年被授予英特尔公司技术领域最高荣誉“英特尔院士”。

        李序武,中芯国际技术研发执行副总裁,曾工作于AT&T贝尔实验室和英特尔公司,曾两次获得贝尔实验室“杰出技术成就奖”,并担任英特尔技术总监,于2004年被授予英特尔公司技术领域最高荣誉“英特尔院士”。

        李序武生于武昌,祖籍南通。1948年,国民党政府将一大批专家带到台湾,因为李序武的父亲是工程师,也在转移之列,因此尚在襁褓中的李序武由母亲抱着去了台湾。在其13岁时全家又移民美国。“我去美国是初三上学期,后来中文全忘光了,你猜我怎么恢复中文?先开始看金庸武侠小说,恢复了一部分,后来参与保卫钓鱼台运动,那时候要写海报,又开始看中国书籍,跑到图书馆去看,所以简体字我也看得懂,繁体字还记得一部分,毛选我也看过。”

        趟过大江大海的李序武有长期在半导体巨头工作的经验,也有在中芯国际指导关键技术的体验,先进与落后,自然了然于胸。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办法总会有,中国以及上海的半导体如何追赶先进,且听李序武如何说。

贝尔的经验        

        澎湃新闻:贝尔实验室为什么那么成功?

        李序武:我进贝尔是在1979年,1987年年底离开的,在那里做了9年。我离开后,贝尔也改变了很多,所以我现在讲的是我工作时的贝尔。我去的时候贝尔还在全盛时期,没有衰落。以我个人的看法,第一,它有强大的资源,在1985年左右,它的母公司AT&T就有900亿美元的营收,那可是30多年以前,换做今天这笔钱要成倍。

        AT&T这个收入是有保障的,因为它是垄断公司,全美国就是一个电话公司,后来变成了七八个公司,每年会给贝尔实验室40亿美金的经费,资金雄厚。我们做研究,不需要担心钱的问题。

        我的团队是做微电子的,属于应用技术,但贝尔里面还有完全是做基础物理研究的,当时全美最好的学校,比如说当时全美在固态物理领域70%以上的教授,都曾经在贝尔工作过,可见当时科学家对贝尔的向往,还有它实验的设备,它的资源比大学的要好,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

        第二就是人才,我有一个好朋友陈正轩,台大物理系毕业,非常聪明,他一生就在贝尔工作。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学校教书,你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教授。他说我为什么要去学校,我在贝尔要什么有什么,很多仪器是学校没有的。

        它吸收全美国最聪明的人,我们搞微电子还不是最最拔尖的人,我们属于还过得去的人,也是挑选出来的。每一年美国所有大学最好的十个物理学生,贝尔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招聘目标包括这些人,所以这个公司的人才标准非常高。

        但是,他们还是有严格的绩效排名制度,要看每个人的表现价值,那时候所有的人从第一名排到最后一名,贝尔每年做出一个表格,你是哪一年来到贝尔的,薪水在什么档位,薪水和科学家的表现、研究成果都有直接关系。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长线研发。因为贝尔有那么强大的资源,有那么多聪明人,它在商业产品上会做三到五年项目计划,而且这是一定要按时做出来的;而其他的研究线可以放的很远很广,有的可以长达8年,甚至不需要有具体产品的结果,当然还是要看研发的过程有没有成绩,这个判断决定对该项目的未来投资。这样以来,产品线可能拉的很长,同时他们的技术面很广,这在当时的美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贝尔还有一个成功的原因,就是企业文化。贝尔那时候认为全世界只要人能做出来的东西,贝尔就能做出来;假如其他人都做不出来,只有贝尔能做,这种信念非常强。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参加顶尖的学术会议,上面有名的教授一大堆,也有贝尔的人,贝尔的人就很自信,坐在我旁边那个德国的教授很火,他说你们在外面不要那么“狂”,这就是说贝尔信心十足。

        澎湃新闻:贝尔和高校是如何合作的?

        李序武:那时有非常多的学校进来与它合作,教授进来做实验,规模很大,比如说全美国大部分的固态物理教授都要在贝尔做实习,所以它跟学校关系很近,水准很高,基础研究做得很长远并和学校非常类似。        

中芯国际的努力        

        澎湃新闻:中芯国际和国内的科研院所合作得顺利吗?

        李序武:中芯大部分研究是在内部完成的,同时也会和微电所、清华、北大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请学校跟我们配合,我本人也参与了跟学校的一些讨论和工作计划。我们有两个标准,一是合作项目自身的价值,二是对公司有没有帮助,不管是工艺还是其他。

        澎湃新闻:有没有从高校或科研院所引进人才?

        李序武:你提这个问题很好,企业和院校的合作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这不是单方面的因素,可能双方都有需要共同努力和提高。我们从北大、清华等好学校里招了一些学生进入我们团队,在中芯国际也有访问学者,也在参与项目研究。

        如果合作做好了,好处很大,以英特尔为例,他们跟很多的美国的学校都有合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知道哪个学生好,到他毕业甚至还没有毕业就把他招过来,在假期里让他到公司来做事,被招进来的人也是卷起袖子做事,很认真。就这样,做的好就留下,做的不好以后就不请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经过合作项目,去认识研究生,这样会有一个长期的观察,而不是说靠几小时的观察就决定要哪一人。

        此外,通过合作也可以将科研院所一些相对不够成熟的想法和思路,经过进一步的优化,对推进我们的产业化项目产生实际效果。

        澎湃新闻:中芯国际和英特尔等大厂相比,差距主要在什么地方?

        李序武:我们没有我们自己的产品,因为我们本身只是代工厂,这是我们的商业模式。而英特尔采用垂直整合商业模式,通过一连串的产品主导了市场,慢慢累积了强大实力,它的研发团队很强大,也累积了很多专利,英特尔走在整个业界最前面。

        英特尔所有的工艺都可以为了一个产品目标而优化,而我们的目标非常多,要照顾很多客户及产品,所以从某些方面讲,业务比英特尔公司更复杂。不过,我们今年来的进步显著,2013年,我们公司的专利数量在中国我们排名第四。譬如在FinFET领域,我们的研发也已经开始,取得了很多研发成果并申请了多个专利;在2012年之前,中芯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数排在全世界前20名之外;而到了去年,我们排到第11位。在先进工艺技术领域,中芯国际是一步一步推进,不断有可喜的成就。我们的40nm已经在2012年进入量产,同时28nm已经完成工艺固化,进入客户产品验证阶段,希望明年初我们的28nm工艺能实现量产。

        澎湃新闻:中芯刚刚成立这些年还是挺苦的,开始盈利似乎不久。

        李序武:从2012年年底到现在,一连九个季度赚钱。以前也赚过钱,但不持续。去年我们公司成长21.5% 。我觉得各个公司的成长都有难处,台积电那时有它的挑战,这种模式前面没有人做过。现在我们的挑战又不一样,我们前面有三四个大的代工厂,我们只要有一点成果,它们就调整方向针对我们,它们很聪敏,要使后面追赶的追不上,我们有很大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能连续9个季度赚钱,还是蛮欣慰的。

        澎湃新闻:最近38nmNAND技术,能给中芯带来什么?

        李序武:先进逻辑工艺以外,还有一个特殊工艺领域,对我来讲特殊工艺里面至少又分两大类,不是说所有的特殊工艺都是用很旧的成熟工艺来做,或者用它的基础来发展,像38nm的NAND就是比较特别,其实在很多方面讲,它也是很先进的。因为它也用到了双曝光制程技术,这在28nm逻辑中都没有使用,在38nm 的NAND就要使用。这显示了我们研发团队有较完整的技术研发能力。

        澎湃新闻:用在什么地方?

        李序武:闪存卡,IPhone,Ipad统统全部是会用这个;而完成了38nm的开发以后,我们就可以往20nm迈进。

上海半导体的未来        

        澎湃新闻:你们自主研发就是侧重于?

        李序武:其实我们的客户更希望的是我们有自主研发的能力,这样他们才会跟你长期的、战略的合作。你要什么我都可以做,尤其对于一个大客户。

        澎湃新闻:芯片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的大项目,国外他们是怎么做的,国家参与度是不是很高?

        李序武:美国企业在刚开始没有什么真正的竞争对手,自由发展。后来,出于日本开始对美国构成竞争压力了,美国政府也给予其产业一定的支持和扶植;例如,政府通过专项基金将学校的资源和力量组织起来,开展基础科学及技术的研发工作,并由产业代表参加学校的小组,决定产业所需的研发项目及内容。同时,项目和课题采用严格的竞标方式,一个项目或题目有时候五、六个学校来竞争,谁的方案最好就支持谁。

        至于国家的直接介入,韩国最典型,三星就是靠政府早期的支持,台湾也是这样子。中国的国情就更特殊,外面已经有那么多强大的竞争对手,然而我们要进入这个行业又晚,会更辛苦。

        澎湃新闻:对于政府的支持你怎么看?

        李序武:最近国家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现在看来政府计划支持的力度蛮强的,但最后的资源分配还在论证过程中,我希望不要太分散,要有方向,有一定的集中。

        澎湃新闻:除了钱之外,你觉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李序武:当然有的东西可能从另外一个眼光也是钱,从税务法、融资,这些东西也是钱。还有就是人才,可能有点弹性比较好,就是怎么样能把优秀人吸引过来、留下来,比如说,一个困难就是上海的房子太贵了。

        澎湃新闻:上海的优势是什么?

        李序武:整体而言,这里生态链是全国最完整的。设计公司、IP,还有一些设计辅助,生产设备及材料,这些都在附近,很多公司都不远,开车基本都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交通便利之内。上海除了生活水平高以外真的是非常好的,我非常喜欢上海。中国大陆的员工精神满可嘉的,一点都不比外国差;我们的经验是少了一点,还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提高,为此还需要团队稳定;团队不稳定,公司的研发不可能持续。在团队稳定的前提下,经过这种努力,真的是很有希望。

        澎湃新闻:物联网中芯是不是有参与?

        黄河(中芯国际技术研究发展资深总监):中芯国际已经有介入,比如在物联网智能传感器芯片领域,中芯国际不仅与国外领先厂商合作之外,也开始与本土芯片设计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我们着重开发所需的关键工艺和核心器件的产业化技术,尤其是物联网终端智能传感芯片所需的相关技术;物联网智能终端所需的感知、无线传输、数据处理和存储、以及电源管理功能,实际上中芯国际都已经涉入,而且已经具备了一些核心性的技术进展和产业化成果。

        澎湃新闻:这个产业您怎么看?

        黄河:中国的机遇是独特的,这是整个全球业界的看法。中国有很大很广的应用市场,是因为我们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来决定的,这方面可能比国外要求更多,比如说基于成像传感芯片技术的小区安全监控系统,用量非常大,实际上也给中国做物联网创造了很好的机遇。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本土并不见得有产品设计、成本和系统解决方案的优势。例如,我们接触和合作的国外领先客户,他们正在考虑的问题,已经超出国内公司的水平,到了另外一个台阶。也就是说,尽管有本土市场和需求的优势,但并没有芯片产品的核心技术及成本优势;因此,要提高本土产业的整体水平,这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沈苗对本文亦有贡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