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龙王时代”:杨玉良任复旦校长的五年零九个月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 实习生 刘丽君
2014-10-24 17:3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2014年10月24日, 上海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新任校长许宁生(右)和他的前任杨玉良(左)在该校光华楼的大厅一起交谈。 澎湃新闻记者 刘瑾 图

        即满62岁的复旦卸任校长杨玉良被学生们戏称“杨龙王”。这还得从当年一件棘手事说起。

        2011年,复旦的学生一直以各种方式要求学校给宿舍装上空调——“江州司马青衫湿,玉良校长知不知”、“宅男汗尽宿舍里,南望玉良又一年”……但那一年上海入夏偏偏一直阴雨绵绵,气温不高,学生们便戏称“杨龙王”的“催泪降雨术”的功力,使得天气凉爽,不用装空调也可度日:“东海龙王杨玉良,翻云覆雨棋力强。交大猖狂安空调,怎敌虬江老龙王。”

        杨玉良倒是一点没生气,并在一次演讲中主动提及安装空调的问题,承诺空调一定会装。最后,他说到做到了。

        查阅与杨玉良相关的报道会发现,最多的是这位校长充满感情的心灵鸡汤似的“金玉良言”:

        “如果给我一个时间机器,我会告诉年轻时的自己生活不是拥有的物品与成就的清单,你们的资格证书、简历都不能等价于你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够依据自己内心的追求决定自己前进的路程,并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在内心的所得将改变外界的线索,内心的修炼才是大学四年生活对你们最为重要的东西。”

        “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

        前者是2011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杨玉良引用《哈利波特》的小说作者罗琳参加2008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时的一段讲话;后者是今年9月,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在这些致辞和诸多公开演讲中,他传达最多的是对人文教育的看重,对美和良好道德的感受,以及强调“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说到这儿,很多不熟悉杨玉良其人的朋友一定以为“龙王”是人文社科的学术背景。其实大错特错,杨玉良是中科院院士,是一位科学家。

        1977年,杨玉良毕业于复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是我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抱着对大学的巨大的神秘感从农村来到复旦,青年时代,他经历了“图书馆和教室在晚上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人人都是埋头看书”的日子。

        1986年,杨玉良留学联邦德国,成为国际著名学者Spiess教授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的博士后。两年后,他回到复旦大学工作。2006年,杨玉良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国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9年1月,杨玉良再回复旦。

        复旦,算是杨玉良的“老土地”。2009年,时年57岁的杨玉良在履新大会上借舒婷《致橡树》里的诗句,表达自己对复旦的感情和想象力,“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出身理工科的科学家,却经常表达出一所大学应有的人文精神和学者的情怀。平实的讲话,尊重的态度,使得校内人文学科的教师有感通,心生亲近。

        中文系的汪涌豪教授喜欢卢梭,经常引用一句“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心地宽广”。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杨校长是人文气息强烈的人,重视学生人格的长成,注意“立人”的思想。

        不过,“复旦校长基本都是科学家,在我读书时,像苏步青校长就比较偏于理科,一般对文科有所忽视。但杨玉良会看我的文章,然后跟我交流,甚至在一次讲座后引了我的话,说明他是真的读了。之后中文系的陈思和教授也告诉我,关心人文,关心文科,杨校长不是说在嘴上的。”汪涌豪说。

        2011年杨玉良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让汪涌豪印象深刻——“我不知道是否有的同学在省察时感到自己在这四年当中虚度了光阴。即便是有,也不用过分地伤感,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学生难免会有虚度光阴时候,打牌、聊八卦、喝酒……把这段话作为临别赠言,哲理又贴切,同时对学生是个很大的安慰,体现了‘全人’的教育理念。”汪涌豪说道。

        杨玉良曾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过令他有些沮丧的是,现在“理想主义”好像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代名词。“其实,从哲学上来讲,理想主义带有彼岸性,你可以尽可能地逼近这个‘彼岸’,但是你永远到达不了‘彼岸’”。

        这点,复旦的葛剑雄教授也颇为认同。“尽管做了校长,还是保有学者的理想和情怀。甚至有时候,我们都觉得太理想一点了。”在杨玉良身上,葛剑雄看到了其学者本色。

        杨玉良曾提出,开学典礼这种场合,不要排位次。把校长、副校长这些领头的安排到第二排,把第一排留给要发言的教授、被表彰的教工或者是知名的老师,因为同学真正感兴趣的是他们。葛剑雄回忆,“看起来是个小事情,但反映了校长是为大家服务的思想。”

        在杨玉良任期内,为提高大学自主权的保障、自主约束和规范,复旦通过了《复旦大学章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告诉澎湃新闻,杨校长是高度国际化、具有法治思维的教育者,此举在客观上促进了一批拥有类似想法的先进教育人士,共同推动中国大学的宪章建设步伐。

        然而,葛剑雄并没把大学章程看得太重。“如果没有国家相应的措施,这些理念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显得有些现实主义。”他笑着说,历年复旦校长中,有中央委员、政协主席,其他很多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或是政协委员,杨玉良这方面都没有。“所以我也能理解,有些事,他有想法,但在既有条件下,未必这样去做。很可惜,留给他真正实践的时间太少了。”

        复旦的校长历来声名显赫。从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华中一、杨福家、王生洪到杨玉良,一代代复旦人前赴后继往世界一流学府的先进水平追赶。

        “从世界的标准来看,大学校长应该是一个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能力强的科学家背景倒在其次。”沈丁立认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校长需要有独特的教育理念,能够引进资金,组织起好的科研,教育出一流的人才。“现在我们很多的大学校长都还没有做到,谢希德先生做到了,杨福家也做到了。”

        在复旦,杨玉良最重视文科,第二是医科,第三才是理科。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姜义华主任说,因为前两者杨玉良不是最熟悉,所以上任后,几乎跑遍了所有院系,做了大量的调研。

        与中国所有大学一样,复旦大学实行的是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近年来,杨玉良与党委书记合作得相当好,形成合力,许多教师觉得,这十分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没有出台过多行政化措施,不搞过于科研GDP的政策;积极推动复旦发展研究院的发展,让复旦在国家建设中能发出越来越多的声音。为警惕学术研究出现完全商业化的倾向,杨玉良还推出“代表作制度”,把学术权力交还给了学者。

        “那些喜欢做学问而又不愿理会体制的人解套了,”汪涌豪说,“复旦的学术环境的自由氛围是公认的。容许各种人做喜欢的学问,是非常难得的一点。杨校长在任期间,这一特点更加光大。这种导向很重要,校长的工作就是应该把方向、顾大局,为师生,为学校发展创造环境。”

        “倾听教师的意见,改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科研环境、生活条件,优先关注青年教师发展,帮助工资不高,负担较重的青年教师解决住房问题等,这两年,复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姜义华感慨道。

        具有亲和力,是很多学生对杨玉良的直观感受。在复旦,杨玉良经常关注学校的BBS(论坛),了解校园发生的事,希望学生追求思想自由,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教授和校长。

        毕业于复旦飞行器设计专业的董彦辰,在校时听过不少杨校长的讲座。“他是一个既幽默又有亲和力的长者,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一些看法很有前瞻性。”但董彦辰觉得校长还可以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活,例如近期关于研究生新生补贴问题。“杨校长是一个宁愿不说话,也不会说错话的谨慎之人。”

        新闻系大四的周扬清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治下的复旦总是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头浪尖,这所江南名校还有不少地方不够完美,但在他身上我依然看到人文的光晕,以及忙碌在学科建设的身影。因而,我宁愿把社会对他的争议留在心里,因为他永远是我的大学校长。”

        是人总会有争议,何况是一所百年名校的校长。对此,葛剑雄认为,应该尊重事实,如实评价。“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也应该依法治校。”

        “梦想中的大学与大学校长”是什么样?杨玉良曾表示,大学校长首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社会出现失范的时候,大学校长和他的教授们要出来发警示之言;第二,大学校长应该是社会道德的楷模;第三,大学校长必须是大学使命和教育理念的坚守者;第四,他应该是一所大学学科宏观布局的总设计师。

        “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每一面墙壁、每一草一木都应当散发着育人的气息。年轻学子进入其中,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并由此激发对人类、对社会、对国家、对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踏上校长岗位之初时,杨玉良这样阐述过自己对大学的期望。

        五年后卸任,他或许也会总结,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自己的期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