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学人:气候变暖和警告

经济学人
2014-11-10 08:06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写在前面】

        面对气候变化,即使是最权威、最全面的气候报告,给出的结果依然是气候变暖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关键时刻。但这样的警告是否危言耸听,报告给出的结果又有多少科学性?

        《经济学人》在上一期的文章中,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报告给出了不一样的分析。

                

面对气候变暖,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科学界发话了,我们没有时间了,各国领导者必须行动起来。”但现实是否真的已经到了箭在弦上的关键时刻? CFP 资料

        

        面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IPCC)给出的全球气候变化最新报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科学界发话了,我们没有时间了,各国领导者必须行动起来。”

        IPCC主席Rajendra Pachauri对潘基文的话表示认同。他说,“将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的机会窗口即将关闭,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了。”(相较于工业化前的水平,各国政府此前承诺将全球温度提升控制在2℃以内)。美国气候变化活动家Bill McKibben希望能寻求突破,称报告“仅公布了气候变化的一点后果,而实际上,气候变化造成的恶果不亚于僵尸大爆发加上斩首暴行,再加上埃博拉病毒的集合。”

        IPCC的评估确实令人警醒,但却有危言耸听之嫌。

        此次报告是IPCC自1990年来第五次发布报告。自上一次2007年发布报告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科学家们更加确信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确切的说,有95%这样认为。事实是,IPCC的第一份报告称气候变化很可能不是自然变化的结果。而本次报告则详细说明了气候变化的证据:从1880年到2012年,地表和海平面的平均温度上升了0.85℃;从1993到2010年,海平面每年上涨3.2mm,比1901到2010年间的上涨速度快了一倍;工业革命以来,海平面的酸度也已上升了26%。

        目前,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反应在自然生态系统上。例如,北冰洋的冰块十年来已减少了4%左右,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盖也在大量减少。海洋生物正在改变其栖息地,为了寻找更冷的水域而向两极地区迁移。

        相反,到目前为止,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则并不明显。报告称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且没有很好的量化结果。有人认为洪灾的频率和大小受气候变化影响,报告对此却并不确定,部分原因是缺少相关记录。报告称,气候变化导致的炎热与干旱可能使玉米和小麦减产。但其对全球另一些主要作物,如大米和豆类作物的影响则没有那么大。尽管人类活动对气候造成了破坏,但气候变化是否对人类产生影响还不得而知。

        若气候变化是个紧急事件,那么它也不是那种可以迅速解决的事件。报告称,现在采取的行动对几十年后的气候影响甚微,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本身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反应时间。地球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本身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温室气体,而不在于温室气体排放量多量少。人们可以调整流向大气层的温室气体数量,但即便如此,根据全球气候未来变化的一系列分析预测,给出的结果还是几乎一样,即大气层中已存在的温室气将体使2016到2035年间的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

        报告对未来(指的是本世纪中叶以来)持悲观态度。IPCC因此声称如果人们无动于衷,那么将产生“严重的,普遍的,不可逆的结果。”不可否认,对那么远的未来进行预测需要像IPCC这样的重要资质,否则预测结果可能就会大不相同,相去甚远。比方说,人口规模对碳排量和气候变化会产生巨大影响,可是联合国对2050年全球人口规模的最高估值和最低估值相差了25亿。可见预测全球气候的模型本身就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预测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最新报告对全球变暖产生的影响给出了严厉的警告,但还不足以证明灾难即将到来。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王心馨编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