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歌德学院成立于德国形象谷底期,为让德国在全球重建信任”

澎湃新闻 见习记者赵振江 发自北京
2014-12-09 16:4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12月7日至8日,第九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厦门举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代表共2000多人出席大会,大会成立了孔子学院院长学院。

        据介绍,作为“孔子学院总部南方基地”的孔子学院院长学院设在厦大翔安校区西南部,占地34公顷,将为全球数百所孔子学院提供师资培训、为汉学家来华研究提供支持。该学院可以同时承担800-1000人的培训和生活,计划每年轮训3600人次的孔子学院院长或骨干教师。

        提到孔子学院,多数人都会想到在华运营较为成功的德国歌德学院。日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彼得·安德思(Peter Anders)。安德思分享了他在歌德学院的工作经验,并对孔子学院提出了一些建议。

德国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彼得·安德思 贺子清 图

        澎湃新闻:歌德学院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你如何定义歌德学院?

        安德思:歌德学院是独立的机构,不接受第三方委托做事情。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来自德国纳税人,三分之一来自语言培训费用和其他基金会或合作伙伴的资助。歌德学院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实验场,提供一个空间,让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进行创作与讨论。德国有一个说法叫作“游戏场”,这个词可以很好地形容歌德学院的实质,这既是一个实体场所,也是一个精神上开放的空间,鼓励大家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另外,歌德学院是一个持续叙事的媒介,它一直在讲述故事。歌德学院希望对文化领域、精神层面的变化做出反应。

        澎湃新闻:你如何看待孔子学院和歌德学院的异同?

        安德思:我经常被问到孔子学院和歌德学院的对比。对我来讲,这两个机构是无法对比的。和歌德学院同等级别的是中国文化中心,它归中国文化部管,歌德学院在中国的对口单位也是文化部。孔子学院对口的单位是汉办,汉办只是教育部下面的一个独立机构。

        在德国,一共有十四家歌德学院。但在中国大陆只有一家官方的歌德学院。中国政府告诉我们,在中国只能设一家外国文化机构,因为中国在德国那边只有一家文化中心(在柏林)。如果作比较,我们当然也希望像孔子学院在德国一样,在中国建立很多歌德学院。这两个机构是不能真正比较的,他们的背景不同。

        另外,孔子学院更多的是一个语言学院。尽管名字都叫学院,但背后的背景是不一样的。

        最重要的区别是两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同,歌德学院并不是展示德国的橱窗。它的工作是建立网络、建立联系,和合作伙伴共同寻找话题、实现项目。因此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和合作伙共同寻找重点话题,工作方式是以内容和对方的需求为导向的。

        在我的印象中,孔子学院更多的是提供给当地一些文化活动,比如烹饪课、书法课等等。歌德学院做的所有项目是互动性很强的,要和中国合作,而不是单方面带来和展示些什么。

        澎湃新闻:歌德学院肯定也要展示国家的形象,如何解释歌德学院不受政治影响?

        安德思:二战之后德国在全世界的形象跌倒谷底,歌德学院在那个时候建院,目标是让德国在全世界重建信任。我们非常努力地去保卫自由——艺术的自由、媒体和言论的自由。基于二战中的教训——专制制度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破坏,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解决这一问题。那时歌德学院的使命即是让民众重新相信德国。所以我们尽力避免政治对我们施加影响。

        澎湃新闻:孔子学院和歌德学院的任务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对孔子学院有何建议?

        安德思:我真诚地讲,孔子学院面临来自德国和美国的信任危机,他们认为孔子学院是宣传工具。这种质疑既然产生了,就要面对。德国人比较喜欢批评,这是因为德国有过纳粹的历史,所以非常看重言论自由。

        我的建议是:面对批评不要害怕,而要正视。这种批评在西方是大家容易接受的,我也理解中国的历史语境造成他们对批评的态度。但其实可以更积极地面对。建议举办一些公共活动,就“孔子学院的角色和作用”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澎湃新闻:歌德学院和外交部是怎样的关系?

        安德思:歌德学院和外交部有一个框架协议,在这一协议下罗列了一些要去完成的目标,以此获得外交部的经费。目标中包括促进文化合作、促进德语语言在外国的推广等。全世界共有160家歌德学院,这些学院被划分到了11个地区。这些地区将从总部获得经费,并在一个区域之内下划到各个学院。歌德学院在各个区域也可以建立新的学院,但需要通过德国外交部的批准。歌德学院和外交部有一个框架协议,在这一协议下罗列了一些要去完成的目标,以此获得外交部的经费。目标中包括促进文化合作、促进德语语言在外国的推广等。       

        澎湃新闻:如何实现让大家重新相信德国的这个目标?

        安德思:进行文化交流,并且一定要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合作,我们不想以傲慢的的形式告诉别人该如何做,而是要以对话的方式开展工作。

        举个例子,我们前段时间有一个话剧《非常高兴》在德国上演,这一话剧从始至终是由德国人和中国人共同创作的。

        另外,我们还组织翻译资助项目,和中国专家共同选择一些之前未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图书进行翻译。此外,我们经常举办论坛,前段时间探讨的主题是“公用性/公共领域”,这一活动是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大以及清华合作举办的。活动上该探讨什么话题,该请哪些专家参与,都是我们共同商量后决定的。

位于德国的歌德学院        

        澎湃新闻:通过歌德学院展示怎样的德国?

        安德思:有一些关键词,比如透明性、对话性,在歌德学院的形象手册会有一些这样纲领性的文字。去年为了庆祝建院25周年,还想出了一个口号:“连。知。信。”——即通过联系加强了解从而建立信任。

        澎湃新闻:歌德学院遇到过哪些批评,如何应对?

        安德思:我们也有来自政界的批评,说我们太“左”,好在我们是独立的,不会让政界干预我们的工作。也有艺术家会来信抱怨为什么有的项目不邀请他参与,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独立的顾问团,这个顾问团由一些资深的专家组成,给予我们公正的建议。        

        澎湃新闻:你怎么看文化的商业化?

        安德思:中国文化商业化氛围太浓厚了。德国的文化体制是不一样的,不仅仅有歌德学院,还有其他很多独立的文化机构立。中国文化基础设施很好,但内容投入少,德国在内容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中国文化事业主要靠私人资助,做一点具体的事情,需要在经济上自负盈亏。但德国不是这样的。

        在中国,当然有国家支持的文化活动,比如国家大剧院的戏剧节。在中国国家对文化项目的支持,基本是一次性的。在德国则是长期的资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