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初心之路|延安气象人:在共和国气象事业诞生地服务苹果产业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发自延安
2021-05-26 06:51
来源:澎湃新闻
初心之路 >
字号

红色革命圣地延安,是共和国气象事业的诞生地。在这里,气象事业发展经历了早期为军事服务向守护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变。如今,守护好百万亩的支柱产业红苹果成为延安气象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成为气象为民服务的一个缩影。

“不漏过每次的增雨机会”

延安市气象局计划财务科科长马远飞是“气象二代”。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的父母就在延安做气象报务工作。

“嘀嘀嘀”的电报声是他小时候最熟悉的声音。他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父辈那一代,气象观测基本靠眼睛看,发送预报靠电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当时更无法实现。1993年,马远飞当兵转业到气象部门,跟着师傅学地面观测,那时候地面观测条件很艰苦,但父亲说,比他们那时候好多了。

今年52岁的马远飞还记得,以前延安一下雨总是下暴雨,山上水土流失严重,河道里流进来的全是泥,水位迅速就涨起来了。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7.8%,年入黄河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6。

从1999年起,延安因地制宜提出植树种草、封山禁牧、天然林保护、基本农田建设、舍饲养畜、移民搬迁等六大退耕还林工程措施,一场全民总动员的绿化行动在延安展开。马远飞说,那时气象服务于生态修复,什么时间植树种草都要参考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等手段也逐渐对荒山生态修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漏过每次的增雨机会”,这是延安气象人当时的小目标。

5月13日,延安市清凉山上远眺,黄土高坡郁郁葱葱。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图

如今,站在清凉山上远眺,黄土高坡郁郁葱葱。从2000年至2020年的21张延安市遥感植被覆盖度监测图上可以看到,绿色、深绿色在延安版图上逐步扩展。

延安,是人民气象事业的诞生地。1945年3月,中央军委三局在清凉山举办了第一期气象训练班,抽调学员21人,开设地面气象观察、无线电通报技术、报话机性能和使用等课程。同年5月,首批气象训练队学员毕业后,被派往解放区建立了六个气象观测点;同年9月,在延安凤凰山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

清凉山气象训练班旧址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图

在清凉山上,几孔被翻新修缮的窑洞,展示着当年气象训练队工作的场景。当时,延安气象台每日进行气象地面观测,通过经纬仪和无线电测高空风、压、温、湿度等,为当时的军事活动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如今,在盛产苹果的延安,各区县气象部门针对苹果产业开辟了精准化气象服务,通过短信、微信群等渠道,每天将气象预报信息发送给果农。

气象服务百万亩苹果产业

“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防汛压力并不大,影响农民直接利益的是冰雹冻害。”马远飞说,“延安主要靠农业发展,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话,百姓的收入就能高一点,天旱的话,收成降低,收入就会受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当地“靠天吃饭”以种粮为主,村民收入普遍偏低,之后开始引种苹果树并逐渐发展到各家各户种植。

位于清凉山上的多普勒雷达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图

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花期冻害给延安苹果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不利因素也呈上升趋势。据气象部门统计,2010-2021年期间共出现了8个年份苹果花期冻害天气过程,其中冻害严重年份为2010年、2013年、2018年和2020年。冻害基本出现在4月10-13日,其中2018年出现在4月6~9日,尤其是2020年出现了4月11~13日和4月20~25日两次苹果花期冻害天气过程。

为了守卫当地的红苹果产业,防雹增雨成为延安气象部门服务保障的工作重点。在陕西省,延安的防雹规模约占全省的一半,春季增雨、夏季防雹已成为常态。

资料显示,近年来,延安市、县每年平均累计发布防雹预警和作业指令400余次、增雨作业指令100余次,开展防雹作业60余次、增雨作业20余次,平均每年防雹增雨作业1300余炮(箭)次,耗高炮弹38000余发、火箭弹1200余枚,燃烧烟条近400根。气象部门在苹果花期冻害服务中逐步形成了“尽早预判,提前部署,挂图作战,精细服务,应急联防,精准施策”的服务体系。

在气象部门的保障下,2011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由299万亩增加到402万亩,产量由243万吨增加到370万吨,产值由69.7亿元增加到200.4亿元,产值约占世界的1/20、全国的1/10、陕西的1/3,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覆盖面最广、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成为延安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聊起未来的奋斗目标,马远飞认为,延安气象发展一方面要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工作,另一方面要服务于重大灾害的天气预警,“这个非常重要,政府关于重大气象灾害的决策主要的依据就是气象部门的预报预警,预报做不准就会影响后续的决策,只有预报做准确了,决策部署才能更准确有效。”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