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城市的光污染,让生活不健康?

Ellie Violet Bramley
2014-10-27 21:57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编者按】

        人们都关心“污染”。但城市之中有些污染不太引人关注——比如灯光和噪声。之所以大家并未像关心城市空气一样关心光和声,或由于后者并没有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短期内可感知的损害;或者大家认为这就是城市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甚至可以拿外太空得到的灯光数据来审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当然,科技用于发展,也用于节制。LED的应用可能是变化的一种端倪。技术总是在进步之中,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但对当下面临的问题而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省察,才是最为迫切的。

        

      傍晚的香港

        香港大学物理系研究天文学的Jason Pun博士,从事光污染研究近十年。他说,人们常常问他是否太过疯狂。“人们说:‘香港就应该这样亮,为什么你说光是一种污染呢?’”

        香港正是一座以夜景出名的城市:即便深夜,街边的店铺、典当行和西餐厅仍然闪烁着霓虹广告,摩天大楼灯火璀璨,“晚上当我走在一些商业中心时,灯光亮得让我想戴太阳镜。”Pun说道。

        的确,在我们的集体想象中,城市就应灯火通明。但诸多研究显示,过度光照对健康有危害,与此同时,抬头能望见群星的人越来越少。对我们来说,城市是否太过明亮?

        香港并不是灯火璀璨的独例。法国巴黎享有“灯光之城”的盛誉,而英国布莱克普尔(Blackpool)也依赖其灯火景观招揽游客,一年一度的灯光秀上,超过100万只灯泡,照亮了10公里的距离。

        

        NASA捕捉的夜晚影像

        

        人们欣然享受人造光源,这或许并不意外,因为使用电的路灯很晚才得到普及。直到近世,人们才能普遍随意享受灯光,这一点容易被人遗忘。虽然路灯第一次出现于欧洲大城市是在19世纪中叶,但街灯大规模普及其实是20世纪的事。

        不久之后,人们就发现,很难看到清晰的夜空了。目前,香港常被视为全球光污染严重最深的城市。最近,Pun博士和他的“香港夜空光度监测网络”(Hong Kong Night Sky Brightness Monitoring Network (NSN))部门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他的团队就负责测量所谓的“夜空照度”。

        “我们在全城设立了18个监测站,这些站点覆盖了所有的居住环境:从城区商业中心,到大范围的居民区,再到相对偏远的地区,”他解释说。然后,他们将所得的光照数据和国际天文协会的标准进行比较。国际天文协会的标准值代表了无人工光照下的夜空亮度。在灯光最耀眼的区域,Pun博士的团队所得的数据,比国际天文协会的标准值高出1000倍。

        “在柏林和维也纳这样的大型城市的类似研究所得的数据,是标准值的100至200倍。”Pun博士称。

        然而,由于光污染研究仍处于初期,没有严格的国际标准量化测定光污染,因此很难断言香港就是世界上光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宇航员从太空观察到,其他城市——例如美国拉斯维加斯、日本东京、韩国首尔和美国纽约——也是有力的“竞争者”。

        正如世界上众多城市一样,香港以其璀璨的灯火为荣。“越亮越好,”Pun引用了一句脍炙人口的牙膏广告来开玩笑。他称:“灯火越明亮,代表城市越繁荣。香港有一个别名:东方之珠。我想许多人将此作为荣耀的标志,而忽视了这种光亮带来的问题。”

        光污染所导致的问题中,包括健康问题。“我们生理机能的诸多重大变化,与夜间暴露于光照有关。”神经学家、哈佛医学院副教授Steven Lockley表示。他曾研究过光照对人类生理机能的影响,包括警觉性、睡眠和褪黑素水平。

        “由于人类的进化与24小时昼夜循环的生物钟有关,因而黄昏后的任何光亮其实是非自然的,”Lockley说道,当我们暴露于夜间灯光时,“我们在白日时的生理机能会被触发,大脑更为警觉,心跳加快,体温升高,随之而来的是褪黑激素水平降低。”

        不遵循自然光源的生活模式,是否已扰乱了城市居民的作息?Lockley说:“当人们野外露营时会发生什么呢?如果你没有电灯光源,就会在太阳落山后早早睡觉,睡的时间就会更长。”然而,每天我们并不是在太阳落山后就睡觉,而是在经历着Lockley所说的“迷你时差”(mini jetlag)。

        Lockley的同事、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Ken Wright,进行了一项关于露营的实验。Wright发现,对露营者来说,午夜(midnight)就是夜晚的中点(the middle of the night):因此,生活在灯火通明的城市中,白天就被人为延长了。“我们更晚就寝,不再像以前睡得那么久,我们也不了解这种改变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拉斯维加斯之夜。摄影:Corbis

        

        人类生物钟的改变或许可以通过光照解释。目前已有改变生物钟对人类影响的研究。对轮班制工人的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可能致癌”。例如,上夜班的女性比那些不在晚上工作的女性更可能罹患乳腺癌。

        “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真的需要那些影响环境的光污染设备吗?” Lockley说。“我们真的需要24小时修车厂,24小时超市,24小时电视台吗?要知道,1997年时BBC晚间还会停播,BBC晚上放完国歌后,我们就要睡觉了。”

        国际黑暗天空协会(The International Dark Sky Association)由一群希望能教育大家如何保护夜空的天文学家组成。其成员Scott Kardel表示,自己坚信平衡之道:“在需要用一定夜间光照来保证人身安全、商业以及其它活动的同时,我们也得更谨慎地使用,例如用了多少灯、在哪里使用,以及要使用多久。”

        在更抽象的层面上,Kardel认为,“明亮的夜空把我们的一些东西夺走了。我们的祖先都曾仰望漫天星光,这样的星辰激发了无数先人关于艺术、文学、宗教、科学和哲学的遐思。”

        让大城市“早早入眠”或许不太现实,但城市可以让某些严重的光污染减弱。“适宜的室外光源,可以节能,减少眩光,并降低所谓的光入侵,比如你家邻居的卧室灯光进入你家起居室。” Kardel称。

        Pun也建议,减少照明灯的安装数量和使用时间,并控制好灯光和居住环境的距离。“尤其在香港,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香港是人口十分密集的城市。”他指出,任何改变都是一种共同行动,这不仅需要商家采取行动,还需要政府参与。

        “尽管目前许多城市有了关于光污染和光入侵的法律,这些城市还仅仅是少数。”Kardel说。“开始采取光污染管制的城市正在增多,但它们通常是小城市,光污染问题没有大城市那么严重。”

        

        帝国大厦在“地球一小时”活动之前被点亮。“地球一小时”活动旨在关闭一小时电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摄影:Eric Thayer/路透社

        

        不过,洛杉矶是一个正在努力找回黑暗夜空的大城市。不久前,洛杉矶曾是一个遍布橘色街灯的城市,此后它实施了全球最大的LED街灯置换项目。LED灯成为力图减少照明成本的城市的热门选择,纽约、哥本哈根和上海都在应用。

        但LED灯并非万能。“LED的机遇与危险并存,” Kardel说,“它们本身非常有方向性,这意味着人们可以轻松控制光照方向。相比旧的光照技术,它们能更好地与亮度控制和动作传感技术结合。”但绝大多数LED灯的光谱中存在一定量蓝光,“这些蓝光会不均匀地照亮夜空。”

        Lockley认为LED灯是“一个问题,但同时也是解决方案,因为它带来了更精细的照明系统。”他表示,蓝光问题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制造多种光色的LED灯,你可以根据时间和用途来改变颜色。”

        “我们也许尚不处于更换这类可调节路灯的时机,”他补充道。但英国很多地区已采取或试验了“夜间部分照明”,在部分夜间时段,关闭或调低了某些不必要的路灯。动作传感技术也正被应用于荷兰和爱尔兰。

        “这场转变的中心,是城市居民和政府的态度变化。在香港,几年前,当局还拒绝使用‘光污染’一词,他们不愿承认这一现象的存在。我想,如果采取其它名称,比如“光干扰”,可能看起来没那么让人难受。不过,我仍在这种昏暗的形式中——这里不是一语双关,看到变革的倾向。”Pun称。

        那香港的声名怎么办?毕竟,这声名部分建立于它的灯火通明之上。Pun说:“在一百年的伦敦,我们乐于谈论附近工厂的煤灰和城市里糟糕的空气,以此为荣。但后来情况有了新的发展。”

        

        减少光污染小贴士

        显然,需要关闭那些你没在用的灯。

        确保室内外光源均朝着你要照亮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说,相比于头顶灯,桌灯和落地灯更好。

        为了减少开支和眩光,你可以使用低瓦数灯泡。

        安装亮度调节器,以便你可以根据背景光调节亮度。

        使用传感器或计时器,以确保户外光源为按需使用。

        在家中安装厚窗帘,以减少夜间渗透到你家外头的亮光。

        请当地官员安装有方向性、低耗能的路灯——毕竟,居民区不用像足球场那样24小时灯火通明。

        

        张一然译自theguardian.com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