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于孩子上兴趣班,那些耳熟能详的观点是不是真的有道理?

小武
2014-11-25 19:04
来源:澎湃新闻
亲子学堂 >
字号

学期过半,许多幼儿园孩子在兴趣班也学了一段时间。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许多披荆斩棘的过来者喜欢分享经验,这些耳熟能详的观点是不是真的有道理?这一点值得商榷。

     
        现在孩子上了幼儿园,家长就盘算着让他们多学点什么。撇去幼小衔接课程的功利之嫌,许多家长希望孩子从小能培养一些兴趣。那么问题来了,学什么合适呢?是钢琴、绘画、舞蹈,还是演讲、主持、书法?该怎样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为他选择兴趣班?三分钟热度以后要怎么持续保持热情呢?于是,家长们先行一步做了许多功课,听了很多披荆斩棘过来者的经验分享。下面这些流行的观点你是不是感到耳熟?它们真的能帮助你的孩子吗?父母最好三思而后行。

        

“我们在选择报班的时候都是征询了孩子的兴趣才决定的!”

        现在的家长往往都很贴心民主,在报班前会和孩子反复商量看如何选择才合孩子心意,避免强制被动接受,或是为了实现家长心愿而去学习的那种不情愿。这当然很好。不过,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一点,即所谓“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其实有很多时候,拥有天赋并在幼年就显现出明显倾向性的孩子还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在幼儿阶段还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心,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倒未必是正解,此时,就看家长如何引导。有些孩子会鲜明地说出自己的兴趣,其实也不外乎家长自己生活中的偏好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是曾经接触过某些美妙的瞬间,心里产生了共鸣,并暗暗以此为目标。所以,给孩子创设一个你们想进行引导的氛围,慢慢领进门,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要注意方法,营造出不着痕迹的模样,最终让孩子在自己发现的过程中找到兴趣所在。

“只要孩子有兴趣,我们一定给他创造最好的条件!”

        父母愿意为孩子无私地付出,是爱使然。只要孩子开口,父母都想把最好的送上。学习也是如此,只要孩子感兴趣的,父母必定全力以赴,请最好的老师、买最好的教具、读最高端的课程……但如此极致也不见得是必要的。有时候,兴趣也是需要来点“饥饿营销法”的。饥饿时一旦太快饱食,饥饿感瞬间得到满足,反而容易失去食物在未吃与第一口之间那最美好的口感,甚至引起消化不良。爱读书的孩子,每天规定只能读几个章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爱听音乐的孩子,约定每次只听一个名家的曲子,按时间或国籍慢慢集成系列。不给足百分百满足感的“欲擒故纵”,是激发更强烈求知欲的好方法。当然,这是比较考验家长们演技的,把风筝线拽好了以便收放自如。

“既然学了就要坚持到底!”

        我们往往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告诫孩子学艺之路漫漫,所以很多家长在学习伊始就做好了陪读数载的心理准备,于是孩子只要上了“这条贼船”,就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特别是遇到孩子有瓶颈的时候,一定会想方设法强势闯关,攻坚克难。在学艺的同时收获坚持的品质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精力有限,其实没有必要把每一项兴趣都固定为不可放弃的选项。在学习之初,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个有的放矢的规划,哪些兴趣属于长期项目,必须坚持,哪些属于短平快、点到即止。那些玩票的兴趣,并不会动摇长期项目的地位,相反作为辅助更能让孩子随性投入。蜻蜓点水虽然也许只是一个入门,但孩子在幼时广阔的涉猎会带来身体记忆,等成年后一旦再次因为喜好而重拾,绝对也是事半功倍的,加速度或许超过多年苦练。

“多加鼓励:你真棒!”

        很多父母会用“你真棒”“你好聪明”这样的话来表扬和鼓励孩子,而孩子也很享受这个瞬间。可有时候为什么明明家长称赞有加,老师却还是批评,这个双重标准把孩子弄得摸不着北,久而久之,反而觉得在家长空洞的鼓励面前更加挫败,丧失学习的动力。鼓励是必要的,但怎么表达是门学问。有一个故事说,北欧有户人家的访客见主人的儿子活泼可爱,忍不住夸赞起他的外貌,却被主人要求向孩子道歉,原因是孩子的外貌是天生所致,并非后天努力所得,所以根本不值得表扬。这个例子提醒我们,表扬的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空洞的称赞,而具体到某一点,比如某个动作特别到位,节奏感控制得很好,或是布局特别平衡……如果没有特别的描述,至少可以强调他努力练习的劲头令人感到骄傲!

“上课只有那么一小会儿,回家必须每天刻苦练习才行!”

        一般兴趣班一周一次,每次课上老师都是稍作巩固就教新知识点了,课后的练习才是重点。琴棋书画、舞蹈、体育等等,差不多都是需要在家里下功夫的,不然回课的时候就会立马露怯。但是一开始充满热情的兴趣,常常会在日积月累的练习中消磨殆尽,等到上课的时候,往往没有了激情,在应该和老师高能互动的时候反而提不起劲儿了。所以,可以和孩子有一些突破性的小小约定,比如连续努力两周,获得一张“自由活动”金卡,他可以在之后某天想自由安排的时候使用,让孩子体验一把自己的时间自己做主的感觉。这样他对于平日的练习会更加有积极性,而对休息的时间也会格外珍惜!

“老师是专业的,要多跟老师沟通!”

        很多家长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学习的这个兴趣课程并不是自己擅长的,甚至是全然陌生的领域。一开始或许还抱有正好和孩子一起学习的热情,但慢慢就演变成了旁观的督导,随着孩子学习的领域越来越专业,一旦有技艺方面的问题,父母就完全插不上话,只能让孩子多去和老师交流。当然,向老师求教是万全之策,但亲子之间的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父母如果可以借此机会和孩子共同探讨,想必虽然不一定能真正解惑,但起码保留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孩子甚至更乐意将寻找到的正解反馈给父母,当一次小老师过过瘾。所以,不妨及时自我充电,至少在理解层面和孩子有话可聊,或是多开发一些丰富的学习资源一同欣赏和分享,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你们亲子关系升级的阶梯。

        以上这些“粉碎性”观点,无非想表达这样一个心愿——包裹在“兴趣”二字背后的,应该是家长在宽容和爱的氛围中,时刻根据孩子的状态及时调整沟通策略,所有的理论或经验之谈都不应该成为绑住孩子天性的桎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充满灵性的个体,兴趣则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催化剂,惟愿不忘初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