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梁小民:10月读的28本书

梁小民
2014-11-08 18:5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十月外出讲课仅四天,读书也不过二十八本。究其原因,一是白天都在校译曼昆《经济学原理》的最新版(第七版)。二是这个月读的几万字的像《洗澡之后》《邹氏女》等可以“取巧”的书不多,十余万字的也不多,总体在二三十万字左右或以上。本数无非数字游戏而已,当不得真。

        1.《21世纪资本论》(托马斯·皮凯蒂,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

        这本书被炒到了可以熔化钢铁的程度,当然要看。林行止先生认为译为“资本论”不妥,应译为“资本”。我认为作者的野心是要写一本与马克思《资本论》同样伟大的著作,所以书名就学了马克思,这才是他的原意。不过读了全书后感到他的野心肯定没实现,因为马克思的《资本论》今天人们仍在读,仍在研究,但他的书恐怕明年就不会有人看。虽然今年喧闹一时,但像流感一样很快就会过去。关键在于它根本没有像马克思的《资本论》那样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充其量是一本收集了大量准确或不准确的资料,仅进行皮毛分析的书。这就是林行止先生说的“统计资本丰富而理论贫乏”。收入分配不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在任何社会(包括以平等为口号的计划经济中)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用引证大量资料就可以证明。问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如果能建立这样的理论体系,诺奖也是小菜一碟。可惜作者连一个起点也没有,理论之贫乏使这本书连说是经济学著作也勉强,算一本历史资料汇编吧。这本书走红与人们关心收入不平等相关,也与金融危机后左翼思想流行相关,当然也难免有各种推手的炒作。爆炒出来的玉米花大是大了,不过吃起来没什么味道。流行的未必经典,更不一定就值得追逐。埃博拉现在也很流行,你会去追吗?

        2.《解读〈21世纪的资本〉》(林行止、何帆著,《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是对《21世纪资本论》的评论,既有林行止、何帆两位先生的点评,也有国内外名家的点评。读评论文章当然对理解原著有益,而且评论观点各异,甚至对立,说明国内外也并非“一致”如何。这本书编得及时、出得也及时。书中一小“瑕”,林行止说库茨内斯(我们通译库茨涅斯)在1982年获诺奖(20页),错了,是1971年。不知是作者笔误,还是排版错误。

        3.《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张维迎、盛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这本书前两版我都读过,这次又看了新版,似乎增加的新东西不多(没有仔细对照,仅凭印象)。是通俗介绍企业家理论的一本书。介绍的理论较为全面、系统,也不难读。企业家或希望成为企业家的人可以一读。

        4.《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张维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是讲企业理论的。1980年代之后形成的企业理论,经过科斯、威廉姆森等大师构建,现已相当完善,这对企业发展和我国经济改革都有意义。可惜这种理论的不同组成部分散落在许多不同论著中。作者把它综合起来做一个介绍相当有意义。企业理论相当高深,作者做了通俗化处理,使一般人都能读懂,当然,全读完这本四十多万字的书不易,读者可以选自己需要的读。

        5.《反误导:一个经济学家的醒悟》(高连奎,东方出版社,2014年7月)

        我没读还明白,一读反而糊涂了。中央早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但书中说“经济学中就没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而且“市场本身就是最大问题所在,问题都是市场制造的”(155页)。这让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引进制造问题的市场,而不回到计划?作者对“大政府”爱得要命。对大政府可以做不同解释,作者在书中表露的是一切都由政府操办的大政府。这又使我不解三中全会为何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问题。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国企也好得不得了,那为什么小平同志强调“政企分开”,这次三中全会也要试探混合所有制?从这种论述看,作者并不赞同市场经济改革,更别说深化了。又由这种基本立场出发去解释经济思想史,把许多影响历史的经济学家(主张自由放任的)一笔否定。恐怕这绝不是科学态度。甚至连基本常识也不顾。如他不认为亚当·斯密是市场经济理论奠基人这个从马克思到今天的经济学家都公认的结论,把市场经济之功归于重农学派,甚至中国的老子。理由是斯密时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第5页),没有火车等。但别忘了重农主义时代法国也没有工业革命、火车呀,更别说老子时代了。对前人语言之轻薄,真让人难以接受。我想起鲁迅先生说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这种文风可以休矣。看作者介绍,说是著名经济学家,但没见写国内外博士学位,所任职地方都不像正规机构,还说他“是中国真正建立了个人独立完整经济思想体系的少数几个学者之一”。我真是孤陋寡闻,连这样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没听说过。

        6.《大争论:左派和右派的起源》(尤瓦尔·莱文,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外说的右派与左派与国内含义略有不同。这两派的源头在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和美国思想家托马斯·潘恩。这本书介绍了他们俩在一系列问题上的争论。他们的基本观点与传统被如今的右派和左派所继承。因此,了解这两人的争论对认识今日右派和左派甚有帮助。书写得有点枯燥,但值得认真看。

        

7.《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劳伦斯·赖特,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6月)

        真实记录伊斯兰极端思想的来源及形成,记录了基地组织的来龙去脉以及“9·11”恐怖事件的策划与实施。也写了美国的反恐斗争。全书以调查为基础,系统全面,详尽而又具可读性。曾获普利策奖。篇幅较长(三十五万余字),但读来不烦。

        

8.《少林很忙》(马修·波利,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5月)

        与上一本书都属于“译文纪实”系列。这套书无论选题、内容还是翻译都很好,我准备买齐。这本以自传形式写作者在少林寺学武的经历,展现了1990年代中国的风貌,没有什么评论,只有客观描述。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一段历史的人觉得相当真实。

        9.《一战百年》(《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国内外学者关于一战的九篇文章,都写得很好,且各方面都涉及了。这本书有两篇文章提到了David Cannadine的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Aristocracy。不过一次(第30页)译为大卫·卡南丹《英国贵族的衰亡》,另一次(第47页)译为康纳丁《英国贵族衰落史》。我想还是统一为一种译法为好。

        10.《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李伯重,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收录了作者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十六篇文章。题目八个字就是文集四部分的题目。重点在近代经济史。李先生研究经济史不是完全客观的历史叙述,而是有叙述、有评论分析,也有中外比较,他研究的是“经济史”,而不是“经济史”。这一点不同于传统史学家,也给人更多启发。

        11.《破解古埃及:一场激烈的智力竞争》(莱斯利、罗伊·亚京斯,新知文库05,三联书店,2007年9月)

        1980年代曾读过一本《神、陵与学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2月),其中就有商博良破解古埃及文字的故事。这本书仍写同一故事,但写得详尽又生动,尤其是写到当年学术界的勾心斗角。

        12.《历史的侧影》(叶永烈,中华书局,2014年7月)

        13.《历史的注脚》(叶永烈,中华书局,2014年6月)

        两本书都是叶永烈先生写长篇报告文学的下脚料和搜集到的其他资料的小文章。这里写的不是大事,而是细微小事,不是里程碑,而是马路牙子。大历史正是由这些细节组成的。有些相当感人,如写山西人给阎锡山墓前献醋。作为山西人我深感褪去政治色彩后,阎锡山还是活在山西人心中。这两本书的内容有点重复。

        

14.《历史在你我身边》(林达,三联书店,2014年9月)

        这本书与林达以前的书有所不同。以前的书大多围绕一个中心,这本书则内容不同,且没有关联,可以看作一本随笔、散文的集子。不过我也算林达的粉丝——文章写得好怎么写都行,书怎么看都值得看。这本书从内容到文字都很好。饮一杯茶,慢慢品这样的书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或曰“效用最大化”吧。

        

15.《非常银行家:民国金融往事》(邢建榕,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7月)

        写民国时期金融家与银行界的往事。写作一般,但有许多资料。

        16.《中国老会馆的故事》(王日根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7月)

        我对商帮有兴趣,老会馆往往是一个商帮在外活动的中心,因此对会馆也有兴趣。该书从多角度介绍会馆的功能,偏重科举考生居住与相应的联谊文化活动,与商业相关的也有,并不多。书由不同的人写成,水平也不一样。作为参考资料,读读而已。

        17.《虽九死其犹未悔》(叶笃义,群言出版社,2014年7月)

        过去三联出版过,没买也没读。今日读了方知上当。正如他儿女们批评的,十几万字的回忆录全是检讨。似乎当时对他的批评是对的。对后人没什么启迪。而且,在中国革命中他也并非什么重要的人物或经历过重大事件,在民盟中亦非决策者。他写的回忆自然对了解历史也没有什么意义。既没有启发,又没有历史价值,写这种回忆有什么用。当然,他有写的自由,我看,只能怪自己年老还无知,上当受骗,活该而已。

        18.《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格非,译林出版社,2014年8月)

        这是一本《金瓶梅》的评论集。这类书我看了不少,我认为这本仍值得看。起码让我这个外行知道了万历版与崇祯版《金瓶梅》的区别。所幸我看的就是未删过的崇祯版(在美国时看的)。我也认为《金瓶梅》的价值超过《红楼梦》,是至今为止的中国第一小说。但这本书黄色内容太多,需引导。

        

19.《文学史微观察》(李洁非,三联书店,2014年8月)

        一本别开生面的现代文学史。从收入、宗派、口号、会议、斗争、批示这样的专题来写,有特色而且有新意,让我这种连文学票友也算不上的人看得津津有味。

        

20.《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陈平原,三联书店,2014年6月)

        陈平原先生写了许多关于大学的书,总体来看他对大陆目前高校教育状况并不太满意,也想找出原因。这本书中有不少新见解,不过由于篇幅或其他限制写得并不深刻。他是有认识的,无非是说不出来。记得有一次我对他说:“中文系是北大一面唯一没有倒的红旗。从解放前到现在中文系都是北大第一招牌。”当时他听了说谢谢时苦笑了一下,没有说别的。我想他作为系主任,肯定有难言之隐。这本书里写出了一些,但肯定还有许多更重要的没说。不过,我还是坚持认为中文系红旗不倒。

        

21.《太宰治的脸》(李长声,三联书店,2014年8月)

        报上介绍这本书时,有陈子善先生的话:过去了解日本,要读周作人,今天了解日本,要读李长声。这句话乃他读书之得,深得我心。李先生的书我也读过几本,如《纸上声》《温酒话东邻》等。这次看到三联出了五册“长声闲话”就买全了(尚缺一本)。李长声先生长期住在日本,研究日本,而且是以平和的学者态度,这就给我们了解日本提供了一个窗口。这本书是写日本现代文学的,内容好,文字也极好,读起来享受得很。

        22-23.《大清皇商盛宣怀:一个超越胡雪岩的红顶商人》(上、下)(汪衍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盛宣怀是中国官商的代表。记得我在飞机上读这本书时,旁边一位领导样的乘客(我听乘务员称他为某书记,又坐头等舱,应是副部以上的书记)说,这个人很重要,不能回避。交谈中方知,他对丑化这类人物也并不认同。以小说形式写盛的书我没看过。这本书内容还基本属于历史,但作为小说,还差一点,别说比高阳的《胡雪岩》、唐浩明的《曾国藩》了,就比一般历史人物小说也差了一些。有些写得太任意了。

        24.《天使坠落在哪里》(路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

        在年轻一代的小说家中,我喜欢路内的作品。读过他的《花街往事》,感觉甚好。这本相当真实,深刻。作者作为一名七〇后,语言如此流畅、朴实,故事又编得如此之好,真不多见。

        

25.《阵痛》(张翎,作家出版社,2014年3月)

        读完之后,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许久、许久没看到这么好的小说了。如果说《天使坠落在哪里》中几乎没一个好人,那这本书中则全是好人,即使有点痞子气的仇阿宝,也不乏善良、可爱的一面。书中的许多情节感动得我几乎要掉下泪来。读书时这样的情景已很久、很久没有了。严歌苓肯定了该书的语言功夫,我百分之百赞成。小说名为《阵痛》,以三个女人生孩子的阵痛把全书连贯起来。阵痛不仅来自个人,更多的来自时代。她们战胜了痛,生育了下一代。人民在乱世中仍顽固地生存,延续下来,靠的是女性的母亲式坚毅。女作家写女性,自然理解更深。这是我本月读到的最好的书。

        26-28.《栗树街的回忆:给孩子和敏感的人们》《达维多维奇之墓》《死亡百科全书》(丹尼洛·契斯,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

        这三本书是同一作者的短篇小说集。不过作为小说,我觉得缺乏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小说就是讲故事,不讲故事就没意思了。这三本书不像小说,像写人、写事、写景的散文。读起来兴趣不大——当然仅仅是我而已,别人怎么感觉,我不知道。

        要推荐三本可读的书,我认为《阵痛》人人都该看,认识那个乱世,也认识乱世中的人。对反恐有兴趣的人可读《末日巨塔》。如求休闲可读《历史在你我身边》。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