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赣南时代的“建丰同志”:革命青年,奋发有为

贺越明
2014-10-26 19:2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北平无战事》的热播再度引起了大家对“建丰同志”蒋经国的关注。《蒋经国赣南文存》呈现的,是未届而立之年的小蒋:彼时他正赴任江西省第四区(赣南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充满朝气,奋发有为,留下了不少励精图治的事迹,展现了独当一面的才干,也为以后迈上更高的台阶打下了根基。

        对蒋经国先生的政治生命,与他稔知的老作家曹聚仁称其中的赣南时期为“前半夜”,以1944年初他赴重庆中央干部学校出任教育长为分水岭,并不无感慨地说:“从他在临川练兵到赣南任专员,那六年间,的确是一个革命的蒋经国。” 小蒋其时未届而立之年,赴任江西省第四区(赣南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充满朝气,奋发有为,留下了不少励精图治的事迹,展现了独当一面的才干,也为以后迈上更高的台阶打下了根基。由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辑的《蒋经国赣南文存》,汇辑的正是他在那一时期的专论、时评、演讲、访谈、工作报告乃至训令等,若与前些年出版的《蒋经国日记》、《蒋经国回忆录》(其实也是日记体)的有关记载相互参读,当可察知蒋氏的思想底色、施政理念以及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的立场和举措,是了解和研究其事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

        “赣南文存”按年编次,共收文一百零三篇,其中有1943年的两篇悼亡文,分别是写周崇文的《用血汗灌溉了快乐之花》、写陈明光的《生·死·再生!》,通篇情真意切。周、陈生前的职级较低,前者是干事,后者任保长,说明蒋当年非常体恤下属,毫无“太子”习气。但读到这两篇文字时,我发现另有两篇悼亡之作却刊落了,而它们在蒋的著述中似更重要亦更有影响。

        一篇是悼念南康县县长王后安的长文,发表于1942年桂林《大公报》,题为《一个县长的死》。据曾任该报总编辑的徐铸成先生回忆经过情形:一日下午,他接到一个电话,是素昧平生的蒋经国打来的,说路经桂林要去拜访他,徐以报社所在地路况不佳,约定去蒋之下榻处见面。双方寒暄后,蒋取出一份手稿,说是纪念一位亡友的,问能否在《大公报》刊登。徐粗略看过,感觉文词清新、情意真挚,当即允诺及早刊出。他在《徐铸成回忆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月)中写及此事时表示,蒋的文章不在赣州《正气日报》刊登,而交《大公报》发表,是因为后者影响更大。也许因为年代久远而当事人记忆力衰退,回忆录有关记述涉及的人名、任职地名及发表日期均有讹误。经我多年前翻查旧报,确定该文是在3月17、18和19日《大公报》连载了三天。

        江西当地的文史数据另有一种记载,称蒋亲自主持王后安追悼会,并撰写《赣江的水依旧在流》一文表示痛悼。奇怪的是,那一篇的题目没有多少感情色彩,而这一篇却带有深沉的诗意。究竟是一文两题还是完全不同的两篇文章呢?恐怕还需通过与原文比照才能得出结论。

        另一篇是悼念上犹县县长王继春的,蕴藉的哀痛显然更深。王任县长三年多,大力推行蒋经国提出的“新赣南运动”,提倡教育兴国,兴办上犹中学,创刊《上犹日报》,铲除“烟、赌、娼、匪”四害,为人清正廉洁,享有很高的名望。1942年底,他积劳成疾,住进省立医院,但因一贫如洗,只能变卖家当治病。上犹县政府曾汇去五百元治疗费,他得知后即令勤务员汇回,而院方竟嫌他小气,不肯提供好药,致使他终在1943年3月7日病逝。在追悼会上,蒋声泪俱下,宣读了题为《哭王继春之死》的悼词。他说:“去年南康县长王后安逝世,等于断了我的一只左手,今年上犹县长王继春病故,等于断了我的一只右手。”他指出王继春不是因肺结核死的,而是被腐败的社会吞噬的。他痛斥道:“这个医院是腐败的,是今天一个腐败社会的缩影;自己只管自己,不管人家的死活……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把人当作货物,这到底是什么世界?这到底是什么天下?”他好似面对死者哭诉:“你所留下来的东西,只有两件破的衬衫裤,一双破的胶皮鞋子,两双破的袜子,和几本书,你所最爱的两双黄雀子也先后死了,但是你留了很大的产业——革命的精神。你临死的时候说:‘王继春可以死,上犹不应当死!’继春!你并没有死,你天天会和我们活在一起的!你可以相信新的上犹,新的赣南是永远不会灭亡的。”他最后疾呼:“让我们来接受你所遗留下来的革命锐剑,让我们拿起这把锐剑,去冲杀国家的公敌,去扫除革命的障碍,去开辟自由的血路,来创造人类的幸福!”

        据曹聚仁先生在《蒋经国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忆述:“我曾读过一篇蒋氏哭王县长继春的文字(原题为《让我们来接受你的革命利剑》,曾载东南各报),一字一泪,含蕴着超过伦理关系的爱。有如慈父哭子,爱侣悼亡,契友折翼那么深挚,出之于肺腑的哀号!友人V兄,他和王县长有点私谊,那时候也在泰和。蒋氏痛哭王县长那一刻,他也在场。他说:‘蒋氏嘶声啜泣,泪尽继之以血,骨肉之间,也不过如此!’”曹还引用一位当地友人的话:“士为知己者死,替蒋经国做事,死了也算有点意义,王继春可以瞑目了!”可见,哭悼王继春的文章,也存在一文两题还是两文两题的疑问,值得查证核正。文中提及“东南各报”,应指当时的《正气日报》、《前线日报》和《东南日报》等,而据前述徐铸成的回忆录,该文也经他之手在桂林《大公报》刊出,显然其影响超出了东南各地。

        蒋经国的祭文,诚如曹聚仁所言,是“声情并茂,如泣如诉”。不仅在一个多甲子前,即使今时今日读过之后,也很难不令人动容!政协上犹县委员会今年2月专门编印了《王继春在上犹》一书,以资纪念。像这样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公仆,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度都堪为各级官员的表率。这两篇悼亡之作,既表达了蒋对两位优秀部属的痛惜和怀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下属在道德品格上的期许和表彰,还流露出对社会环境及腐败风气的不满和愤恨,对了解蒋氏的赣南史迹尤其是与团队成员的同志情谊至关重要,然而竟未能收入“赣南文存”这一文献,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文存”固然不是“全集”,可以不必求全,但既然收录了有关周、陈的悼亡文,却又遗漏了纪念二王的名文,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且令人不解的。

        还有让人不解的是,“赣南文存”作为一部历史性文献,参与编选者不少,但没有给各篇加上必要的题注,也没有注明文章发表、演讲举行的日期、刊物或场合等,这就索解为难,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不便。例如,1942年内有一篇《论舆论界的职责——勉本报同人》,既像是在报社的演讲,又像是报纸的社评,通篇的“本报”是指哪份报纸呢?读者自然无从知晓。很可能是指赣南地区的机关报《正气日报》,但这只是我的推测,不敢遽下断语。这部“文存”似此缺乏应有的注释,其文献价值便打了不小的折扣。■(文载2011年6月19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蒋经国赣南文存》

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1年2月第一版

388页,39.00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