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降半旗,站沙场,公祭鼎……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多个“第一次”

澎湃新闻记者 龚菲 发自南京
2014-12-13 14:34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开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伴随着张德江一声沉重而庄严的令下,首个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称纪念馆)正式开始,12月13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公祭仪式,与现场万名来自南京、世界各地友好人士一起悼念77年前在南京大屠杀遇难的亡灵。

首次为大屠杀死难者同胞降半旗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CFP 图

        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上午7:00,纪念馆举行下半旗仪式。这是第一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下半旗。

        12月13日上午7点钟,位于南京水西门48号的纪念馆内已有参加公祭仪式的南京各界人士陆续入场,现场安静地等待着公祭仪式的开始。在悼念广场上,澎湃新闻记者看到,现场已经准备好了花圈,一个用蓝色绸布盖着的国家公祭鼎就放在悼念广场前的黑墙面前。

        上午10点,公祭仪式正式开始,伴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从奏唱国歌,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鸣响防空警报、默哀毕四个环节后,现场奏响了安魂曲,16名礼兵抬着八个花圈缓缓地走向公祭台,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敬献花圈后,由77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这些学生身穿白色的服装,站在悼念广场上宣读的《和平宣言》初稿作者是南京市文联顾问冯亦同,经中宣部、中央办公厅修改审定。据了解,77名青少年寓意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

        随后,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和南京少先队员代表为国家公祭鼎进行揭幕,这一项仪式是自1987年举行南京大屠杀悼念仪式以来首次出现。今年13岁的南京少先队员代表阮泽宇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阮家田的玄孙。他在向习总书记敬礼后,习总书记紧紧握了握他的手,一边搀扶着85岁高龄的幸存者夏淑琴一起走向公祭台。三人一起为公祭鼎揭幕,随着拉动丝带,幕布降下,一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呈现眼前。

        当天,习总书记在悼念广场的公祭台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据了解,当天参加公祭仪式的有以夏淑琴、余昌祥、阮定东、周湘萍、王义隆等为代表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遗属代表,还有以李高山、冯忠福、宋孔广、许枫、齐金炳、韦正忠、王楚英、张振源为代表的老战士,还有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馆长,中将扎巴洛夫斯基、韩国独立纪念馆新任馆长尹柱卿、南京大屠杀期间鼓楼医院美籍医生裴瑞德外孙斯巴克、南京大屠杀期间供职于江南水泥厂的丹麦人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以及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父母张盈盈、张绍进夫妇,有万余人参加公祭活动。

        今年74岁的张盈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对把“12·13”定为国家公祭日感到很安慰,“像我们这样的国外民间组织在19年前就开始有南京祭,现在能有这样的一天,我们很欣慰。”

万人站在代表死亡的沙子上铭记历史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 CFP 图

        13日的公祭仪式在纪念馆的悼念广场上举行。

        建于1985年的纪念馆于1995年6月进行了二期工程的扩建和改造,该广场就是该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这里由十字架标志碑、和平大钟与钟架“倒下的300000人”抽象雕塑、兴华宝鼎、“古城的灾难”组合雕塑等要素构成。由于二期工程中将纪念馆的大门改为朝南方向,因此进入纪念馆的正门口即可看见悼念广场。

        负责设计纪念馆扩建工程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倪阳教授介绍,当时他们在设计这个广场的时候,南京方面要求他们能在这里设计一个可以容纳5000人左右广场,他觉得从纪念馆一进门迎来的就是这个广场,是属于纪念馆最先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的一个位置,这片面积显得有些拥挤,于是他设计将广场的空间向一个斜坡继续延续,这样广场上的人可以蔓延上去,整个广场可以容纳1万多人,“这也是后来我们的设计中标的原因之一。”

        据其介绍,当时的设计者为了营造氛围,“精心设计了连续凹凸的花坛和地灯,注意了细沙石铺面和水泥铺面的关系,”运用沙子、绿草等实物形成强烈的对比。当天的公祭仪式上,现场有万名各界人士就站在这片沙石地上。

        “沙子代表死亡,绿草象征生命,两者形成对比,视觉冲击力强烈。”据倪阳介绍,同时,右侧长40米的墙面,“全部贴上黑色磨光花岗石”,“强烈的导向、很快将参观者带入肃穆的氛围中”。墙上镌刻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十六个大字,表露了纪念馆的建馆主旨。

“国家公祭鼎”凝聚了大批智囊的心血  

国家公祭鼎。

        当天,在国家公祭仪式第5个议程是习近平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少先队员代表阮泽宇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据介绍,设置“国家公祭鼎”的意义在于体现国家礼仪、纪念国家公祭、强化历史记忆。

        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的名义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使用鼎来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利于突出祭祀主题,体现国家礼仪,营造庄重氛围。

        据了解,“国家公祭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铭刻有“国家公祭鼎”五个篆体鎏金大字。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在“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铭文由中宣部、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古文研究专家撰写,经中央办公厅修改,报中央领导审定。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考虑到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为一体,体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鼎的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据介绍,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召集国内专家,就“国家公祭鼎”的设置征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筑设计者齐康、何镜堂院士的意见,组织了中国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工业学院等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反复研讨,精心设计,先后数易设计稿,形成了最终方案。

        “国家公祭鼎”的鼎身和底座的纹饰,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科带头人、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邬烈炎率领的团队设计。“国家公祭鼎”的底座,由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张宏率领的团队设计制作。“国家公祭鼎”由中国金陵古艺术研究所采取传统青铜铸造工艺制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