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白毛女扮演者、歌唱家王昆去世,她的演出曾让毛泽东落泪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4-11-21 16:50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歌唱家王昆11月21日13点46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她曾在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中扮演喜儿。

1945年歌剧《白毛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演出 ,王昆饰演喜儿,张守维饰演杨白劳。
       
        王昆生于1925年,祖籍河北唐县。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曾在新歌剧《白毛女》中饰主角喜儿,并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中国歌唱家林俊卿。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后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及歌剧《白毛女》等。

        1925年,王昆出生在河北唐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自幼喜爱民歌和戏曲的王昆跟着小学老师学了很多很多歌,会唱音阶,还认识一些谱子,这为她以后的演唱生涯打下了基础。回忆当时新歌剧《白毛女》上演的场面,王昆激动地说到:“出生牛犊不怕虎。我第一次演给中共七大,各个解放区的首长都来了,几乎都来了,重要首长毛泽东、朱德都来了。他们来说,你别紧张啊,我说我不紧张,紧张干嘛,我不知道,出去了就出去了,我就唱。导演告诉我,你就按你的规定情景做,该怎么做怎么做。导演趴着幕缝看中央首长和各路来的军队,看他们的反应,好多人哭了,他们有人看见毛主席擦眼泪。”

        陈强演黄世仁,他后来自己产生了一个动作,就是群众喊打倒黄世仁,他先把自己脑袋抱起来。在国外演出时,外国人送很多很多的花,抱都抱不动。从新歌剧《白毛女》到《东方红》中的《农友歌》,王昆在作曲家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加强了湖南民歌的风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毛泽东说她的表演“很有当年湖南妇女的革命气魄”,周恩来也曾在多种场合赞叹:“王昆是20年前的'白毛女',20年后的'农友歌'呀!” 王昆就是凭着对艺术执著的追求,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人民歌唱。

        在歌坛,王昆有“伯乐”的美称,在东方歌舞团时,她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远征、郑绪岚、朱明瑛、陈俊华、郭蓉、牟炫甫、索宝丽。她总是能独具慧眼挖掘培养人才。在一期《艺术人生》的演播现场,王昆的一位学生满怀情感的回忆起他和王昆老师相识,相知的师生情。

        “一些因素使我和王昆老师推后了四年认识。我知道王老师找我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四年中我们没有任何联系,最后在北京终于圆了师生梦。我当时参加第六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步步高杯。决赛时唱一首歌曲,我自己写的,但是配器编曲需要钱,我就一个月的工资,还差一个月就比赛了,我的歌编曲没做出来。我能借钱的朋友都借过了,最后还是不够,给王老师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通了,王老师接了,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事情还很激动。

        我说现在有点儿急事用点儿钱,王老师能不能帮我应急。王老师就问具体的情况什么事。我就说了是参加大赛,需要一些钱,王老师问我需要多少,我说有一万差不多,其实是挺多的。王老师感觉我在电话这边特别为难了,王老师说没事,没关系,你下午过来吧,你下午过来拿,三点,你也不要太不好意思了。我记得那句话就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结果王老师把她三张工资存折都给了我。”

        像这样关于师生的故事还有很多,她收学生从来不要钱,有时还要倒贴钱帮助她的学生,她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本真的艺术家。

王昆与丈夫周巍峙及小儿子周八月

        

        王昆就是凭着对艺术执著的追求,在艺术上勇于创新改革,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她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已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因为她,中国流行歌曲的创作终于告别了对港台流行歌曲的单纯模仿而走向成熟。

        (综合央视新闻、人民网、《艺术人生》报道)

        

【延展阅读】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徐坚强:王老师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化功不可没

        我1984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本科毕业后,被王昆老师招到东方歌舞团的。那时她到我们学校,看我成绩单不错就把我招进去了,我算是东方歌舞团在“文革”后招进来的第一个专业院校毕业作曲家。

        我那时被分到东方歌舞团创作室,专门从事作曲。王昆当时是团长,给我的印象是捧出了一大批歌手,非常“爱才”。台湾歌手侯德健当时也是我们创作室的,我那时才知道台湾人那样写歌,这是中国音乐学院没有的人才。王昆老师对我当然也很照顾,她那时跟我说,“你从学校毕业后进我们团,就等于是入社会了,跟学院派不一样,你要重新开始学习。”

        那时东方歌舞团组了两个电声乐队,开始致力流行音乐的创作,舞团图书馆在流行音乐方面的音像资料很多,她常跟我说,“你就给我没完没了地听流行音乐。”当时台湾歌手邓丽君、苏芮的歌在国内非常受欢迎,观众爱听,我们团外出巡演也老唱这些歌。但我们没歌谱,我就把《酒干倘卖无》、《一样的月光》等台湾歌曲的伴奏带扒下来,给团里的电声乐队配器,再让成方圆等歌手翻唱。

        我现在还记得她说,“你在学校学过的‘无调性’等学院派内容,跟流行音乐是两回事,要重新学。” 所以她尤其强调我要把流行音乐的主奏乐器——吉他学好,把注意力放在吉他演奏上。那时,吉他还是非常新潮的乐器,对当时的国人来说也稀奇。在促动流行音乐的发展上,王昆老师很早就有见地,看得远,抓得准。

        另外,她也注重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那时,她也让我将陕北民歌等民间音调改编成现代音乐,我什么也不懂,有时出洋相,她都很耐心指导我。那时她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那么多民歌,要用最现代化的乐队,把它们挖掘演绎出来。”

        王昆老师身上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给我们的启示是音乐创作要接地气,紧贴土壤。她在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功底上非常扎实,但虽是民间、民族音乐出身,她对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化也功不可没。她觉得流行音乐能深入人心,也容易留下经典,而中国音乐要走出去,流行音乐和电声乐队不可缺少。我现在在流行音乐上的功底,也是在东方歌舞团五年打下的基础。

        我认识王昆老师她时,她已经六十多岁了,团里的人都亲称她“王老太太”。生活中的她大大咧咧,有魄力,敢说敢想,也有人情味,对我们的个人生活也挺关心的。那时她还要给我介绍对象,但我那时在上海已经有女朋友了,呵呵。王老师也有很凶的时候,骂起人来不给面子,但事后又会来找你解释,道个歉,挺可爱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