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西日报“媒体现状问卷调查”:理想再卑微也胜过一切惶恐

山西日报
2014-11-17 11:0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11月17日,《山西日报》A4版刊发一份关于媒体现状的问卷调查,这是一份从10月30日至11月8日,借助山西日报微博、微信平台,众朋友圈微友的网络调查。
        11月8日是记者节,有关媒体记者的话题异常热闹,山西日报称,这份问卷囊括当前记者采访困境、媒体权威以及众读者对媒体看法和期待等8个问题。文章如下:

如果有一次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您是否会选择做媒体人? CFP 资料

        有的担心惹麻烦,有的面对采访会紧张,41.61%的人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问卷调查中,第一类问题是有关大众是否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以及对待记者采访态度的调查。在“生活中,您是否愿意接受记者随机采访”的调查中,有40.27%的人表示 “会”,20.13%的人表示 “不会”,39.6%的人表示 “看情况”再说。

        那么,大家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呢?一位微友这样坦诚地告诉记者,他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真有事了,和记者说了也没用,大多数时候解决不了问题;第二,有些记者写稿有点水,所谓采访就是凑直接引语或者为完成任务,写得越多越制造文字垃圾;第三,万一遇到一个水货记者,理解错了,或者把不该说的话发了,还会惹麻烦上身。”

        该微友的看法虽然有些偏颇,也只是对部分记者的看法,却真实反映了部分被采访对象的心声,而这样的看法真实存在于现实中。或许恰是有了众多这样的担忧,所以在回答“面对媒体采访,您会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有41.61%的人表示 “会”,13.42%的人表示 “不会”,44.97%的人表示 “看情况”。即便是在已经接受了记者采访的人群中,也有37.58%的人表示 “接受采访时会感到紧张以致言语失准”,有62.42%的人表示“不会”紧张。

        其实,大部分微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纸媒还好,大家可以像拉家常一样促膝谈心,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是面对广播电视网络视频等有摄像镜头的采访,多数人会紧张,然后言语失措,甚至忘记自己的内心想法。所以,他们对纸媒记者采访的担心则更多集中在了记者本身的亲和力和理解力,包括写作水平。“有时会担心记者断章取义,理解错自己的意思,为了文章的论点而以偏概全,给自己和上级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某基层领导干部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很多职能部门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只能说一些冠冕堂皇或者文件上的原话,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直接推诿扯皮,远离记者朋友。”

        公众对媒体从最初的崇拜发展到了质疑阶段,主要原因是部分不良或虚假媒体人破坏了媒体公信力以及人类进步使然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得初入媒体行业的时候,很多前辈在年底总结或者演讲场合,都会很自豪地将这句话用于自己的演讲稿,大多数媒体记者也确实靠“腿勤、手勤、脑勤”,义无反顾、鞠躬尽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担当着神圣的责任。历史上,也曾有无数前辈成为时代楷模。

        然而,在回答“您认为媒体在传递信息、追求正义方面是否担当重任”时,有45.64%的人认为“一般”,16.1%的人回答 “不是”,只有38.26%的人回答 “是”。同样,在面对“媒体上出现的新闻事件公众人物,您认为是否可信”的问题中,有54.36%的人认为“一般”,27.52%的人认为 “不可信”,只有18.12%的人认为“可信”。

        由此可见,公众已经开始对媒体从最初的崇拜发展到了质疑阶段。究其原因,我省一位资深媒体人周先生坦言:“主要是在前几年媒体发展鼎盛时期,一些不良记者假记者刊发有偿新闻,索要封口费等行为,损害了媒体人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使媒体失去了公信力,其本质也违背了职业道德和新闻规律。另外一方面是人类文明进步使然,在过去一段时间,因为媒体独有的话语权和监督作用,使大家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了无限崇敬,套上了光环。而随着社会发展,公众渐渐懂得,记者不过是一个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毫无高低贵贱之分,慢慢的,这种光环在人们心目中就会淡然。”

        面对这种形势,周先生认为媒体人应该洁身自好,“做良心事,讲良心话、写良心稿,充分发挥新闻监督的作用,传播正能量、净化社会风气,引领健康生活,捍卫自己的新闻理想”。也有媒体人认为:“记者因为身怀责任才有力量,因为敢于承担才有分量,真正的记者不可能蝇营狗苟,更不可能暴富,但都有硬骨头、软心肠。国家应该提高新闻从业者待遇,坚持新闻立法,维护记者权益,为真正的媒体人正名,再树新闻媒体新形象。”

        面对诸多生存困境,有六成人选择不会做媒体人,但众多仍然坚守在采编一线的媒体人认为“理想再卑微,也胜过一切惶恐和怨艾”

        从去年开始,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媒体圈有关记者已经沦为“新闻民工”的调侃吐槽便没有停止。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特别提出了这一问题。问卷中,几乎83.12%的受访者认为媒体记者已经沦为“新闻民工”,只有16.88%的人还在用仰慕的眼光认为媒体记者属于“无冕之王”。

        紧随其后,我们提出了“如果有一次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您是否会选择做媒体人”的问题,有65.10%的人表示 “不会”,有34.90%的人表示“会”。

        不可否认,媒体记者的生存现状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阶段,一位从业十余年的媒体人郭女士这样告诉记者:“记者就像零件制造车间工人,提供新闻稿件就像生产零部件,一件一件计算产量,一个非常现实的生存现状就是,物价飞速发展,新闻却还是那些新闻,我们现在每个月口袋里的钱不比13年前多,如果再加上劳动付出和物价的考虑,也许比13年前的还少,13年前,一碗羊汤最多5块钱,现在一碗羊汤17块钱。13年前,我只要拿笔和稿纸写稿就行,现在还得学会照相、上网、用电脑及新软件、拍视频,各种资费飞速上涨。因为不堪重负,不断有媒体人身体严重透支,年初还有不少媒体人抑郁自杀,所以不得不说媒体从业者现在很艰辛!之所以还有这么多人坚守在新闻战线,就是还有一点新闻理想,也有一点养家糊口不能轻言变动的无奈。”

        事实上,郭女士所言确实不假,在新闻战线,有很多新来的媒体人表示,自己对目前的工资待遇很满意,但是看到比自己早来十多年的前辈们和自己挣着一样的工资,心里就有了不少担忧。

        同样,很多媒体人都有了这样的无奈和困惑。就在记者节当天,“财经记者圈”联合“蓝琼财经记者工作平台”“记者站”团队向广大媒体学界业界人士征集记者节寄语,50位大咖一致表示:“理想再卑微,也胜过一切惶恐和怨艾”。

        一些采访对象也对媒体人寄予了希望,他们这样留言:“看好你们!保持良好的形象,注重新闻真实性、及时性。”“多些理解,多沉下去,不要总看着文件,开个会议写一些表面文章,要有研究分析,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更贴近百姓、贴近民生。”“不要因为一颗老鼠屎而坏了一锅汤,要真正做到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不要被世俗所染,社会还是离不开媒体的,也离不开真正的好记者。”

        何为好记者,财经记者圈主编张冉说:“一颗热心、一双冷眼、一双勤快的手,两条忙碌的腿、一个自由的心灵境界——如此方能称之为好记者!”

        正如著名媒体评论员王石川所说:“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中,不必有太多的自我悲情惯性,而应该选择奔放、奔跑。行动和奔跑就是方向,用脚步和信念拥抱哪怕再卑微的理想,胜过一切惶恐和怨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