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为了见中国领导人,日本首相也是蛮拼的

澎湃新闻记者 王少喆 方晓
2014-10-24 08:0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北京APEC峰会将于下月召开,企图寻求改善对华关系安倍若想见到中国领导人,恐怕还需加倍努力。 东方IC 图

        

        距离北京APEC峰会越来越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在此次会议上见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来可谓颇为“费心”。

        据环球时报援引日本共同社报道,10月16日,在意大利举行的亚欧峰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安倍晋三进行了短暂“寒暄”。日媒由此解读称,虽然并非正式会谈,但这毕竟是安倍2012年执政后与中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甚至将其解读为中日正在营造缓和气氛,为11月北京举行的APEC上习近平会见安倍做铺垫。

        然而,仅在几天后,日本官方长官菅义伟又在内阁会议上声称“河野谈话”应予以否认,受到中韩严厉驳斥。日本此举丝毫未体现改善与中韩关系的诚意。

        自中日关系进入冷冻期后,安倍政权始终在这种立场模糊、行为矛盾的状态下,企图寻求改善对华关系。北京APEC峰会将于下月召开,安倍若想见到中国领导人,恐怕还需加倍努力。

开始大谈“日中友好”

        安倍希望实现APEC上的“习安会”早就众所周知。8月13日,澎湃新闻即以《主动向华示好背后,一个奉行投机主义的安倍晋三》为题,报道了信奉“现实主义”的安倍准备放弃参拜靖国神社,换取中日关系缓和的消息,并分析了安倍“君子‘豹变’”的缘由。本月17日,靖国神社举行秋季大祭,安倍再次做出不参拜的决定,仅奉上祭品,而且内阁除了三名女性外,主要阁僚均未进行参拜。安倍政权避免刺激中国,营造缓和气氛的意图明显。日本媒体也在近日大力渲染中日实现首脑会谈的“乐观”论调。

        9月29日,安倍在临时国会发表施政演讲,大谈“日中友好”。“日本和中国具有无法切断的关系,中国和平发展对我国来说是重大机遇。对于地区和平和繁荣具有巨大责任的日中两国,为了构建稳定的友好关系,希望尽快实现首脑会谈,通过对话进一步发展‘战略互惠关系’”。

        《日本经济新闻》注意到,安倍这篇演讲的新关键词是“稳定的友好关系”。包括安倍第一次担任日本首相的时候在内,这是安倍第一次在国会演说中提到日中“友好”。而在演说后的国会答辩中则基本都会提到。

        1972年的《中日联合声明》和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明确使用的体现中日关系大局的关键词是“和平友好”。而1998年的《中日联合宣言》使用了“友好合作”的表述,均将重点放在了“友好”上。但是,在安倍2006年10月访华时确定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中,却将关键词改为了“战略性互惠关系”,意在告别“友好至上主义”。

        安倍为何此前一直极力避免使用“友好”的表述呢?这是因为一直对日本外务省和自民党鸽派将中日关系的目的定位为“友好”、总试图避免遭到中国反对的对华政策感到不满。

        “就是这样的安倍现在竟然开始提‘友好’了,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可以看出安倍的战术是为了在11月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期间实现首脑会谈,在不作出实质性让步的范围内,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积极信号。”《日本经济新闻》评论称。

安倍在国内面临多项难题  

        不过,中国早就提出了解冻中日关系的两大条件——日本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和承认钓鱼岛“存在争议”。安倍决定“献祭不参拜”处理靖国神社问题的变通办法;而在钓鱼岛问题上,安倍则可能在坚持“拥有”所谓“钓鱼岛主权”的基础上,做出“日本了解到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这一模糊的表述,实际上对钓鱼岛采取“主权在我,各自表述”的方法,搁置双方争议。

        安倍的这一举动,再次显示了他现实主义的风格。安倍第二次成为首相前后,炒作靖国神社问题,是为了争取保守主义势力的支持,坐稳首相宝座,而在政权日益稳固的今天,安倍已经有实力执行更为“自主”的对华政策,不必刻意“讨好”保守势力。

        安倍能做出这一“转向”,有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考量。安倍政权上台以来的种种保守主义做法,引起了中韩等国的强烈反对和联手“孤立”,也使国际上对安倍有了“麻烦制造者”的印象,既然现在政权已经有了“长期化”的趋势,安倍认为到了对初期的过激路线加以调整的时候。更重要的是,日本与韩国在历史问题上的“渐行渐远”,以及与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剑拔弩张”,都令其“大哥”美国不快,因日本“卷入”对华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更是美国不愿看到的。美国的压力,显然是安倍政策“微调”的要因之一。

        自4月份上调消费税之后,日本经济前景晦暗不明,给企图长期执政的安倍政权带来了阴影。因此,安倍考虑在对华外交上取得“突破”,提振政权人气。从长远来看,安倍也明白,“日本和中国具有无法切断的关系,中国和平发展对我国来说是重大机遇。”改善对华关系,有利于安倍争取经济界的支持,坐稳江山。

        此外,安倍在9月实施的内阁改组时作为亮点人物起用的两名女性内阁成员在10月20日同一天内辞职,这很可能会削弱安倍内阁一直以来保持较好的凝聚力。到年底前,安倍政权还将面临核电站重启、外交等堆积如山的难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其政权运营将面临更大的阻力。

        如何应对安倍的“绣球”

        对于中国来说,近年来,随着美国的注意力从反恐“回归亚太”,中国感到来自美方的压力上升,中美之间在各领域的冲突有加剧之势。同时,中国在周边更积极地主张自身权益,也引起日本、越南、菲律宾等不少国家的“不适应”,甚至 “联美制华”成为一种“时髦”的政策选择。改变这种局面,实现“稳定周边”的战略,避免钓鱼岛争端发展为局部冲突,干扰中国国内正在进入关键时期的建设与改革,很有必要。

        对安倍抛过来的“绣球”,如果应对得当?

        若安倍能够在靖国神社、钓鱼岛问题上采取更为灵活的做法,事实上,中日关系可以达到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即专注于发展经济和人文等领域的往来,期待中日两国关系的加深能在未来解决其他一些矛盾。

        然而,从目前来看,日本政府仍未体现出足够的诚意来实现首脑会谈。就在10月21日,日本财务相麻生太郎在北京表示,尚未决定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进行中日双边会晤。由此可见,中日首脑会谈能否实现,远非日本媒体所预计的那么“乐观”。

        同时,安倍内阁内部凝聚力的下降很可能成为中方考虑的重要因素。日本媒体指出,安倍自上台以来,其政权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支持率,但两名内阁成员的辞职将其政权推向了一个拐点。在过去的日本政权中,也有很多因为内阁成员的丑闻等问题而阻碍政权运营的事例,为此影响国外政府对日本当局的信赖。安倍值不值得见,因此成为一个问题。

        中国外交部对于中日领导人见不见这一问题的表态一直是:在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明确的,没有改变。日方对此是清楚的。日方必须正视现实,拿出诚意,以实际行动为消除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作出努力。截至目前,这一表述仍未改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