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村企“联姻”互利共赢,广东梅县敲开乡村振兴“幸福门”!

2021-05-25 20: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截至目前,共有161家企业与355个行政村形成结对帮扶,据不完全统计,各项帮扶资金累计达3.29亿元。”这是扎实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以来,广东省梅县区交出的答卷。近年来,梅县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通过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万企兴万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有效对接民营企业和乡村,促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更多地向农业、农村流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迈出坚定有力的“兴”步伐。

红光村 牵手大文旅 拉长产业链

夜幕降临,丙村镇红光村华灯绽放、游人如织,在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的光影映照下,村庄宛如一个“不夜城”。“在这生活了一辈子,没想村子会如此风光,几乎天天游客爆满,我们住得也更舒心了。”年过七旬的村民伍万基谈起村子的变化,连连感叹“不敢相信”。

红光村何以摇身一变成为处处皆景的网红“打卡地”呢?这得益于2018年以来红光村与梅州鼎盛翼天文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形成结对帮扶,大力推进省级重点项目——“客都人家”建设,通过“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景区变社区、社区变街区、就地城镇化,实现美人文美环境、促创业促就业、乐百姓乐游客。

作为华南文旅新标杆,客都人家文旅综合体成了众多旅游者网红“打卡点”(吴腾江 摄)

通过核心文旅产业建设,周边配套建设万里碧道、滨江公路、市政道路、石窟河沿线美丽乡村、学校等10个项目,串珠成链,辐射周边区域整体环境提升,带动丙雁片区资源互通、要素共享、连片发展,实现“舞活一条龙、带动一大片”。“客都人家项目配套建设的休闲设施,让村民有了好去处,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廖美华说,同时,客都人家推出形式多样的“旅游+文化”独特体验活动,让群众尽享文化大餐。

客都人家的建成不仅带旺了人气,改善了村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平台,创造2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带动当地群众创业81家、本村村民就地就业330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大家越干越有劲,有不少村民都选择回乡创业呢。”村民温秀文告诉记者。

2020年,红光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比帮扶前增加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比帮扶前增加8000元。“客都人家激活了乡村新业态,目前红光村有5家餐饮、3家农家乐和民宿酒店、128套房屋租赁,带动村民敢闯敢干奔小康。”廖美华表示,接下来将依托客都人家带来的旅游资源,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阴那村 携手齐整治 业兴富家园

走进雁洋镇阴那村,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白墙、灰瓦、斜顶、富有客家元素的民居掩映其中,房前屋后的绿树红花随风摇曳,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宜居图。“在政府主导下,我们投入3000多万元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其中广东华银集团有限公司捐资1000万元,推进253座民房风貌整治提升,建成了老人活动中心、文体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阴那村党支部书记温国庆介绍道。

雁洋镇阴那村具有客家元素的新建民居,与周围优美环境相得益彰。(吴腾江 摄)

同时,阴那村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发动村民开展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在房前屋后、村道以及农田、菜园周边见缝插绿,打整农家菜园、果园,形成了一批小花园、小菜园生态小板块;并发挥村妇联组织和妇女作用,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村里环境变美了,谁都不舍得弄脏,大家文明卫生意识明显提高了,争着要成为美丽庭院示范户。”村民陈女士说。

告别“脏乱差”,展现“绿富美”。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阴那村创意联动景区因地制宜建设千亩茶海,在现有茶田的基础上,增设观景平台、观景长廊、假山跌水等旅游文化内容,同时打造优质金柚基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华银集团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全村种植茶叶3850亩,年产量35吨以上,产值达6900多万元。

阴那村村企携手,建设千亩茶海。(梅县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毗邻雁南飞茶田、雁山湖国际花园度假区,千年古刹灵光寺更是坐落村中,阴那村链接丰富绿色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线路,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采茶之乐,走出生态、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等于一体的绿色发展之路。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3.5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与帮扶前相比分别增加15.5万元和8500元。

为了确保阴那村长效发展,华银集团投资500万元在灵光寺景区建成购物一条街,将48间店铺交由阴那村委会统一经营管理,租金收益全部归村委会所有。同时,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推动当地旅游业和客家土特产市场发展,实现村集体和群众经济稳定增收。

长教村 盘活村资源 农民变股东

步入雁南飞茶田景区,茶山间云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茶香。在梅县区,雁南飞茶田景区不仅是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也是当地企业结对帮扶乡村的成功实践。1995年开始,雁洋镇长教村与广东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结对帮扶,通过盘活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工人、村民变股东、村庄变景区,形成乡村特色资源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长教模式”。

长教村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为导向,集约村内1.5万亩山林和1200亩水田、旱地租赁给宝丽华集团,开发建设了集茶叶种植与加工生产、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雁南飞茶田景区,并将其成功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随后,宝丽华集团在2012年又打造了桥溪古韵景区,推动客家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为了回报长教村的支持,宝丽华集团以“公司+农户”的方式,通过茶叶种植、酒店服务、景区管理等提供就业岗位300个,间接增加岗位800多个,村中劳动力实现100%就业。“景区租了我们的土地,又聘请我们到茶场工作,让我们拥有双份收入,还能料理家里的事情。”在雁南飞茶场务工的村民张利红高兴地说。

多年来,宝丽华集团不忘反哺群众,积极支持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筹资1.1亿元高标准建起了凸显“圆融”文化特色的长教农民新村,完善了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环村公路、医疗所、自来水工程等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了村庄环境,形成美丽乡村大景区。为保障乡村长效发展,宝丽华集团还出资9500万元设立了长教村公益基金,每年收益全部用于村民福利支出,建立了老人福利金和学生奖学金制度。

“长教村不再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近年来获评国家级生态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等荣誉称号,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长教村党支部书记叶华波说,去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增至3.6万元,集体纯收入高达320万元。

溪联村 鱼稻同养种 相融共生机

“周末哪儿玩?去溪联村稻田捉鱼!”随着丙村镇溪联村“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建成开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成群结队到溪联村游玩,“稻鱼共生”基地一时间尽人皆知,每逢假日都热闹非凡。“以前这里都是野草丛生的荒地,因为地势低洼农田逢雨必淹。”村民张怀良告诉记者,现在把土地流转出去既有收入,人居环境也变好了。

丙村镇溪联村稻渔共生基地,市民和游客观看捕鱼比赛(吴腾江 摄)

这一派热闹景象的背后,是溪联村近年来与梅州市稻丰实业有限公司形成结对帮扶,积极探索“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建设“稻鱼共生”基地,带动“客都米”产业发展,实现种养生态化、一三产业融合化、田园公园化“三化”,促进了产品质量提升、农民收入提升、人居环境整体提升“三提升”。

这也是梅州首个“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基地规模1000亩,种植优质水稻500多亩,投放5万尾鱼苗,实现水稻、鱼类和谐共生。“‘稻鱼共生’模式是指稻田为鱼类提供生存环境、食物,鱼类吞食害虫杂草、耘田松土,既增加农产品种类,又提升水稻品质,提高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生态双赢’。”基地主管邓晓明介绍道。

同时,“稻鱼共生”基地充分利用季节变换、作物更替,搭建集农耕文化、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平台,把“田园变公园”。“我们将‘稻鱼共生’基地打造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同推进,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补齐道路、污水处理设施等短板,建设了观景大道、田间步道、滨水休闲栈道、生态停车场等,让基地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溪联村村干部胡博怡说。

此外,“稻鱼共生”基地每年举行“稻渔节”“庆丰年”等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前来捕鱼、品鱼汤、吃靓米,推动农业和文旅产业融合。2020年共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带动了当地优质稻米等农产品销售,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基地年每亩增收约2000元,增值近1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比帮扶前增加7000元。

梅州日报记者:吴丽伶

特约记者:刘洪桥 曾健锋 王雅

编辑:廖玉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