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清源百年:看穿黑白

澎湃新闻记者 朱轶
2014-12-01 20:55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吴清源九段在神奈川县小田原市接受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授予的“和平发展贡献奖”,并获赠纪念品。

        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于当地时间11月30日1点11分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内的医院去世,享年100岁。

        这个黑白世界里的化外高手,毕生对棋道的纯粹追求,跃然盘上,早已超越了胜负,名誉和俗世。

        就像《读卖新闻》千言万语概括而就的一句——他的人生诠释了“棋盘就是祖国”的无国界精神,一如当年吴清源自己说的那样,“我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和围棋”。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通过采访吴清源弟子芮乃伟夫妇,还原一个真实的围棋宗师。

与弟子交流不忘老北京小吃

        “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贵族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高贵品格。从耳朵到脸型,都是一副高贵相。过去从未有人给我留下这样的天才的鲜明印象。”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吴清源的好友川端康成并没有说错,吴清源就出自于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因为夫人芮乃伟是吴清源的关门弟子,因而江铸久九段与这位围棋大师也有了多年相交的历史。在他看来,吴清源集大成的围棋之路与家庭密不可分。

        父亲吴毅早年在日本留学,并没有专注于自己选修的专业,而是在那里爱上了围棋,并带回了大量的围棋书籍。从4岁开始,吴清源就被父亲要求与两个哥哥一起熟读四书五经。“这对那个年纪的他来说是吃力的,但他的聪明也毋庸置疑。在最痛苦的时候他坚持了下来。”江铸久说这段经历,吴清源时常和他提及。

        幼年时的记忆技巧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烂熟于心也在日后帮助吴清源开创自己的棋风。当他7岁开始学棋时,对于打谱学棋已自觉不累。而“礼之用,和为贵”、“致中和”、“过犹不及”、“君子矜而不争”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也一直影响着他的围棋观。

        他自己也曾说过从4岁开始,就学习《大学》、《中庸》等,而直至晚年仍然坚持每天研究《易经》,汲取理念打造“六合之棋”这个“21世纪的围棋”。每每与芮乃伟夫妇交流时,也不忘讨论上世纪20年代北京小吃、文化的历史。

        川端康成曾与吴清源争论过中日围棋孰更伟大,但通过吴清源,他了解到了更多中国文化和围棋的历史,最终得出结论,“吴清源作为一个中国人,也许是空前的棋才, 但也可能不是如此。因为两百年前,甚至一千年以前,中国围棋的智慧就已经大放光芒。像吴清源这样的天才,可以说在没有围棋传统的国家,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空前的人物才对。”

十番棋吴清源对木谷实。

横扫日本棋坛时白粥度日

        早年,吴清源即以“围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以及来今雨轩棋席,每个月能够得到段祺瑞的100银元津贴。

        11岁就因父亲病故开始以围棋担起一家生活的吴清源,对于围棋的热爱也从那时开始与日俱增。1926年,在北京通过岩本薰六段和小杉丁四段的棋力测试后,他于14岁东渡日本,拜师濑越宪作七段,开始了棋手生涯。

        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与本因坊秀哉名人等对弈,开创了围棋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此后二十几年,吴氏横扫千军,超越前贤,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尤其是那些被誉为“悬崖上的白刃格斗”的“升降十番棋”,更是充分展示其过人的意志与才华。“吴清源时代”,“昭和棋圣”的地位由此奠定。

        “一生与棋为伍的吴清源并不富裕,但从未影响他对于围棋的热爱。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吴老师的家里,他这样一个曾经辉煌的大师住的房子很简朴,家具都用了几十年。衣服也不讲究领子都破了。”江铸久说吴清源对于挣钱多少并没有什么概念,横扫日本棋坛时,恰恰是他最贫困的时候,“那时候奖金都捐给了宗教团体,反而因为没有缴税,欠下债务。”最困难的时候,他以白粥度日,每餐饭菜哪怕一样也不会挑剔。

        为此妻子和子夫人曾说:吴清源这一辈子唯有三件事:下棋、信仰、读书。一年365天,60多年的时光感觉一会就过去了,从来都没有过厌烦的时候。

        对于名利,吴清源没有任何欲念,他的世界就存在于纹枰之上的方寸之间。即便谈及“棋圣”的殊荣,吴清源的回应也简单至极,“我个人不认为自己是棋圣。人来到的世间就有自己的任务,即便活在世间,就要为自己的任务去努力。”

吴清源与少年林海峰。

遭棋院除名也毫无干扰

        如果说对于一心追求棋力的棋士来说,抛弃名利尚且可以理解,那么对于胜负的寡淡或许才是普通棋手和一代大师之间不甚明晰的鸿沟。

        “与吴清源一起生活这么多年,她也觉得,先生在人神之间。”吴清源去参加十番棋,俨然仅仅是出一趟门一样轻描淡写,江铸久曾与和子夫人交谈过,吴清源就是这样处于人神之间,对胜负一直看得很淡。

        “有时候夫人甚至只能从先生的精神状态才能判断输赢,神情轻松那么说明赢了,如果略显疲劳则是输棋了。”

        对于胜负的概念早已超然,江铸久也曾与吴清源探讨过每一个棋手都在内心追寻的问题答案,而吴清源的回答简单而又颇具韵味,“胜与负,不是我下的好还是不好,而是我还能不能下得更好。”

        俗世并不能纷扰大师的围棋世界,即便是被日本棋院除名这么大的事,吴清源回家竟然也未有片言只语,和子夫人后来从别处才得知此事。

梅兰芳(右)吴清源(左)在东京帝都饭店合影。

痴迷宗教也只为追求围棋

        1987年,日本《围棋俱乐部》杂志征询大竹英雄、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等超一流棋手:围棋史上谁是最强者?尽管也有的提到道策、秀策,但他们一致公认,吴清源属于最强者。

        吴清源一直说“信仰与围棋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为了获得生命上的调剂与平衡,吴清源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向往灵境,从信仰寻求滋润与宁静,有数年甚至曾经因为宗教热诚而舍弃围棋,全心追求另外一个世界,直到认清邪教才回首。

        “我的感觉是,事实上是什么宗教对他来说是不太重要的,但信仰本身对他很重要。”芮乃伟对于恩师的作法有着自己的理解。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吴清源关于人类精神力量的谈话。他谈到佛教与神道各派的异同,令我十分惊异。而且他对心灵学也颇有研究。也就是说,这是修养之道,是为了使自己的灵智澄静明澈。”川端康成也曾如此解读吴清源执着于信仰的原因。

        他也曾解读过自己追寻的“中的精神”,“‘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在围棋上,我经常说,要思考‘中’的那一点。中和了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

        对他来说,棋是“武”的胜负世界,宗教是“文”的和平世界。文武双修,在内心同时涵蓄战争与和平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境界,并且取得两者的平衡,正好显示吴清源始终还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

2005年,吴清源与夫人参加“红人上网”活动。

金庸眼中“百年而不得一”

        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沈君山曾说,“在吴先生的世界里,胜负只是一个附带的因素。对他而言,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反复争棋的最后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调和的道。”

        金庸先生则说,吴清源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所以金庸曾说最佩服的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

        吴清源毕生执着于棋盘,追求围棋之道,但他也是那个大环境下的普通人。三次改换国籍、轻信日本军政府宣传出访伪满洲国,这些如今看来存在争议的问题恰恰也只是当年一个普通人在大环境下夹杂无奈的选择。

        或许就像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说的那样,给吴清源最恰如其分的定义就是“围棋泰斗”,“他并不是神,而是人。他最可贵的是对围棋的这种执着,因为他经历的时代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