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医大师访谈⑤|“送子观音”夏桂成:84岁仍每周坐诊4天

澎湃新闻记者 丁雨菲 发自江苏南京
2014-11-13 12:57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84岁高龄的名老中医夏桂成。

        11月6日,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7号诊疗室方桌前,一位晚到的女医师,熟练地接过患者病历,在夏桂成左手边坐下,笑颜说:“我刚从外面开会回来,听他们说了,恭喜您呀!”

        夏桂成侧头笑了笑,问了几句弟子出差的情况,眼神又回到了右侧病患的身上,他满头银发,说话是吴侬软语调:“睡眠怎么样?”“小便怎么样?”“月经呢?”

        10月30日,夏桂成当选第二届“国医大师”,一周前,江苏省中医院为他停了一天诊,在院领导和学生的陪同下,夏桂成前往北京受奖。

        这位84岁高龄的名老中医,多年来深耕中医妇科,擅长调治不孕症,为许多家庭带来新生命降临的喜悦,被坊间誉为“送子观音”。

拜师苏南“伤寒派”

        夏桂成带着他的5名弟子每周坐诊4天。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发现,每当有患者进来,他的博士生胡荣魁先询问病患的各项身体指标,并写在病患体温记录表一旁,夹在病历中,以便夏老查阅。

        而一位年长些的女弟子,则在夏桂成看诊时记录口述药方,开给患者。另有3位年轻弟子,分别手抄和电脑录入,这也是“夏桂成名老中医工作室”传承工作的一部分。

        在斟酌需要加入哪味药材或微调药量时,夏桂成会转头给学生讲解,用药用量的考究之处。

        这种“师带徒”,临床教学的方式可追溯自当年夏桂成追随名医夏奕钧学医。

        1931年,夏桂成出生于无锡江阴的一户农家,家境并不宽裕。小学毕业后,他考上了江阴最好的南菁中学,无奈其时战乱动荡,家中无力再供他念书,他不得不辍学。

        江阴名医夏奕钧是夏家同门,也是苏南朱氏伤寒派名医朱莘农的后传弟子。在族中长者的建议下,夏桂成的父亲筹齐学费,将他送往夏奕钧家修学中医。

        此后3年,夏桂成随师待诊。先是在家中抄方一年,熟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中医经典,才得以跟随夏奕钧出诊学习。

        在追随夏奕钧修学中医内科3年后,夏桂成出师,回到老家行医——在药店坐诊2年后,地方上成立了联合诊所,夏桂成被邀请前往坐诊。

        也正是在中西医俱备的联合诊所中,夏桂成初触西医,许多无法用所学中医理论解释清楚的西医医理,让他颇感苦闷。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夏桂成希望通过高考继续深造学习,不久后,他顺利考进江苏中医进修学校。

        内科出身的夏桂成接触到了方剂学、妇科学等中医其他学科,直到1956年毕业,他进入江苏省中医院任职。

开创中医妇科“经间期”学说

        夏桂成专研妇科算是有几分无心插柳。

        “妇科老先生虽多,但科室里缺年轻男医生,不太好发展学术”,原打算在内科大展拳脚的夏桂成,在入院几个月后,被领导找去谈话,性格和善的夏桂成被委以重任,随后调往妇科工作。

        其时,社会风气未开,妇科男医生并不受人待见。最初坐诊时,女患者只有在老先生没空时,才会选择让夏桂成看诊,“有时还会被悍妇奚落”,夏桂成至今回忆都觉得好笑。

        为了解患者病情,夏桂成常要追访患者来增加自己的用药体会。其中,有一位家住南京大行宫的女性保胎患者,夏桂成每周日都要上门探病,长此以往,女子丈夫不乐意看见这“热心大夫”了,告诫他:“不许再来复诊”。但是担心孕妇出血并可能出现流产情况,夏桂成还是坚持上门看诊,直到平安产子。

        进入到此前并不熟悉的妇科领域,1957年,夏桂成跟着当时的妇科主任医师黄鹤秋先生学习,重走一遍从抄方到临床之路。

        几年工作下来,他意识到,虽然妇科被列为临床四大学科之一,但这一门类散漫无纲,中医妇科学理论百年来依然依附于内科学,临床指导效果并不是很好。

        夏桂成一边工作一边参加中医学西医班,学习了解西医知识。

        1960年代开始,他研究并撰写“妇女闭经的病理机制”及其辨证论治,重新解读分析明清“医圣”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中对调经、种子(编者注:使之有子,使之受孕)等观点。此后继续研究女性不孕、痛经等妇科疾病,并创造性地结合奇偶数律等学说,提出中医妇科的“经间期学说”,填补中医对女性经期认识的一段空白。

        此外,利用女性生理周期的规律辅以妇科疾病治疗,夏桂成总结出一套“调整月经周期节律法”。

        在江苏省中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谈勇看来,夏老所提出的这套方法已成为中医治疗女性的基本方法,“不但是妇科可以用,我们心脏科的医生也用。比如女病人,医生除了治疗她本来的心脏病以外,还要考虑她的女性特点,用药会比原来治疗好得快。也就意味着,虽然是治疗一个局部的病,但是用一个整体的方式来治。”

        如今,57年过去,夏桂成已有一套自己对中医妇科的认识和学术思想,门下承接弟子也有10余人。虽已84岁高龄,他仍担任南京中医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坚持带学生出诊,给学生讲解理论,修改学术文章。

        而在一周4次的坐诊安排里,夏桂成会在学生胡荣魁的接送下来到医院,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直到看完30个病号再回家。

        “老先生前几年会一口气看到下午 2点多,现在考虑他的身体情况,我们只给挂30个号。”胡荣魁说,夏老不坐诊的时候,就在家里看看书,或到书店里去坐坐。

“跟西医在同一个平台才有讨论的话语权”

        谈勇是夏桂成学院派弟子中的第一位研究生,她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是妇科名老中医钱伯煊。

        1977年本科入学时,夏桂成就是谈勇妇科学老师,“我是他课上的课代表,夏老乡音重,北方同学听不懂他讲课,我就课余时给同学辅导妇科学”。

        3年本科毕业后,谈勇被分到基层中医院,直到1983年,夏桂成开始招收研究生,谈勇又考回来了。“当年研究生的名额很紧,夏老只招了我一个。”谈勇回忆,自研究生修学后,她就一直跟着夏桂成学习。

        1990年,谈勇赴日本进修西医。“我考了日本的国费留学生,日本资助我在那边研修了一年半”,随后,谈勇在日本念完了自己的博士学位,研究生殖内分泌,神经结核与卵巢垂体的关系。“因为我有一定的中医临床经验,给他们看到了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日本那边的老师要再留了我3年。但是夏老这边催我回国,再待了一年我就回来了。”

        “生殖医学是妇科学的宝塔尖”,1998年回国后,谈勇便着手创建医院的生殖医学科,2007年,她所在的江苏省中医院生殖科拿到AIH(夫精人工授精)手术资质;2010年,再拿到IVF-ET(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手术资质,这意味着,一所中医院拿下了西医中“试管婴儿”手术的正式资质,而目前国内仅有2家医院具有这样的正式资质。

        谈勇并不回避,在中医治疗不孕症等生殖学病症中运用西医的疗法。“现代中医在治疗时,应该有对疾病的认识,也就是除了中医基础知识,我们还要清楚学科前沿知识,这样才能跟西医在同一个平台,有共同讨论的话语权。”

        这也是她的老师夏桂成对待西医的态度。

“西医看不好找中医”是认识误区

        澎湃新闻:跟西医在同一个“平台”是指什么?

        谈勇:我们看一个病,不是局限于中医和西医,而是站在学科的前沿来看待这个病。比如要经常上网看,国外有什么教科书,有没有最新报道,看学科前沿的知识,再加上中医的基础,形成对疾病的认识,这种认识几乎是跟现在的主流医学同步的。

        如果落后于主流医学,不在一个平台上,我们就不能跟人家对话了,并不是对方听不懂,而是人家觉得你落后了,西医拍拍屁股不听了,所以我们至少要保持水平一致。同时我们还要给研究生讲课,都讲些书上有的谁要听呀?现在学生都识字自己就会看,要讲那些书上没有的。

        澎湃新闻:你所说对疾病的“认识”是什么概念?

        谈勇:现代中医派来说,开中药方的大概有四种人。第一种,完全是老中医,辨证号脉,看看舌头就开方了;第二种是会看化验单,他也知道西医是什么,但是不会想到什么病理,就也开方子了;第三种就把中医和西医一起考虑进去,但是他不会融汇起来;第四种才是融会贯通型的,医生有对疾病的认识。

        比如说我在中医院接受本科教育,之后又有3年研究生教育,林林总总大概是8年时间,然后又在日本西医院硕博连读念了8年。所以中、西医两套都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现代中医,比较厉害的中医,他是可以对疾病有认识的。

        澎湃新闻:有了“认识”之后,中医要如何诊治?

        谈勇:首先要对疾病进行辨识和诊断、鉴别诊断,这都是个体病人初步的判断,得出一个病名;然后中医还要对病名进行辨证,根据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方式,针对病人个体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对生殖科来说,一般是女性病人较多,但我们都是“男女同治同查”,因为怀孕不一定是只有女方的问题,所以我们将男女作为一个诊疗单位同时检查。还要考虑女性周期变化,病人来时是处在经期哪个时段,非常复杂的,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还要辨期,才能得出结论开方。

        澎湃新闻:有人说,找中医是因为西医治不好了才来,你怎么看?

        谈勇: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在我看来,如果这个病属于功能性的,可能在中医调理上比较擅长;如果是急性的,非常厉害凶险的病,那么还是先到西医那边去看。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对疾病的认识,医生本人和他的知识结构很重要,他要判断这个病处在哪个病层,有什么特点,如果能把握住,那就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