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互联网三论之三:全世界陌生人,联合起来

2014-11-19 19:29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竞赛中,中国表现突出,关键在于应用规模。数量庞大的年轻消费者、快速城市化和广泛的人口流动,使得互联网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技术升级能够快速消化成本,新的商业形态也可以从细分市场里获得足够支持。

        互联网反过来支持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络用户数量达到6.32亿。这个数字是1998年6月的538倍。中国用户使用最多的三项服务,依次是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尽管互联网企业的盈利大多来自商品和服务销售,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使用行为,仍然以交换和传播信息为核心。这构成了新的社会网络。

        新技术不但让原有的社会关系延续到网络环境下,还提供了陌生人之间交往的机会。Web 2.0,也即以用户制造和分享内容为特征的互联网交互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合流。对社会学家来说,陌生人的联结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由此生成的社交网络,不但改变了舆论的形态,也影响行动的逻辑。

        我们还记得论坛、豆瓣和微博带给中国怎样的改变。它们的兴起为社会议题的演化注入了新的动力。从21世纪初开始,新的技术因素和新的社会因素互相作用,造就了富有创造力的10年。这恰恰也是中国市场化媒体快速发展的10年。

        2003年,由于SARS肆虐,传统的流动和人际往来受到强有力抑制,互联网却突破了虚拟和现实、言论和行动的界限,将“孙志刚事件”变成一个标志性的社会话题和政治事件。从此,网络变成了呈现、推动和终结社会舆论的主要场地。10年后,这一趋势促成了中国传媒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如今,传媒业几乎在所有方面全面拥抱互联网。

        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如环境意识的兴起,“邻避运动”的出现,都高度依赖互联网应用。“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是10年来中国政治的一个主要面向。“群体性事件”总是发生在街上和网上。不理解互联网,就不能理解政治生活中的这些变化。

        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2008年,奥巴马历史性地当选美国总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竞选中对网民进行的熟练和富有成效的动员。互联网重塑了社会生活,改变了人的行为,进而开始修正政治议题和政治进程。无论是在美国、在中国,还是中东,这个现象已经超越纯粹技术和工具的范畴,变成观察政治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