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莱布雷希特专栏:北欧古典乐150年,西贝柳斯VS尼尔森

【英】诺曼·莱布雷希特
2014-12-02 17:15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卡尔·尼尔森在同年出生的西贝柳斯的巨大阴影笼罩下发出微光。

        北欧国家在过去150年里仅出产了两位重要作曲家。不幸的是,他们俩还是同一年出生的,所以不得不分享五十周年庆和一百周年庆。编年史对作曲家来说很残酷,尤其是那些失败者。

        卡尔·尼尔森(Carl Nielsen)出生于1865年6月9日,只能在西贝柳斯的巨大阴影笼罩下发出微光。西贝柳斯出生于同年12月8日,是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音乐定义了一个民族国家,他沟壑纵横的脸庞简直就是存在危机的具象。他的交响曲在形式上一丝不苟,干净得仿佛伯格曼的电影场景。第二和第五交响曲获得了迅速且持久的成功。半个世纪中,英国和美国的顶尖作曲家只能你追我赶,却始终无法模仿西贝柳斯。

        相比之下,尼尔森则无人效仿。他的音乐在丹麦之外少有人问津。随便哪里的乐手,吹口哨时都不会想到尼尔森的作品。除了为木管乐器写的几首杰作之外,他的作品无一进入音乐会常演曲库。

        我打算冒着惹恼五百万芬兰人的危险说,尼尔森无论为人还是作曲都要比西贝柳斯有趣。他更真诚,更有表现力,更容易接近和欣赏。

        经济决定了两人迥然不同的命运。西贝柳斯是穷乡僻壤中的富人,尼尔森则在富饶土地上苦苦挣扎。西贝柳斯出生于赫尔辛基附近的中产之家,他出生前三年家乡已铺好了铁路;尼尔森出生于菲英岛一户佃农之家,前面已有六个兄姐,从这个岛去哪里都不方便,较近的大概只有安徒生的农舍。1927年尼尔森出版回忆录,精致地唤起了那逝去的纯真年代。

        西贝柳斯从小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并有成瘾人格的征兆。他读书时成绩不好,逃学去赫尔辛基一个管弦乐团当乐手。父母送他去大学里修读法律,他自己转到音乐系。

        尼尔森自幼务农,晚上练习音乐,14岁时应征入伍当小号手。18岁那年他才第一次见识城市。他靠奖学金上了哥本哈根的音乐学院,“每次听到鸟巢里大鸟喂食小鸟欢叫的交响曲时”,他都会想念家乡菲英岛。

        这两位年轻人在柏林见过面,立刻就瞄出了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们建立了外交友谊,西贝柳斯提防,尼尔森温暖。西贝柳斯搬去维也纳,满腹的乡愁令他怀念芬兰的民谣,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教会了他形式和结构。1892年他谱写了《“库勒沃”交响曲》、《传奇》和《卡累利亚序曲》,之后便是国歌《芬兰颂》。满怀感激的芬兰政府奖励给他终生津贴。他在赫尔辛基北部30英里的地方建了一座大宅,再也不用工作。一部芬兰当代小说里描写他好逸恶劳,时常喝得烂醉。

        尼尔森在27岁时写了一首交响曲。它打破了交响音乐的所有规范,从一个调开始,以另一个调结束。尼尔森比马勒和勋伯格都要早认识到调性音乐已经走到了枯竭的边缘,亟待重新配置。他避免了不和谐音,采用了一种“演进的调性”,为既有的形式提供了有机替代。

        西贝柳斯直到34岁才写出第一首交响曲。它不温不火,有点儿老柴腔,无甚新意。《第二交响曲》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此曲作于1902年俄国高压之时,一鸣惊人,所有大牌指挥纷纷登门拜访。西贝柳斯的《第三交响曲》冰冷清晰,抛弃了布鲁克纳的晚期浪漫主义,表现出一种接近自闭症的干净。

        尼尔森在哥本哈根当歌剧指挥来养家糊口,苦苦锻铸一种交响音乐的传承谱系。他的六首交响曲中,第三部“Sinfonia Espansiva”映射出对生态的焦虑,第四部“Inextinguishable”令人联想起战火中的世界。他的喜歌剧《假面舞会》能让严肃的丹麦人发笑,但交响曲却不像西贝柳斯那样把握时代精神。尼尔森最后迷失了方向,《第六交响曲》笨拙迟钝。

        1931年尼尔森66岁,死于心脏病,他的管弦乐作品没什么国际听众,直到1960年代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出后才有改善,大家终于得以听到一些西贝柳斯之外的北欧音乐。

西贝柳斯

        西贝柳斯用《第五交响曲》的最终版本标记了芬兰脱离俄国独立;之后的内战迫使他背井离乡。之后的两部交响曲充斥着好斗的个人主义,1926年他彻底封笔。1939年他在广播上祈求世界挽救芬兰,不要被苏联毁灭。在去世后很久的1957年,他的头像依然留在芬兰的纸币上,直到2002年加入欧元区才消失。

        2015年的周年庆不会改变我们对西贝柳斯的看法。他的交响曲、音诗、小提琴协奏曲地位不可撼动,《悲伤圆舞曲》则是腐朽堕落的化身。新近发现的《第八交响曲》片段只是确认了不会再有作品出土。西贝柳斯早已盖棺定论。

        而尼尔森则没有。只要碰上好指挥和好乐团,他的中期交响曲亦有排山倒海之势;长笛和单簧管协奏曲对演奏者来说是考验,对听众来说则是享受。《木管五重奏》独一无二,其中的暮色光影和安抚人心的主题旋律都无人能及。

        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个难以捉摸的丹麦人?也许可以把他视作北欧的雅纳切克,一位将日常生活元素提升到崇高境界的艺术家。尼尔森的音乐织体中有种坚硬的边缘,在西贝柳斯的音乐中则被磨平,这个芬兰人对生存的折磨少有感触。

        西贝柳斯的时代已经终结了。21世纪的作曲家不会将他奉为楷模,在芬兰至少已经有两代音乐家探索了多调性的丰饶土地。西贝柳斯已死。不过尼尔森还有待开发。多亏有他,来年的音乐会节目册看上去不是一点点的诱人。

(盛韵/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