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美达成气候协议,外媒称此为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双边气候公告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周辰 记者 石毅
2014-11-12 15:37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012年3月20日,火电厂的两根烟囱向天空中排放白色气体。 杨深来 澎湃资料

        

        据中国日报消息,中美11月12日在北京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两国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报道称,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声明称,中美两国希望,现在宣布上述目标能够为全球气候谈判注入动力,并带动其他国家也一道尽快并最好是2015年第一季度提出有力度的行动目标。两国元首决定来年紧密合作,解决妨碍巴黎会议达成一项成功的全球气候协议的重大问题。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中美是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他们又分别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此番达成的协议,对未来全球经济转型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邹骥说,此番协议向全球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再加上此前欧盟所作出的减排承诺,这表明全球几大经济体已经在发展低碳型经济的问题上不再有犹豫,这种共识对全球的影响甚于各方所提出的具体目标所带来的影响,也给明年的巴黎气候谈判释放了积极的信号。

        邹骥分析,要看到中国虽然提出了大力发展新能源的目标,但煤炭等传统能源行业依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有重要的位置,国家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进行调整,必然要限制在可控的、平稳的范围内。

        央视新闻评论员就此称,美国承诺到2025年减排26%,之前美国一直拒不做具体指标承诺;中国承诺到2030年前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等于承诺了排放峰值点,意味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增长“天花板”被量化确定。全球两个最大碳排放国的承诺,把过去五年五次全球气候谈判大会试图谈成的事,给谈成了。

        该评论还称,中国承诺碳排放峰值,给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巨大转型压力。高燃煤消耗企业将被加速关停或被高成本逼停。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等企业迎来重大利好。碳排放总量控制将约束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推动解决公众关心的雾霾污染。而碳排放约束下怎么解决充分就业和实现政府必要财政收入,成更严峻难题。

        12日,多家美国媒体报道了中美两国就气候变化议题达成的协议。

        “在我看来,这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双边气候公告,”前白宫和美国能源部环境高级官员David Sandalow 在赫芬顿邮报中说,它表明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家正在携手解决问题。

        前美国副总统,限制气候变化的主要倡导者戈尔(Al Gore)则称,这次声明是“全球努力解决气候危机的重要一步”。他认为我们还需要更多,包括一份全世界所有国家签署的全球协议。

        “这对两个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给谈判)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是目标还不够雄心勃勃,两国还有进一步谈判提升的空间。” 北京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气候学者王韬对路透社说。

        王韬觉得,中国承诺到2030年将非化石燃料能源结构的比例提高20%左右的目标并不难实现。因为中国计划在2020年将比例达到15%,所以只是在10年中提高5%,他认为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大幅增长,这个目标应该定得更高。

        此前欧盟已经在10月宣布,将在203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40%。目前欧盟2020年减排20%的目标已几近完成。

        欧盟领导人表示,2015年12月在法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这个目标将成为号召中、美等国跟进的有力信号。

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全文:

        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2014年11月12日于中国北京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上具有重要作用。该挑战的严重性需要中美双方为了共同利益建设性地一起努力。

        二、为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重申加强气候变化双边合作的重要性,并将携手与其他国家一道努力,以便在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在公约下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一项议定书、其他法律文书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议定成果。双方致力于达成富有雄心的2015年协议,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

        三、今天,中美两国元首宣布了两国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认识到这些行动是向低碳经济转型长期努力的组成部分并考虑到2℃全球温升目标。美国计划于2025年实现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26%-28%的全经济范围减排目标并将努力减排28%。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双方均计划继续努力并随时间而提高力度。

        四、中美两国希望,现在宣布上述目标能够为全球气候谈判注入动力,并带动其他国家也一道尽快并最好是2015年第一季度提出有力度的行动目标。两国元首决定来年紧密合作,解决妨碍巴黎会议达成一项成功的全球气候协议的重大问题。

        五、全球科学界明确提出,人类活动已在改变世界气候系统。日益加速的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严重影响。更高的温度和极端天气事件正在损害粮食生产,日益升高的海平面和更具破坏性的风暴使我们沿海城市面临的危险加剧,并且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在对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世界经济造成危害。这些情况迫切需要强化行动以应对气候挑战。

        六、与此同时,经济证据日益表明现在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行动可以推动创新、提高经济增长并带来诸如可持续发展、增强能源安全、改善公共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广泛效益。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将增强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

        七、技术创新对于降低当前减排技术成本至关重要,这将带动新的零碳和低碳技术发明和推广,并增强各国减排的能力。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并已建立了成熟的能源技术合作计划。除其他外,双方还开展了如下工作:

        ——建立了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气候变化工作组),并在此工作组下启动了关于汽车、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能效、温室气体数据管理、林业和工业锅炉的行动倡议;

        ——同意就全球削减氢氟碳化物这种强效温室气体携手合作;

        ——成立了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促进双方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建筑能效和清洁汽车方面的合作;

        ——同意在二十国集团下就低效化石能源补贴进行联合同行审议。

        八、双方计划继续加强政策对话和务实合作,包括在先进煤炭技术、核能、页岩气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合作,这将有助于两国优化能源结构并减少包括产生自煤炭的排放。为进一步支持落实两国富有雄心的气候目标,双方于今天宣布了通过现有途径特别是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加强和扩大两国合作的进一步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扩大清洁能源联合研发:继续支持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包括继续为建筑能效、清洁汽车和先进煤炭技术等三大现有研究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并开辟关于能源与水相联系的新研究领域;

        ——推进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重大示范:经由中美两国主导的公私联营体在中国建立一个重大碳捕集新项目,以深入研究和监测利用工业排放二氧化碳进行碳封存,并就向深盐水层注入二氧化碳以获得淡水的提高采水率新试验项目进行合作;

        ——加强关于氢氟碳化物的合作:以习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就氢氟碳化物这种强效温室气体达成的历史性共识为基础,两国将在开始削减具有高全球增温潜势的氢氟碳化物方面加强双边合作,并按照两国元首于2013年9月6日圣彼得堡会晤所达成共识在多边框架下携手合作;

        ——启动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倡议:为了解决正在发展的城镇化和日益增大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并认识到地方领导人采取重大气候行动的潜力,中美两国将在气候变化工作组下建立一个关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的新倡议。作为第一步,中美两国将召开一次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届时两国在此领域领先的城市将分享其最佳实践、设立新的目标并展示城市层面在减少碳排放和构建适应能力方面的领导力;

        ——推进绿色产品贸易:鼓励在可持续环境产品和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双边贸易,包括由美国能源部长莫尼兹和商务部长普利茨克率领以智慧低碳城市和智慧低碳增长技术为主题的贸易代表团于2015年4月访华;

        ——实地示范清洁能源:在建筑能效、锅炉效率、太阳能和智能电网方面开展更多试验活动、可行性研究和其他合作项目。

      (来源于中国日报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