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950-1970年的村庄:从拆庙打神到“一打三反”运动

尹明勋
2014-11-11 18:5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尹庄村位于河南省北部,滑县慈周寨乡最南端,南与长垣樊相镇接壤。据本村尹氏家谱记载:远祖居于山西省洪桐县,明代正德初年,始祖之曾祖尹公讳泰,携眷迁居于樊相南三里韩屯村后街,打井一源至今尚存。始祖之祖浩公,始祖之父大升公,三代具葬于韩屯村东郊。至明万历年间,始祖自有公携眷迁居于樊相北四里小张庄村东端,且打井一源,名曰“尹井”,至今犹存。之后,张氏日子渐蹇,迁居于北二十里柿园村,即今之所谓柿园张。遂更村名为尹庄。约十年韩姓迁入,又十多年李姓迁入,村之来历如此。

        建国初期,全村约800口人,1958年增至近900,至1960年底,人口减少到700余人。之后,尽管多方面强调计划生育,目前仍增至1500多口人。全村耕地面积为2295亩。

尹庄村史作者尹明勋

1950-1954年:拆庙打神,农业生产集体化

        1、政治运动与政策变化:①1950年抗美援朝,拥军优属。对反革命分子进行大逮捕大镇压。②1951年在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③1952年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④1953年春,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号召群众卖余粮。农村人口吃粮实行定量。每人全年360—380斤。区级(现在的乡级)可印制粮票。春末,救济饥民,凭票购粮。⑤这几年内,连续拆庙打神,改庙院、寺院为学校,令僧道还俗。

        2、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农民的生产活动,衣食生活,仍是以户为单位,男耕女织。1954年春,少数农民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初步迈向农业生产集体化的道路。

        3、地理与自然:①基本风调雨顺,坑塘常年有水,水中有鱼。盛夏三伏,雨水偏多,街道为水道,向东流水,约有一月。②冬季分外冷,童子常在坑塘冰上玩耍;夏季特别热,因路上滚烫,人们不敢赤脚行走。③地下水丰富。麦后,地头挖土井,可汲水栽红薯。④1952年,临村西口修一条土公路,名曰安长公路(安阳至长垣)。⑤1950年,办起公立村小学。校址设在前街路北一家被改的地主闲院内,1952年迁往大街中心路北,一家被改的富农院内。

        4、人民生活状况:①吃粮实行定量后,每逢春季,特别是后半春天,闹粮荒,人们向村干部讨粮票。②人们穿粗布衣,已有少数人穿苏联花布。③老农民大部分吸食旱烟,少数人吸食水烟。④成年男子留胡须戴帽头,极少数老汉仍保留清式辫子。⑤1951年农村开始放电影。

尹庄之春

1955-1957年:由旱烟到纸烟,“反右”运动开始

        1、政治运动与政策变化:①由入社自由到强调入社,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②1955年区改乡。③1957年底,一场空前的“反右”斗争。部分乡村教师及少数国家干部被划为右派。有被降级降薪留用的,有被开除公职的,有被劳动改造多年的。个别性质严重的有自杀的。④1957年,大力批判本省主要领导人潘复生、杨珏、王庭栋的右倾路线(因其反对统购统销、反对农业生产集体化)。

        2、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①1955年春,80%的农民加入了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土地、牲口、农具全部入社,一切生产活动,在社长的统一领导指挥下进行。社员劳动记工分,按工分的多少分配农产品。吃粮标准仍有限制,全年每人仍是360—380斤。②1956年冬,农民全部入社,叫做高级社,也叫集体农庄。本村与邻村前屯、后屯、郝庄、枣科组一个农庄,取名爱好农庄,本村叫爱好二社,下辖四个生产队。生产活动由生产队长统一指挥安排,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3、地理与自然:①建国以来,每逢盛夏三伏,雨水丰沛,小桥流水不断,树木苍翠,红霞鲜艳,斑鸠啼鸣,风景优美秀丽。②1955年收麦后,有一场严重的雹灾。

        4、人民生活状况:①春季仍有闹粮荒的现象。②穿苏联花布的人渐多。③老农民由吸食旱烟向吸食纸烟转化。④嫁娶用轿子及唢呐队,死了人用土葬。⑤尹韩李三姓人家各有家谱。⑥从建国前后至1957年底,群众自发组织玩会班子。从阴历年前至二月初二,略有间断地舞狮子,踩高跷,冲旱船,蹦老四,以及搭戏台唱大平调戏。(戏班子是玩会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娱乐活动中,唱大平调戏是占最主要的)。⑦三姓人家每逢正月十七都有敲锣打鼓舞狮子,结彩打旗吹唢呐,热热闹闹送祖宗的习俗。⑧解放后至1958年秋实行全民食堂前,人们吃面全靠牲口拉石磨磨面。

大平调《闯幽州》

1958年-1961年春天:严纠“五风”抓生产,炼钢挖河除“四害”

        1、政治运动与政策变化:①1958年初继续“反右”,叫做“反右”补课。至秋初,乡政府更名为人民公社,废除集体农庄,村改名为大队,下辖四个生产队。生产资料属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只有指挥安排生产的权力。②颁发了大跃进、总路线为指导生产建设的总方针。再加上人民公社,被誉为三面红旗。(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③1958年春末,成立农忙食堂,入秋实行全民食堂,不准家庭起灶。④1958年秋末,提出全党全民大炼钢铁。⑤1959年春大灭“四害”。(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⑥1959年春,国家、省两级印有粮票布证。凭粮票可购粮,凭布证可购布,每人每年领布证不足一尺。⑦1959、1960两年人们因饥饿到处流窜。⑧1960秋末至1961年初春,严格纠正五风错误,集训、严惩、乃至以法惩办五风干部。(五风:命令风、浮夸风、平调风、共产风、生产瞎指挥风。)

        2、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1958年秋,全村四个生产队合并为两个生产队,每一生产队建一个食堂,且建有大餐厅。生产方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劳动力、牲畜都可以调往几里地以外的村庄去深翻土地,挖沟,犁耙地等名曰大协作,大兵团作战。(实则窝工浪费。)②生产活动可以造假。例如:深翻土地可以挖一锨撒盖一大片,积肥可造假粪堆,粮食要造假粮囤。这些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不然,干部就要挨整,戴上右倾帽子。名曰大跃进。③生产瞎指挥:不分昼夜干活,夜里出红薯、出花生、出萝卜等,累坏了劳动力,又埋掉了部分农产品,这叫做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曾有一个大队支书因抵触瞎指挥,被扣上右倾帽,被开大会辩论,实则是当众挨打。)④食堂没柴烧,可以烧掉檀条、门窗、织布机、桌凳等。树木基本砍伐一空。⑤农民无法再织粗布。⑥1958年秋冬,部分劳动力被调往汲县炼钢前线。昼夜担矿石,或用小土炉炼铁,耗费很多人力,财力,炼出不少废品。⑦干部可以打骂劳动力,叫做扫暮气或辩论。⑧每逢冬季大搞挖河,劳力被迫踏冰跳水,加上饥饿,部分人由此丧命。⑨生产力被严重摧残,但开各级干部大会仍大兴吹牛之风。因为干部都怕被戴上右倾帽子。⑩生产力被摧残的现象,直至1960年秋末反五风开始,才有收敛。

        3、地理与自然:①1958年冬,村北开挖了一条宽约20余米的河流,名曰四干河。长年流水可浇地,可行船。②1959、1960连续两年大雨水。③由于树木被砍伐,鸟类无法筑巢,基本绝迹。④猫、狗、鸭、鹅全无。

        4、人民生活状况:①1958年春末,成立农忙食堂,劳动力可以凭票就餐。入秋实行全民食堂,吃饭不限量。至初冬吃粮限量,吃萝卜不限量。②1959年春开始,成年人吃粮指标定为每人每天0.625斤。冬季,曾40天全断米面。人们只能吃树叶、草根、树皮、红薯叶、麦糠之类,不少人被饿死。没饿死者,没有一点气力,掩埋死尸,十分困难。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60年底。人畜死伤惨重。③人们极为勉强地从事生产活动,工作效率极低,农产品大减。④嫁娶改为步行。⑤死人仍是土葬。⑥续家谱、送祖宗中断。⑦玩会班解散。⑧为了配合灭四害讲卫生运动,1959年全村仅保留两个厕所,各户厕所全部平掉,社员大小便非常不方便。⑨1958年秋后,取消村小,仅保留一年级。⑩1958年实行全民食堂后,吃面一部分靠人工推磨,进入1959年后,吃面全靠人工推磨,直至七十年代。        

尹庄之夏

1961年:土地盐碱化,设立浮肿病医院

        1、政治运动与政策变化:初春,开展保人保畜运动,设立浮肿病医院。

        2、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①分给群众少量的自留地。(群众自称为保命田)②允许群众种植宅场小片荒。

        3、地理与自然:①雨水丰沛,坑塘河流常年有水,树木略有增加,但仍无雀、鸦、鸭、鹅、猫、狗之类。②因1959、1960两年引河水灌溉,造成1961、1962年土地大面积盐碱,地表发白而坚硬,禾苗难保,粮食产量极低。③1961年秋后,村西北隔四干河、枣科村及大公路以东,枣科至后屯路以南,约有几十亩的三角田,因隔河不便耕作,每逢庄稼成熟又怕被枣科村人偷去,因此,将三角田无条件地转让于枣科村耕种,直至现在。

        4、人民生活状况:①春末食堂散伙。吃粮指标定为半斤,凭购粮证到公社粮管所购买。仍处于饥饿状态。②少数老汉仍留胡须戴帽头,冬天穿棉袍。

1962-1963年:粮油市场开放,国家免费提供疟疾药

        1、政治运动与政策变化:①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变化为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②每口人每天供应半斤粮食,凭购粮证到公社粮所购买。(一部分玉米,大部分是红薯片。)③贫下中农困难户,发给部分购粮救济款。其它困难户,贷给生活款。④粮油市场开放,交易自由。用钱可买到高价粮,作为生活补贴。

        2、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①又分一部分土地给群众,名曰借地。农民一边种好自留地,借地,一边参加集体生产劳动。②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仍是记工分,农产品按工分分配。③1963年春,提倡以工代赈,再次组织劳动力挖河。

        3、地理与自然:1963年秋,连续下雨一个多月,大地如泥潭,耕牛无法入田,种麦困难。

        4、人民生活状况:①人民生活略有好转。大部分人仍处于饥饿状态。②1962年,人人都患疟疾病,国家免费让群众吃八天八次药。疗效显著。③部分有手艺的人流动到外地谋生。没有手艺的人,也有逃荒到安徽、山西、黑龙江等地。       

尹庄之秋

1964年:玩会班子有所恢复,开展“四清”运动

        1、政治运动与政策变化:①生产队、生产大队都搞小“四清”(清账、清仓、清财务、清工分)。②重点地区(例浚县)要搞大“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队伍;也叫社教)。③由于大“四清”的需要,吸收部分社会知青加入干部队伍。④分配政策十分复杂。基本投工、基本投肥、保一个基本口粮。简称两个基本保一个基本。⑤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2、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①每逢收获季节,对借地都要估产,估产粮数,抵口粮,吃粮标准仍按每日半斤计算。②1964年冬,再次组织劳力挖河。

        3、地理与自然:①雨水丰沛,坑塘河流常年有水,盛夏三伏,街道作水道,向东流水有月余。村中树木又有增加,环境优美。②鸡、鸭、鹅、猪、羊从出现到逐渐增加。③猫与狗已稍有。④村西口公路(安长公路)铺了砖渣。

        4、人民生活状况:①政府不再供应粮食,借地估产抵生活吃粮指标。市场开放,哪怕变卖家产,能够买到高价粮。属半饥饿状态。②玩会班子有所恢复。春节搭台唱大平调戏。老戏服装道具已毁,就唱实装戏。

1965年:结婚登记、搭车买票必须背诵一条毛主席语录

        1、政治运动与政策变化:①自留地、借地全部收回,大力提倡巩固集体经济。②大力提倡阶级斗争。③大力开展农业学大寨。④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⑤大唱革命歌曲。⑥大力开展忆苦思甜活动。⑦大学毛主席著作。社、大队、生产队都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⑧禁唱老戏。

        2、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①生产队长是全队执行政策的决策人,是生活生产的总指挥。②夏季开始使用柴油机抽水浇地。③春、冬两季组织劳力去濮阳县挖河。

        3、地理与自然:全年大旱,人们推水车浇地。水坑被抽干,地里开始打机井,北地四干河全部干涸。

        4、人民生活状况:①温饱问题仍无彻底解决。②玩会班再次中断。③结婚登记、出外搭车买票都必须背诵一条毛主席语录。④1965年后半年至1966年初,几乎每天晚上都开会,以学习老三篇(《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为主。会前必办三件事。一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二唱国歌——《东方红》;三共同念诵毛主席语录。会结束时,大家同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尹庄之冬

1966-1968年夏:“文革”爆发,农业生产由武装部门掌管

        1、政治运动与政策变化:①1966年初,颁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六条》,明确指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村内产生了“文革”领导小组,是当时最革命的组织,是整人的组织。被整的对象主要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再加上地、富、反、坏、右,后来又加上叛徒、特务、臭老九(知识分子),共九种阶级敌人。整人的方法是:召开群众大会,“文革”成员带头揭发、批判,面对面进行斗争。呼口号打倒×××。也可以给被斗者挂牌子、贴标签、戴高帽。约有月余,从“文革”中又分裂出一个新“文革”,形成势不两立的两派。②对一个当权派,一派要整,一派要保,斗争尖锐。利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形式互相攻击,互相整人、打人,由文斗逐步演变成武斗。③学校学生要整老师(臭老九)无法上课。④“文革”所领导的群众组织,可叫做××战斗队,××兵团等。其成员都叫毛泽东思想红卫兵。⑤实行红卫兵大串联,全国都设有红卫兵接待站。⑥高招停止。

        2、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①由于要整走资派,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靠边站,等着挨整。农业生产由武装部门掌管,上由省下至生产队。大队民兵营长、生产队民兵排长都要直接指挥生产。②两派“文革”头头,要以整阶级敌人为主,以两派之间的相互斗争为主。这就叫做“抓革命,促生产”,“革命生产两不误”。

        3、地理与自然:①旱情略有缓解,但仍要浇地。②街道墙壁上经常贴大字报、大标语。③城镇还偶尔出现一些“砸烂×××的狗头”,“揪出狗头军师×××”等不文明的标语。

        4、人民生活状况:①戴上红卫兵袖标是光荣的,胸前佩挂毛主席像章是可贵的。②每天晚上,不同观点的红卫兵互相游行示威,互相辩论,呼口号攻击,进而大打出手。③一家人中,因观点不一致,兄弟、姐妹要互相吵嚷打架,恩爱夫妻闹离婚。④县及县级以上的城市,两派武斗,动枪动炮,死伤一部分人。⑤学生只是革命造反,教育教学停滞。以上这种混乱现象,当时叫做“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1970年:林场正式成立,开展“一打三反”运动

        1、政治运动与政策变化:①夏末秋初,开展了一场严峻的“一打三反”运动,现场整人,打人。(一打:打击现行反革命;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右倾。)②初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重奖结扎。③取消升学考试制度,实行推荐升学。

        2、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①1970年春,林场正式成立,且为公社所直属,公社派干部直接管理,种植了大量果树,以及杨、柳、榆树。②开始用手扶拖拉机打场,犁耙地。③化肥紧缺,要获高产就要拉关系,托人买化肥。④1970年正月,全村党员干部在北地新房里共议,将全村九个生产队合并为四个生产队。

        3、地理与自然:①麦后遭受一场严重的雹灾,部分土地改种为蕎麦。②村西安长公路改名为备战路,也叫106国道,铺了柏油。

        4、人民生活状况:①大办好事,起早贪黑,多为集体干活。实则内心恐惧,受表扬后,就可避开挨整。②红白喜事仍破四旧。③有线广播尚未全乡统一安装。④玩会班子有所恢复,叫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秋后又聘滑县大平调演员袁长国来村落户,作为戏剧教师。

        

        (本文摘自尹明勋著《远去的村庄》,中国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