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六尺巷隔壁有个勺园

何人斯
2014-11-24 08:5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六尺巷在一条叫做文城西路的马路上。何人斯 图

        初到桐城,它有着全中国所有小县城的特点:城边破旧的小区,贴着白瓷砖像澡堂子一样的方形盒子;往城中心走,灯火璀璨的各种商店用高音喇叭播放着小苹果、凤凰传奇或最炫民族风;到了最中心,庞大的购物中心飘着彩带气球,这种购物中心的意义通常并不仅仅是作为购物中心而存在,它的功能更像是,让每个经过的路人默默惊叹一声,仰望一眼;过了这样的“中心”,小卖部小旅馆路边摊渐次出现,仿佛吃喝拉撒也接地气了。

        但桐城到底也是有些不一样的,虽然时代如洪流裹挟一切,但散落街巷的一方青砖,一块瓦当,总是看似不经意地透露出历史的线索。

        著名的六尺巷在一条叫做文城西路的马路上,不算主干道,早上路边还有菜农赶过来,凑成一个临时菜市场。不长的一段路,路边有三家书店,其中一家叫“采桑子”,直接拿了宋词的词牌。在六尺巷隔壁的隔壁,低调地隐着一个门脸,大约一人高、一米宽,门上书“勺园”,门半掩着,我好奇地往里瞅了一眼,院子里两块不整齐的菜畦,中间立着一座约两米高的石峰。

勺园内景。

        园子的气质立刻不一样了。

        于是我大胆推门进去,主人点头允许我参观。园林是士文化的遗产,古代士大夫,自牛僧孺白居易起,好在园中置石,以营造城市山林之趣,其中尤以太湖石最为流行。这座石峰却与太湖石大异其趣,石体平整,石纹似流云,右下似乎还刻有落款。只是这种文人趣味与旁边种植的小葱香菜颇不协调。唯石峰旁边,有一个直径约半米的树桩,看起来也很有些年头,约略可想见其风致,亦令这座石峰不那么孤单。

        见我饶有兴致,主人邀我至内院看看,穿过月门,是一幢两层木结构小楼,看起来多年没有上过漆修护过。内院并不大,过了中堂即是天井,两旁各有4间厢房。主人方大姐说,以前二楼两间用来作藏书楼,现在这些藏书都没有了。

        方大姐说,这是她家祖居,自清末传至现在,她已是方家第六代了,世代居住于此。“文革”时得以保全,或许是多亏了第二代主人方守敦。

        这座园子的第一代主人叫方宗诚,是清季理学家。方宗诚之子方守敦是清末民初桐城的名士,襄助吴汝纶创办了桐城中学,这也是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学堂,至今中学校园内东侧石柱上,还刻有方守敦的书法。

        方守敦与陈独秀亦是故知,他支持陈独秀在安徽兴办公学。1904年,方守敦又参与创办芜湖安徽公学。他去世后,陈独秀书以挽联:先生已死无乡长,小子偷生亦病夫。

        数十年间,时代剧变,沧海桑田,方家的勺园和它的主人奇迹般地在洪流中传续至今。方家第五代的老太太还健在,已87岁高龄,我去拜访时,她正坐在厢房门口,阳光穿过花格窗晒进来,“我们是文人传家,不是地主”,她乐呵呵地说。

        隔壁不远处的六尺巷张宅和吴宅,虽然如今一变作医院后院,一作居民小区,但循着石板铺就的巷道,仍然可以找到最深处残存的旧宅一隅,天井理作菜畦,院门口的老人腿脚不便,相对坐着聊天,让人生出“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附会。屋前散置的一堆瓦当,也许是当年拆房子时的遗留。 

吴宅前的瓦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