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点名辱骂保安女司机姓名职务,“宛新平”批助燃网络情绪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程真
2014-11-20 20:42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宛新平”指责人民网的报道在新闻标题上“标签化”,从而成为“网络情绪的助燃剂”。 CFP 图

        11月20日,一篇署名为“宛新平”的文章出现在中安在线网站醒目位置。

        文章题目为《媒体莫做网络情绪的助燃剂》,说的是前两天,人民网报道安徽省一名女干部因驾车逆向驶入小区被拒,辱骂小区保安“看门狗”,随后该名63岁保安倒地不起、抢救无效身亡的事情。

        人民网题为《安徽省教育厅女干部骂保安是“看门狗” 六旬保安气绝身亡》的报道发表于11月18日晚间。报道指出,辱骂保安的女司机姓郑,系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一名主任科员(科级)。

        报道发出后,反响强烈,不少媒体予以转载,亦有多家媒体予以跟进。

        “宛新平”指责人民网的报道在新闻标题上“标签化”,从而成为“网络情绪的助燃剂”。

        除了对新闻标题提出质疑,“宛新平”还对新闻报道的内容提出质疑。

        “宛新平”认为,从事件本身看,这一口舌之争双方都有责任。此外,逝者的死亡原因并没有经由医疗或法律途径厘清,媒体主观冠以“被骂致死”,让当事人首先陷入了抗辩的被动。

        更为重要的,也即“宛新平”撰写此文的出发点,是其认为,一些媒体曝光了当事人的公务员身份,接着又隐去当事人姓名,直接以“安徽某厅局主任科员”甚至是“安徽官员”来指代,进而引发了网民以点带面的攻击,引燃了对公务员群体的集体讨伐。

        该文认为,客观、公正、公平,是媒体的安身之道,立命之本。“但一些‘自以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媒体人却常常犯下主观化的毛病。”

        “这种新闻多了,网民对公务员之类群体‘负面观感’也就更多了。而一个处处充满‘负面观感’的社会,怎么能让人内心阳光、和谐?”“宛新平”反问道。

        “宛新平”的评论文章发出后,有安徽方面资深媒体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该评论文章论点站不住脚,例如文章认定“这一口舌之争双方都有责任”,而事实很清楚,争执是因女司机要从出口进小区。

        此外,该名媒体人士认为,媒体监督公职人员是职责所在,指责媒体不该曝光其公务员身份是毫无理据的要求,公务人员本应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也有网友留言称,相对于公权力的强势,舆论的监督再怎么渲染还是弱势吧?

        这不是“宛新平”第一次就时事话题发声。

        浏览中安在线,到目前为止,“宛新平”已发表10篇文章,最早一篇发表于今年10月24日。

        这10篇文章中,有7篇涉及安徽本地事务,例如《总理亲民细节犹如镜》(发表于11月1日)缘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安徽金寨县希望小学师生回信,《文化“下基层”,满满的正能量》(发表于11月7日)说的是安徽一支文艺小分队赴太和县倪邱镇和旧县镇采风的事情。

        这个只出现在中安在线网站上的“宛新平”是谁?

        中安在线是2006年1月1日开通的安徽省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隶属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今年7月,由安徽省委宣传部主管、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出资并主办的安徽新媒体集团成立后,中安在线的全部资产和业务整体划入。

        一名安徽当地媒体人士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透露,“宛新平”代表安徽省委宣传部的声音。

        另一安徽新闻界资深人士亦向澎湃新闻证实,“宛新平”系列评论由安徽省委宣传部授意,中安在线原创。

        按照一些媒体使用笔名发表观点的惯例看,“宛新平”可拆解成“安徽新闻评论”,即“宛”是“皖”的谐音,“新平”则指代“新闻评论”。

        “宛新平”的另一篇文章《宣传部长短信贺生的示范意义》或许可以解释其出现的目的。

        11月14日,安徽日报微博上线两周岁,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发贺岁短信,肯定成绩,指明方向,勉励@安徽日报用网言网语讲好安徽故事,向众多粉丝传播好安徽声音,在新媒体平台塑造好安徽形象。

        11月17日,“宛新平”撰文称,新形势下利用新媒体抢占宣传的主阵地已是大势所趋,加快媒体融合,打通两个舆论场已是时不我待。

        “用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清说透‘大道理’,传播正能量,是摆在新老媒体人面前的严肃课题,我们必须回答,而且要拿到高分。”“宛新平”写道。

        

        附:宛新平《媒体莫做网络情绪的助燃剂》原文

        

        11月18日,人民网一则《女干部骂保安是“看门狗”六旬保安气绝身亡》的消息火了网络。笔者搜索此文的转发,各大网站均有,商业网站尤甚。其中,点击率长期居高的搜狐网,其标题就变成了《安徽女干部骂六旬保安“看门狗”将其活活气死》,抨击面进一步扩大。再观看此文的跟帖,辱骂公务员群体、攻击当事人所在机关者,占了绝大多数。

        无疑,这篇报道成功点燃了网民的情绪。而这种通过新闻标题“标签化”的做法,无疑更是网络情绪的助燃剂。

        仔细阅读新闻,还原事件本身,我们会得出这样的判断。其一,这一口舌之争双方都有责任。站在骂人的业主这一方看,恐怕居住在城镇小区的人都有这个经验,门禁的种种措施确实让居民进出不太方便。笔者所在小区设有车辆门禁卡,但由于设置不够人性化,每次开车进出时,除非能精准地将车停在门禁设施面前,否则只能下车去刷卡,或请求门卫开门,相当麻烦不说,门卫态度也并不和善。由此想到,这起口角的起因大致如此。其二,逝者的死亡原因并没有经由医疗或法律途径厘清,媒体在报道时就主观地冠以“被骂致死”,既无据可循,更无法可依,也是一种“草菅人命”,同时让当事人首先陷入了抗辩的被动。其三,陷入纠纷的双方都是个体公民,其间发生的辱骂,当属于私德范畴。但媒体在跟进报道之时,偏偏要将当事人的公务员身份暴光,接着又隐去当事人姓名,直接以“安徽某厅局主任科员”甚至是“安徽官员”来指代,进而引发了网民以点带面的攻击,引燃了对公务员群体的集体讨伐。

        网络时代,虽然给读者阅读新闻提供了表达主观观感的方便,但对任何一则新闻的评价,倘若不是本人亲历,多数评价者还是会带上自己的价值判断,表达自己的主观好恶。“公务员群体”在人们的一般社会经验中处于“强势”地位,当他们与门卫保安这类群体发生矛盾时,网络评价者可能更倾向于站在相对“弱势”者一边。口诛笔伐的对象往往是公务员,哪怕他(她)的角色极其普通,甚至在事件中蒙有冤情。这种预设立场的网络讨伐,不知伤害了多少“官人”、“名人”、“富人”,使他们在事实本身得到澄清之前,先饱受一番舆论的攻击。

        媒体具有“公器”属性。所以,客观、公正、公平,是它的安身之道,立命之本。但一些“自以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媒体人却常常犯下主观化的毛病。预设报道立场、标签式的表达,都容易伤害新闻事实本身。特别是有一些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为了达到“赚眼球”目的,常常利用“标题党”方式,把报道的主观倾向性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做法,虽然“火”了新闻的传播,但也引燃了网民的情绪,助燃了社会的负面能量。这种新闻多了,网民对公务员之类群体“负面观感”也就更多了。而一个处处充满“负面观感”的社会,怎么能让人内心阳光、和谐?

        当然,话说回来,公务员群体也是“社会公器”。和媒体地位一样,其中的从业人员,更应该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否成为社会的表率,也更应该避免因个人的不当言行,沦为社会情绪的燃烧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