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除了列藏本《石头记》,俄罗斯科学院还有哪些重要的中国文献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4-11-07 19:0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11月6日下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现任所长、国立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波波娃在复旦大学介绍了该所所藏的俄国探险队在西域地区的收集品。

        俄罗斯汉学的发展整体上比西方汉学要晚一百多年,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国土中很大面积属于亚洲,以致于没有明显的东西方差异,而文化中相当多的亚洲因素也造成俄罗斯人对于东方没有鲜明的“他者意识”,加之俄罗斯的东正教对于传教和文化交流的进取性较弱,不如基督教或新教对于欧美汉学的起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近两百年,俄罗斯汉学却有着丰富的积累和独有的特色,其中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东方文献收藏机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保存文献藏品影响最为深远、价值最为珍贵的机构之一。东方文献研究所藏有包括失传和仍在使用的65种语言的10万多个保管单位藏品,主要中文藏品有敦煌藏品(近20000件)、NOVA(清抄本)藏品(近500种)、中文拓片藏品(近2000多页)、中文木板书藏品(6000种)等,其他语种的收藏中也有许多中文资料,比如西夏文、韩文等语种收藏。

        11月6日下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现任所长、国立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波波娃在复旦大学介绍了该所所藏的俄国探险队在西域地区的收集品,期望加强国际学术的合作,更好地利用这些材料。

        波波娃在圣彼得堡东方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最初的研究领域是唐代政治思想,对于《贞观政要》、《帝范》等文献有非常精深的研究,其后对包括敦煌文献等在内的东方文献、俄罗斯西域—中亚探险史都做过深入探讨,是国际敦煌学、东方文献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代表作有《唐代早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20世纪初期的中亚探险》等。我们节选、整理出波波娃讲座重点内容,以飨读者。

        俄罗斯早期收藏的满汉文文献

        16世纪,俄中早期关系史进入新阶段,这时无论是西方还是俄国,对中国的兴趣都在急速增强。17世纪初的哥萨克和那些新土地的发现者已经知道中国的存在,知道中国的富足和经过西蒙古领地进入中国路线。当时,俄罗斯曾几次派遣使团到达中国。

        1618年,托木斯克哥萨克伊万·佩特林到达北京,次年9月在莫斯科上呈了笔记,内容涉及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佩特林的“详细”笔记很快在欧洲广为流传,引起了地理学家、外交官和出版者的极大兴趣。5年后,笔记以英文面世,后来几乎以所有的欧洲语言出版,说明欧洲对这条新发现的通往中国的道路的关注。此后不断有俄罗斯使团前往中国,并带回大量通路记录、行记。

        俄罗斯对过去时代古物、书籍、文献的浓厚兴趣,导致近一千多年前僧侣、宗教、公爵的收藏出现。18世纪初,欧洲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与对前所未见异域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相结合,直接导致了大规模观赏性和实用性艺术私人收藏的出现。运到俄罗斯的第一批东方语言书籍就是这些收藏的一部分,除了来自当时俄罗斯帝国穆斯林地区的书籍外,该批书籍均来自欧洲。

        普遍认为,俄罗斯的中文书籍收藏起始于1730年。当年,作为随从人员的洛伦茨·朗格同拉古津斯基公使一同访问中国,并从天主教传教士手中获取了8套木版画,之后将它们转交给俄罗斯科学院。这可能是进入科学院的第一批中文书籍藏品。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前期,俄罗斯科学院中文书籍大量收藏得以实现,要归功于北京东正教教团。

        其中,拉里婉·罗索欣有非常大的作用,使得俄罗斯汉学得以起步和传世。罗索欣12岁起学习蒙语,三年后被派往中国,并在中国居住长达12年之久。在北京,罗索欣致力于《资治通鉴纲目》的编译和清代中国地图的编绘外,还在理藩院从事翻译工作。1741年,罗索欣返回俄罗斯并执教于俄国外交部的满汉语学校,撰写了口语教学课本《汉满语学校简单会话》和语音学参考资料《用俄语字母记录的汉语发音》,这是最早的汉字、满语词汇的俄语音译范例。后来,罗索欣又编撰了一本手稿版袖珍俄汉词典,包括1700个汉语单词,里面还包括若干日常口语句式,如“好日子过去了”、“在那里”、“从那里”等。

        罗索欣还为科学院藏的中文、满文的书籍编排的最早的目录,包括52个署名,大部分是满汉字典、语法以及历史、法律书籍,如《清文典要》、《满汉字诗经》、《绣像水浒全传》、《绣像金瓶梅》、《八旗官爵》、《御制天下一统志》、《大清律》等。

        然而,在1747年12月5日,科学院珍宝馆发生火灾,中文部分收藏被焚毁。为弥补损失,1753年,卢卡·叶拉契奇医生被派往北京收集书籍。当时,罗索欣为叶拉契奇开了附上详细说明的书单,共68个书名。对于科学院已经收藏的书目,叶拉契奇则无需购买。从科学院的这份书单中,我们知道当时科学院藏有125种中、满文书籍,包括天文数学(新制仪象图、方星图、雍正八年日食图等)、地理(坤舆与图说、大清国地理图、皇舆图等)、历史(春秋、万姓统谱)、官制(品级考、中枢备览等)、哲学(易图解、满汉对读四书、五经旁训等)、医学(针灸大成、外科正宗等)、天主教(圣经直解、七克、天主实义)、音韵(康熙字典、字汇、新刻清书全集等)8个门类。

        对于俄罗斯早期汉学另一个做出巨大贡献的是A·列昂奇耶夫。他在1743年至1756年间,以俄罗斯第四届东正教传教团学生的身份旅居中国。回到圣彼得堡后,从事满汉语翻译工作,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显著影响。列昂奇耶夫将20余部满汉文典籍翻译成俄文,其中包括源自《易经》、《大学》、《中庸》、《孟子》的摘录,以及在1779年出版了俄文版《三字经》。

        在亚洲博物馆(东方文献研究所前身)建成前,科学院收藏了总计377部中文书籍,包含于2957册中。

        列藏本《石头记》和民俗画

        东方文献研究所前身是1818年在圣彼得堡成立的亚洲博物馆。1930年4月,苏联政府将其改造为东方学研究所,1951年研究所行政办公机构搬到了莫斯科,而藏品仍留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2007年6月,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正式更名为东方文献研究所。

        在亚洲博物馆成立后,得到了众多私人馈赠,尤其是史林格分康施塔特的捐赠使得亚洲博物馆一跃成为欧洲同类图书馆、博物馆中数一数二的中文典籍收藏机构。1832年,俄国第11届传教团学生库尔梁德采夫从中国带回一本八十回《石头记》抄本(即列藏本)。1965年,这本“红楼梦”经俄罗斯汉学家孟列夫和中国学者李富清介绍,受到国际红学人士重视。1984年中国红学家冯其庸、周汝昌、李侃探访苏联,任务就是到列宁格勒考察这个抄本。后来,在东方学研究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共同努力下,在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全六册的《石头记》抄本。

        另外,中国民俗画也是东方文献研究所在亚洲博物馆时期藏品的一大特色,主要有5笔来源。一是斯特罗干诺收藏的外销画,共有233幅,分为鱼、花、船舶和装在一只欧式风格硬纸盒中的67幅硬纸画。这些外销中国风俗画题材包括帝王、名将、建筑、官员、少数民族人物、宗教寺庙的仪式以及市井生活等。第二笔是中国蒲草画册,共26幅。三是波波夫的画册,5册515幅,所画内容为手工艺人、商人和农民。最后一笔来自布列特施涅德的12册562幅,布列特施涅德对植物学很有研究,努力促成了欧洲农业接纳来自中国的植物。

        俄罗斯的中亚概念包括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域,苏联解体后,延吉到五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亚研究进入到学术阶段肇始于杰出的学者比丘林。1807年到1821年间,比丘林作为东正教传教团团长在中国居住过,回俄后,他开始介绍俄罗斯与中国接壤的区域,准备之后再特别介绍中国中原地区,先后出版了《西藏现状概述》、《蒙古札记》、《准格尔和东突厥斯坦古今概况》。这些著作刊发的时间,正是俄罗斯积极扩张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域势力的时候,所以那时俄罗斯就开始晓得内陆地缘政治的实在意义,甚至开始注意到全面研究它的必要性。

        当时在俄罗斯许多有识之士都感受到了认识亚洲的巨大趣味。学习地理和发行地理刊物的必要性在当时为很多人所清楚地意识到,因此在此期间许多研究者都从事历史地理方面的课题,大学里也开设了地理发现和历史地名录方面的学科。其中最重要的是瓦西里耶夫,他对中国和中亚的历史地理倾注了巨大热情,其著作的四分之一都是关于地理方面的。1845年,瓦西里耶夫完成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俄文翻译工作。

        哈萨克斯坦学者瓦里哈诺夫则参与过一系列赴中亚和中国的探险队。1858年10月到1859年3月,他以商人兼伊斯兰教徒的身份越过天山,住在了喀什,在那里他收集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代钱币,并开始关注佛教的古代遗迹。
        自19世纪中叶以后,俄罗斯政府组织了很多地理探险队前往中亚考察。这些探险队具有侦察性质,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和一场欧洲列强争夺控制殖民属地的“重要比赛”相联系的。其中普热瓦利斯基和雷赫尔带回的图片中详尽描述了中亚、西域的自然、气候和地形状况。

        而俄罗斯驻喀什领事彼得罗夫斯基是第一个系统调查新疆古代遗迹的外国人。1892到1893年,他从当地百姓处获得了100多页手稿及残片。

        1882年,科兹洛夫听从普热瓦利斯基的的建议参加了他们的第二次西藏探险。后于1883-1926年间,科兹洛夫赴蒙古、中国西部、北部和西藏东部又进行了六次探险。其中,1907-1909年间,他领导的蒙古—四川探险队在额济纳河畔发现了哈拉哈特古城,即西夏黑水城,使其一举成名。他在位于古城以西400米处的一座佛塔中找到了丰富的宝藏,包括数以千计的西夏文、汉文、藏文和回鹘文写本,数百座雕塑、佛像等。黑水城的发掘轰动了整个学术界,也令科兹洛夫获得了意大利和伦敦地理学会的最高奖项,法国科学院也授予他契哈乔夫奖金。后来,他又前往蒙古库伦(乌兰巴托)发现并研究了那颜乌拉山的古墓群。

        除了黑水城之外,东方文献研究所藏品中最重要的要数敦煌文献。1914年至1915年间,紧随伯希和、斯坦因之后,俄罗斯梵文、波斯文专家鄂登堡来到了敦煌,收集到了大批写本和文物资料。鄂登堡带回的敦煌文献占世界敦煌文献的12%左右,这使得东方文献研究所成为敦煌研究重镇之一。波波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尽管大部分敦煌文献已经整理出版,或在IPD网站(国际敦煌项目)上可以查阅,但仍有400余鄂登堡的收集在麻袋中等待整理,“主要原因是这些敦煌文献非常细碎,需要修复也需要找到好的学术方式呈现。”

        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欣,针对澎湃新闻记者提出的东方文献研究所文献的利用情况做出介绍说,俄罗斯在资料方面并不保守,是很开放的,他看过包括莫斯科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以及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很多文献,和我们这边一样,只是需要一些手续,“现在全世界在资料上已经越来越公开,而且利用的情况主要取决于研究者对这些资料有多大了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