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驳斥“环保局治霾无能”说,称若没这部门环境恐更差

孙秀艳/人民日报
2014-11-22 06:08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2014年10月9日的北京,在雾霾夜里一个戴口罩玩手机的年轻人  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雾霾频发的当今,只要有蓝天的日子,总会有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大晒各种风景,主角当然是湛蓝的天空,对好空气可谓情真意切。同样,雾霾一起,就有人晒灰暗,抱怨、责骂声此起彼伏。更有人直接批评环保局,认为是他们无能,治不了雾霾。

        笔者在环保部门工作的朋友屡次“躺枪”,满腹委屈。早出晚归,勤奋工作,还要承受来自领导、公众的压力,朋友对自己的委屈有这样的看法:蓝天不能只是指望环保局,不是我们自己工作努力就一定会有蓝天。要是没有环保局,这环境恐怕更不堪设想。

        这话有点道理。PM2.5是雾霾的元凶,根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源解析结果,从PM2.5的来源看,本地污染物排放中,机动车排放占到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到18.1%,扬尘占到14.3%,其他14%来自餐饮、汽修、烧烤、畜禽养殖等。

        仔细看看这些数据,无论是燃煤还是机动车排放,无论是餐饮烧烤还是汽车维修,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密切关系,说我们自己是雾霾的元凶一点都不为过。从这个角度说,作为污染制造者,我们在指责环保部门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在淘宝上购买口罩的人比2012年多了181%,空气净化器销量多了131%。去年消费者在淘宝抗雾霾用品上下单450万次,花了8.7亿元。愿为雾霾埋单,表明公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但愿为被动防御埋单,却很少为主动减排出力,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存有“治理是环保局的事,与我无关”想法的人并非少数。也正是出于这种心态,很多人对身边的污染视而不见。吃露天烧烤、去没有油烟治理设施的餐厅,有多少人关心污染物排到了哪里?好不容易摇到车号,买车当然要买个大排量的,许多人认为这理所当然。而环保等部门颁布的一些治理措施可能影响生活,就有人指责“不好好治污,就每天盯着百姓生活这点事”。一边期盼蓝天,一边污染空气,现实地存在我们的生活里,“戴着口罩开宝马”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雾霾成因复杂,治理需要多管齐下。调工业结构、能源结构虽是重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环境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国家,全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必不可少。因此,面对污染的看客心态,已经成为治理雾霾的一大障碍。

        雾霾频袭,埋怨者众。在当前的形势下,环保工作人员压力巨大。蓝天不能只靠环保局,只有将这种压力传导到排污企业、传导到每个社会公民,进而转化为治污的动力,蓝天才会常在。

        

【延伸阅读】

治霾非环保部一家的事

        11月22日,人民日报在其《生态周刊》专版刊发评论文章,指出APEC蓝的成因是,平时停不下的停下了,平时限不住的限住了,平时禁不住的禁住了,平时改不了的改了,平时问不了责的真的问责了。只要下定决心、措施过硬、联防共治,灰霾是可以治理的。APEC蓝的背后,是各地形成了党政同责,政企联心,公众参与,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首先,党政领导要切实重视污染预防。可以加大应急响应的提前量,在重污染天气来临之前的一到两天就进入应急状态,这样可避免污染物的持续累积。同时,各个地方要根据当地大气污染的成因,制定个性化的应急预案。

        启动应急机制后,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防治灰霾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各地的应急预案都规定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履行职责应该是主动自发的,不应再由上级部门来督查催办,不履职就是渎职、失职。

        宣传动员,不妨多管齐下。应急宣传不能等霾来了再临时“烧香”,要经常讲、反复讲。宣传时依靠媒体固然重要,但不能只靠一种渠道,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厂矿企业和医院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做好内部宣传,让防治雾霾知识更加普及。

        鼓励公众参与,关键是要讲清人人都是排放源、在污染面前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个道理。同时,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积极使用低硫煤,抵制露天烧烤,鼓励群众举报各类违法排污行为。

        问责要动真格。对于不遵守限行、限产、停工规定的,该处罚的要处罚,该扣分的要扣分,该承担法律责任的不能放过,要把问责的板子打到具体责任人身上。只有严格问责,才能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让违法违规者付出代价,让旁观者警醒。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