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吃货们的又一次“胜利”:中华眼镜蛇锐减,升级为“易危”

澎湃新闻记者 吴恒
2014-11-20 19:57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中国部分地区有用蛇泡酒的习俗,中华眼镜蛇也因此常被捕杀,目前已名列中国野生动动保护名录。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国际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获悉,该组织近日发布最新版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华眼镜蛇名列其中,等级被定为“易危”,过去20年里其数量减少了30-50%。11月17日,该组织称,在香港食品市场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动物中,中华眼镜蛇位居前列。

        同时被升级为“易危”动物的还有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其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IUCN物种项目全球主管简•斯马特(Jane Smart)表示,食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给这些物种的生存施加了压力,“我们急需对捕猎行为实施严格的限制,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栖息地”。

        IUCN是总部位于瑞士的国际组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自然保护团体。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发布濒危动物红色名单(Red List),根据物种受威胁的程度、数量等,将其列为不同的濒危级别,后细化为9个等级:未评估(NE)、数据缺乏(DD)、无危(LC)、近危(NT)、。易危(VU)、濒危(EN)、极危(CR)、野外绝灭(EW)以及绝灭(EX)。

        中华眼镜蛇又名舟山眼镜蛇,栖息地主要是中国南部以及台湾地区,越南北部和老挝。其攻击性很强,毒性能致人于死地。中国部分地区有用蛇泡酒的习俗,中华眼镜蛇也因此常被捕杀,目前已名列中国野生动动保护名录。今年8月中旬,广东佛山市顺德北滘西海村就惊现近150条中华眼镜蛇,调查后发现原来是一村民买来泡酒的,但没有关好于是逃出来了。

        因为中国食客的口腹之欲而导致濒危级别提升的动物并非仅有中华眼镜蛇,7月29日,IUCN正式将中华穿山甲评级为“极危”,这与“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IUCN将中华穿山甲数量减少的理由归因于严重的盗猎取肉和取鳞,认为大部分的盗猎行为是在中国市场需求驱使下的国际贸易所致。

        就在这一消息出来的2个月前,广东珠海边防支队刚破获一宗特大走私珍稀野生保护动物案,当场查获穿山甲冻体956只。不久,香港警方也宣布查获走私穿山甲鳞片3.3吨的案件,专家推算这意味着要屠杀近3000只穿山甲。

        穿山甲成为餐桌上常客一是因为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迷信食用野生动物能“大补”,还因为有一些食客炫耀性消费濒危动物。除成为盘中餐外,穿山甲被捕猎的另一原因是其鳞片为中药药方的一味成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