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京沪高铁开通三年有望盈利,“还有更大增长空间 ”

澎湃新闻记者 王道军 实习生 张璐
2014-12-07 11:10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京沪高铁今年有望实现盈利目标。  CFP 资料图

        投资巨大的高铁,最终目标也是盈利。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12月7日,今年京沪高铁运送旅客量首次突破1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7%,今年有望实现盈利目标。

        新华社称,京沪高铁开通运营三年多来,一年一个新台阶。数据显示,2011年6月30日至2011年12月31日,京沪高铁运送旅客2445.2万人次,日均13.4万人次;2012年运送旅客6506.9万人次,日均17.8万人次;2013年运送旅客达8389.8万人次,日均23万人次。今年截至12月7日运送旅客达10023.1万人次,日均29.4万人次。预计2014年全年运送旅客1.06亿人次,年均增幅都在20%以上。

“估算每年有90亿元利润”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红昌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解释说,高铁的收入总体有三部分:第一是客票收入;“其次是入网使用费,是跨线运输的时候需要支付的一种费用,比如别的铁路局的列车经过我的线路,我要收取线路使用费;还有一些其他业务经营的收入,比如快件运输、餐饮服务、房地产开发等”。

        “虽然我们没见到相关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不知道高铁收入的具体结构,但可以明确地说,主体的还是客票收入。”李红昌说。

        事实上,共青团中国南车委员会官方微博“南车青年”早在今年8月12日就称,今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将迎来开通3周年,作为中国高铁的标杆已实现盈利。

        按照李红昌的估算,今年京沪高铁确实能够实现盈利。“大致估算下来,除去折旧、运营成本,按照1亿人次的运量来算,京沪高铁今年约有90亿元的利润额;当年投资了2200多亿元,其中借款有1100多亿元,每年有60亿元左右的利息,从这个数字看,利润是可以覆盖利息的,今年盈利是有很大希望的。”李红昌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商业化、资本化空间打开

        李红昌还认为,京沪高铁的运输能力远远没有饱和,未来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2010年的数字,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日均运送旅客36万人次,年运输量达1.2亿人次;我们现在日均29.4万人次,远远没有达到峰值。以后发车的间隔还可以更密。”李红昌说。

        此外,李红昌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线路会盈利;但仍然有很多线路由于服务的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频率的问题,很难实现盈利。

        “这么好的运输线路在中国是有限的,比如武广高铁、京广高铁和一些城市群的城际铁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高铁)未来的发展潜力都是比较不错的。但西部地区要达到盈利的目标还有比较长的培育期,这跟城市群的发展有紧密关系。”李红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

        当然,作为最大的股东,京沪高铁盈利对于中铁总是一个好消息。除了最直接的利益回报,还有更多可以预期的东西。

        “能盈利的话很显然就为中铁总进行资本化运作,比如上市融资、吸引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置换等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社会投资会看好它,新的资金会有兴趣进入,这样中铁总可以更好地进行商业化、资本化运作,来缓解它的债务和总体的资金压力问题。同时,它还可以结合国家37号文进行土地综合开发,更好地拓展多元经济业务,以后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李红昌说。

        公开资料显示,京沪高速铁路自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新建双线铁路全长1318公里,耗资2209亿元,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七省市,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

        京沪高铁2008年4月18日正式开工,2011年6月30日通车,北京到上海最快只需4小时48分,目前全程票价二等座为553元,一等座为933元,特等座1748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