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拆弹英雄”于尚清:自觉功不抵誉,疼痛时只对老伴发火

澎湃新闻记者 苏展
2014-11-09 19:1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拆弹英雄于尚清。 东方IC 资料

     

2014年11月6日,北京306医院,于尚清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管子,靠呼吸机、血泵等维持生命。 CFP 图

   

        “我命里120岁时有个坎。”于尚清曾如是预言自己的生命线。

        然而,预言尚未及半——11月6日晚10时30分许,北京306医院,于尚清离世,享年58岁。

        或许,对于尚清而言,“11”才是他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

        11年前,时任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的于尚清连续拆除10枚自制定时炸弹,在移动第11枚炸弹时发生爆炸。爆炸导致他全身被炸伤100多处,其中整个右手掌被炸裂,食指被炸飞,爆炸碎片崩入双眼晶体。

        此后,于尚清是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是拆弹英雄,亦是电影《千钧一发》的原型。

        不过,4000多个日夜里,真正触及于尚清意识的是体内100多块残余碎片;这些为了保命而遗留在眼底、膀胱等部位的碎片无时不刻地刺激着他的神经末梢:痛到极致,止痛药片都失去效果;碎片所在之处遇雨天便会发痒,他只能用酒精麻痹自己。

        11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拨通于尚清的老友、黑龙江省公安厅政治部队伍建设综合指导处处长兰景林的电话,一句“老于走了”得来对方一声低低的叹息。

        “这十多年,他度日如年。”兰景林说。

自觉功不抵誉        

        时至今日,提及于尚清11年前的拆弹之举,仍然有不少人心生不解。

        “他也不懂那炸弹,去捅它干嘛?捅出事出来了吧!很多人就这么说。”兰景林告诉澎湃新闻。2003年,兰景林负责筛选公安战线的典型先进人物,与于尚清相识。此后相交十年,成为老友。

        媒体报道称,于尚清曾经当过兵,搞过爆破。不过,根据于尚清当兵时的战友张中的回忆,老于在部队没有碰过跟爆破相关的事情。

        “我们部队主要给39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集团军,隶属沈阳军区)搞生产经营,他(于尚清)在机械修理方面倒是很擅长。”张中说。

        “当时的炸弹是土造的,没有固定拆法,上去拆就是撞大运,谁也不敢保证那玩意儿不爆炸。所以谁都不敢上,包括军队的人也不敢。为什么找他(于尚清)呢,因为他平时懂电器,懂炸药,以前炸过山洞,所以局长说‘老于,你试试’。”兰景林向澎湃新闻回忆。

        据媒体报道,当时,齐齐哈尔市没有专门的排爆人员,也没有一些排爆的防护设备,部队和军工厂对现场的土制炸弹均表示不懂。

        就这样,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于尚清抱着“我试试”的心态上去拆弹。

        提及人们对于尚清的疑惑,兰景林的情绪有些激动:“我们是警察,危难关头冲不上去当什么警察?于尚清这种精神就应该大力弘扬。”他说,“他们不知道,人民警察在那个时候没有别的选择,老百姓都看着呢,你警察都上不了,那什么观感。”

        “照理说老于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付出这么大,但他觉得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雄模范是一个很高很高的荣誉,他自己没做出啥。”兰景林回忆。

实在人老于

        “他不喜欢麻烦别人,每次省厅领导帮他联络医院,他总是觉得太麻烦领导,很不好意思。他的妻子也从来不向局里开口提要求,尽管他们家的经济条件很拮据。”兰景林告诉澎湃新闻,由于其子于嘉刚刚参加工作,一家人的开销基本都要由于尚清承担。

        “老于在部队当连长的时候,下面的士兵只要找他帮忙,不管是不是他的工作,他都会帮。比如说士兵的自行车坏了找他修理,他都会修。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是一个很好处的人。”在张中眼中,老于是一个直爽、实在的人。

        2007年电影《千钧一发》首映式上,时任哈尔滨市某派出所警察的马国伟作为于尚清的扮演者第一次见到了老于。马国伟回忆,老于几乎能够原原本本地还原爆炸现场,“包括炸弹放在哪个地方,线是怎么样的,他记得很清楚。”

        1个月零25天的朝夕相处,让同为警察的马国伟,感慨自己的觉悟和为人远远比不上老于。

        “当时他的耳朵不太好,听我们讲话的时候要把头倾过来。”马国伟回忆,虽然排爆令于尚清付出了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残疾的代价,但他看起来跟一般人没有区别。“(拍摄过程中)从来没有表现出很疼痛的样子,至少我没有看见过。只有对他的老伴,有时候才会因为炸弹碎片带来的疼痛发发无名火。”马国伟说。

        11月4日,得知于尚清病危的消息,马国伟和《千钧一发》的导演高群书,立即从天津赶到了北京,而已经买好机票的兰景林最终因为公务未能成行。

        当晚,在北京306医院,高群书对已经陷入昏迷的于尚清大喊:“哥哥,你不是120岁时才有坎吗?现在还太早,不能算!”

        马国伟告诉澎湃新闻,于嘉对他们说,“父亲听到此言,眼睛动了一下。”

        好友的呼喊终究没能唤醒老于。

        11月6日,当张中从吉林赶到北京,于尚清已经过世,他能做的只有将老战友的遗体抬上回齐齐哈尔的殡车。

        同样没能见到老友最后一面的兰景林轻叹一声,“我只能参加他的追悼会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