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大教授研究:2012年煤PM2.5致经济损失5352亿

澎湃新闻记者 石毅
2014-11-20 09:51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012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大部分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燃煤锅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等重点煤炭消费行业。 高征 澎湃资料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潘小川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煤炭使用产生的PM2.5在2012年导致了我国67万人死于疾病,而相应的经济损失则达到5352亿元。潘小川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这是国内首次对PM2.5的长期健康影响进行评估。

        潘小川的研究是“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上述研究于2013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国际合作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等22家机构发起。目前课题组陆续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

煤PM2.5排放导致超额死亡人数67万人

        课题组发现,2012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高达2117.6万吨、2337.8万吨、1234.3万吨,其中大部分排放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燃煤锅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等重点煤炭消费行业,他们的各项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0%、70%和80%。此外煤炭的消费还是大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其贡献率为61%,潘小川的研究在煤炭所导致的PM2.5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潘小川考虑了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4种由PM2.5引起的疾病,研究通过暴露反应关系建模估计了2012年由此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编者注:PM2.5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燃煤、汽车尾气,这里讨论的是因煤炭开发和使用而导致的在原有死亡案例基础上增加的死亡,学术上叫因煤PM2.5排放导致的超额死亡)。

        结果表明,因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的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35万、17万、8.4万和6.5万,总计超额死亡人数67万人,而他们都集中在我国煤炭使用较多的省份。

        研究还对煤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效应进行了估算。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共报告116419例新发职业病,其中94544例为煤工尘肺,占到新发职业病的81.2%。期间新发煤工尘肺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33亿元。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3个过渡时期PM2.5年均目标值分别是35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及15微克/立方米。根据这一目标,潘小川计算了35微克/立方米及15微克/立方米情景下因煤炭使用导致的PM2.5所产生的影响,他发现超额死亡人数可以分别减少15.1万人和43.4万人,相应的经济损失可以减少1206亿元和3471亿元。

        潘小川自2004年就开始监测空气中PM2.5的日均浓度。此前他曾经利用模型计算PM2.5对北京市人群的健康威胁。他发现当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时,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和非意外总死亡的死亡百分率分别上升0.76%、0.43%的0.67%。

室外空气污染是中国第四大致死因素

        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健康效应研究所(HEI)曾于2012年发布《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报告指出室外空气污染是中国第四大致死因素,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使用的环境和健康成本不容忽视。

        HEI的首席科学家亚伦•科恩对澎湃新闻表示,空气污染暴露增加了缺血性心脏病、中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0-5岁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5大原因导致的死亡。

        11月12日中美两国共同在APEC期间发表了气候联合声明。中国承诺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并计划到2030年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到20%左右,这使得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再次成为焦点话题,课题组认为应该推动中国的煤炭消费总量在2020年前达到峰值,以帮助中国尽早实现碳峰值的承诺,“煤炭消费峰值可以带来巨大的人群健康效益。”潘小川表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