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音乐教育家谭冰若去世:80年代他就走出校园讲鲍勃·迪伦了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4-11-16 15:41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金钟奖终生成就奖获得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和声乐教育家谭冰若教授于11月15日去世,享年90岁。他的病房正对着兰心大剧院的窗口,兰心大剧院这方西方音乐进入中国的“摇篮”承载着他最后未完成的心愿。他的“学院派”弟子、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授陶辛感叹他是一位不多见的“真正热爱一切好音乐的老师”,他的“社会派”学生刘亮则哽咽着细数他晚年唯愿音乐相伴的日子。

谭冰若 家属供图

他只愿把好音乐与更多人分享

谭冰若是位低调的教授,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音乐学校声乐科学习。但因为肺病,谭冰若的声乐梦在年轻时便早早夭折。1947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今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习;1951年开始留校任教音乐欣赏、音乐名作及外国音乐史等课。

在学校里,谭冰若和其他音乐理论系科的老师们一样教授正统的古典音乐、歌剧的鉴赏和曲式分析,而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改革开放之初,“不合时宜”地活跃于校外,办了一系列流行音乐的讲座。谭冰若推动了流行音乐在中国的普及。“没有他我的专业可能无从谈起。”现任上海文化广场节目总监费元洪说,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通俗音乐研究专业时,谭冰若算是这一领域的鼻祖。“他是最早在上海推行流行音乐研究,包括声乐教学和开办声乐工作室的教授。当时做这件事挺需要胆量和勇气的。后面才有了音乐学院通俗音乐研究的专业,如今上音已有通俗音乐研究的博士,未来这一方向的研究作用会越来越大,谭老师是开创者。”费元洪说。

费元洪的导师陶辛是谭冰若的直系学生,从附中开始到本科导师,陶辛一直跟着谭冰若学习。如今,陶辛是上海各剧院和社会组织的音乐普及类讲座主讲者中最活跃的一分子,从古典音乐到音乐剧到流行音乐,他都有所涉猎。“我觉得我现在就是在走我老师走的路,是很自然而然被他带出来的。”

在陶辛看来,在上音的老师中谭冰若是个“异类”,1980年代的时候流行音乐还没有得到主流音乐界的认可,他身为一个音乐学院的教授在社会上讲美国民谣,讲鲍勃·迪伦、约翰·贝瑞,让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的误解是觉得他喜欢流行音乐,其实不是,他喜欢一切好的音乐,而且他的思想非常超前。在他的认识里,好的民谣、好的乡村音乐和好的歌剧、好的交响曲是没有差别的,他不是因为个人爱好去推广,他是希望好的东西能被更多人知道。他一直是一个热爱分享的人。”

 “大力弘扬民族音乐,积极普及古典传统音乐,严肃认真地引导通俗音乐”的“三足鼎立”,是谭冰若的一贯主张。 

至于后来音乐学院建立了相关的系科,谭冰若当然功不可没。但陶辛认为,谭冰若的贡献和影响绝不仅仅是学院派内部的,“他是整个社会的先导者,那个时候‘文革’刚刚结束,其他人刚刚想要把现代的部分补上,他的思想却已经到后现代去了。”谭冰若不仅自己在外做讲座,也发动学生们一起走向校外普及音乐。“他就是要让人能听懂,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如果哪天我讲座的效果不好,我一定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讲得不够通俗,而不是责怪观众的欣赏水平跟不上。”

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的谭冰若老师(右一)为上海工会文工团上“音乐史”课。资料图
理论教育家的声乐梦

费元洪曾经与谭冰若同住上海富民路附近区域,他还记得几年前经常能够在家附近的生煎店遇到谭老。“他很喜欢吃生煎,经常带着学生一起来吃。但是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咬不动生煎那层硬底子,他就把上面的皮和馅都吃掉,留下一盘生煎底,很有意思。”

退休后,谭冰若也没闲着,许多精力还是用在带社会上的业余学生,教他们唱歌学声乐。“做理论的声乐工作室,这是不多见的。”费元洪说,而陶辛则告诉早报记者,声乐是谭冰若一生的梦。

陶辛还记得自己上大学时,谭老师的嗓子一直不好,上课的时候多讲话就一直咳,还需要很频繁地吃镇咳的药物。“他早年是学声乐的,但因为肺病没能继续。音乐学院系科之间有严格的分工,老师也不能跨专业去教学生,所以他在学院内部是没机会教专业的学生的。但他其实有非常好的一套教学方法,尤其在‘拔高音’方面很有一套,很多男高音、女高音歌唱家遇到高音上不去的时候,找他调一调,都能有不少进步。但是很遗憾,他在声乐教学上没有特别好的成绩,是因为声乐本身是一个特别挑‘料子’的专业,他不在声乐系,从来就没有机会去调教最好的那批‘原料’,只能把自己的兴趣放在教社会上的业余学生上面。”

不过陶辛透露,谭冰若特别得意的一次经历是,一次他与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共同担纲某声乐比赛的评委,并被组委会安排在一个房间,当时吴雁泽向他讨教声乐技巧,让他帮吴雁泽“调一调”,就把他多年唱不舒服的一个地方给调顺了。“他的声乐造诣其实非常高,虽然他自己没法开口唱,但他在教学上很有一套。很多音乐学院毕业、进了文艺院团工作的人都会回头来找他学。因为真的喜欢,他经常免费教学生,分文学费不收。”陶辛说。

凭借《中国好声音》走红的歌手平安也是谭冰若的“社会”弟子,平安介绍自己大学期间总找机会参加高校间的各种音乐演出,在参加华师大的一次歌唱比赛时,在后台遇到一位老教授说他的声音很好,让他去上海音乐学院做旁听生,并不收任何学费。这位老教授就是谭冰若教授,“在他的指导下,我学到了在美声和流行之间融合的方法,用美声的发声方式唱流行歌,保持自己的特色。”

11月13日,平安发微博称:遥知我在上音进修的恩师谭冰若@谭冰若-冰若艺舍病重危险,甚感着急。因防止细菌大家只能通过视频与谭先生交流。先生在医院里也坚持教学,桃李天下,令人倾佩。

他希望身边的每个人都唱歌

上周六,现正从事广告工作的刘亮和一位女同学一起去医院探望谭冰若。谭冰若见到他们没有多说话,只是要求他们唱一段《卡门》的法语歌剧二重唱。这个唱段是两人唱得最多的作品,那个下午他们唱了好几遍,谭老都没有说话,只是闭着眼睛听。而这成了刘亮最后一次给谭冰若老师唱歌。

两年前,谭冰若因为一次意外摔倒住进了徐汇区中心医院。而在这之前的五年,他一直坚持在自己家举办微型的音乐沙龙。沙龙主要是他的学生们演唱一些歌剧的选段,他做普及讲解。五年来,为了改善沙龙的环境,谭冰若搬了五次家。就在最后一次搬家时,收拾好东西并打好包的后一天,他摔倒了。

跟着谭冰若业余学习声乐五年的刘亮在说起这些年跟谭老师学唱歌的情形时泣不成声,“他住院一定要求带的东西就是便携式音响和唱片。”之后的两年里,刘亮和其他的学生们坚持每周都去病房唱歌。起初还有一些属于教学的互动,从今年开始,谭冰若的精神越来越差,经常只是听他们唱歌,并不说话。“后来我们不是去学唱歌,谭老师在医院里躺着很寂寞,他就是希望听到歌声。”

刘亮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因为谭冰若病房里还有其他病友,一开始他们去唱歌的时候还常会觉得不好意思,但谭先生坚持要他们唱,“他不止希望我们唱,还希望所有的人都唱,甚至医院的医生、护士,他都让他们一起唱歌。”

谭冰若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让刘亮后悔不已,他一直想给学生们在兰心大剧院办一场正式的音乐会。他经常和学生们说起,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在兰心大剧院这个西方音乐最早传入中国的启蒙地聆听当时工部局乐队(现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并爱上音乐的。甚至之前的每一次沙龙活动,他都将其视作是一场排练,但从来没有满意过。“他总是觉得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没有把音乐的美好传播出去。我们听他说要传播美好的音乐的理想已经无数遍了。当时我们觉得自己水平不够,跟谭老师学唱歌是因为喜欢,但真的登台又怕丢脸,怕砸他的牌子,他跟我们说了几次,我们也没有很上心地积极为这件事努力。”

刘亮说,未来他一定会找机会,和同学们在兰心大剧院办一场符合谭冰若音乐理想的“声乐沙龙”。

 “我在别格、另类中度过一生,难以为范。但这里有无数闪光的事物和瑰宝,能让你们得到启发。阳光、大地、碧波、嫩草,会让你联想宽容与大爱。告别时要放声高歌,顿足开怀大笑,别忘“把快乐洒向人间”。保尔的话‘人的一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对我不无遗憾,对你们却是临别的嘱托。”在谭冰若离世后,他的学生发现了谭冰若给自己写好的墓志铭。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