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态文明指数国际排名中国倒数第二,专家建议环境权写入宪法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周辰 实习生 李步青
2014-12-15 16:1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河北阜城,被夷平的工业明胶作坊旁干裂粘稠的河床,制造工业明胶对于周边的环境污染严重。 孙湛 澎湃资料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日益缩小,但生态、环境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却在拉大。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 2014)》。这是2010年以来的第五部生态文明绿皮书,对全国31个省份的生态文明指数进行排名,河北垫底,还首次进行国际排名,中国位列105个国家中的倒数第二位。        

        绿皮书主编、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严耕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念的国家,鉴于中国目前严重的环境问题,他呼吁引入国际上普及的“环境权”概念,将其写入宪法,破解环境维权困局。        

两项生态文明指数排名,河北都垫底        

        绿皮书主要基于2012年的统计数据,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考察,选取23个具体指标定量分析和评价各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通过数据计算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最新的年度生态文明指数(Eco-Civilization Index,ECI)。        

        ECI 2014生态文明指数排名显示,海南得分最高(93.27),河北得分最低(65.85)。曾连续4年稳居ECI排名榜首位的北京,首次退居第二。绿皮书称,这说明北京奥运带来的环境红利已经式微,而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经济强刺激措施却带来了环境负效应,尤其是雾霾问题开始显现。        

        为考察“更绿”的生态文明水平,绿皮书还设计了只包括生态、环境和资源等内容,剔除了社会发展指标的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reen Eco-Civilization Index,GECI)。GECI 2014排行榜中,海南仍居首位(80.54分),河北(55.71分)排在最后。与ECI2014榜单相较,GECI 2014排前十的省份发生了较大变化,湖南、广西两个“生态大省”跃入前十,而北京、福建两个“经济大省”则跌出绿色生态文明指数榜单前十,上海甚至跌落至后十名。        

        绿皮书表示,湖南森林覆盖率全国靠前,却是农药施用强度较重的省份之一。由于没有考察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污染等方面,湖南有幸成为“生态大省”。其实真正说得上环境质量优良的省份,只有西部经济开发程度较低的西藏、云南、广西几个省份,其他省份环境质量堪忧,全国环境污染形势仍然极其严峻。        

        绿皮书分析,相对于其他省份,河北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比较缓慢,生态文明指数排名不佳,尤其是环境空气质量、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排名垫底。绿皮书建议河北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积极推动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将PM2.5治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大气污染防控的重要任务。此外,还需要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并且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首次进行国际排名,105个国家中国倒数第二        

        除了国内排名,绿皮书首次进行了各国生态文明指数排名。在105个国家中,中国生态文明水平排名倒数第二,仅好于巴基斯坦,甚至不及越南、埃及、加纳和孟加拉国。生态文明指数排名前三的是澳大利亚、美国和芬兰。        

        严耕向澎湃新闻表示,研究团队只能找到105个国家具有可比性的公开数据,因此排名有一定局限,但仍能体现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如果统计数据更全,纳入的评比国家更多,可能中国不会倒数第二,但是一定排在后头,这点我们有把握。”严耕说。        

        绿皮书称,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局部环境质量状况改善,而整体生态保护形势严峻的现象。严耕表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已经不是经济上的差距,而是生态环境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的差距,且正越变越大。        

        绿皮书分析,中国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之中。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造成当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对立关系的症结。放弃经济增长是消极应对生态危机的做法,打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旧经济增长模式,建立生态、环境、资源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的新经济增长模式已成为必须。        

生态文明指数排名表

对话严耕        

“中国要从现在开始转型,其意义不亚于改革开放 ”        

        澎湃新闻:为什么发布“生态文明绿皮书”?        

        严耕:我在做这个课题时,有两点体会。第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和评价非常重要,一定要有考核和评价,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重视。第二是在国家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下,我们仍需要一个客观的第三方评价。评价一方面可以搞清工作的实际结果,第二个也可以提供给政府决策来做参考,能够四两拨千斤。        

        澎湃新闻:如何评价中国生态文明的现状?        

        严耕:生态文明简单来说就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实现生态和人的发展双赢。中国的生态文明实际上进步蛮大,但是老百姓的感觉不明显。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治国的理念,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们国家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并未构建成体系。在西方或者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法律、市场架构、考核我们都有,但是在最关键的体系建设方面我们有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我们没有系统化,使得所有的这些要素没能有效地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引导人们改变行为方式的力量。如同一辆车,零件我们都有了,但没有组装好。第二,我们国家的体系,有时候有好的设想,有一个粗的架构,但缺少细节,最后事与愿违。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环境生态持续恶化。        

        澎湃新闻: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生态文明指数世界倒数,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严耕:西方大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起环保运动,到上个世纪末取得了显著成效。到了新世纪,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大致解决,但生态问题并没有解决。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类的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中国无奈选择了一种 “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粗放的经济发展道路。客观来看,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体系内,中国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足,也没有世界名牌,文化影响力也不强,我们的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低,这是大家公认的。此外,中国不计环境成本,于是逐步变成世界工厂,这有历史必然性。        

        澎湃新闻: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走向如何?        

        严耕: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提高、环境成本加大,我们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中国要从现在开始转型,其意义不亚于改革开放。人们往往认为,经济建设一定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并没有认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会进入更加良性的轨道,更加可持续。如果我们仍旧按照惯性发展,拼劳力拼资源,那最终将不是实现“中国梦”,而是“梦醒时分”。        

        澎湃新闻: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即将在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您对这部法律有何评价?        

        严耕:我认为这个法律非常好,但还是不够。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缺少一个主体法,即“母法”。环境保护法十分重要,它应该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而不是与水土保持法等其他法律一样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提升环境保护法地位的意义在于,当它与其他法律发生冲突时,我们能以它为准。        

        中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环境权”的问题。“环境权”是一个非常普及的概念,已经被接近70个国家写入宪法。在我们国家,一个良好的环境逐步变成了稀缺产品。中国人应该拥有健康生存的环境,依法享有“环境权”,改变目前环境诉讼困难的现状。因此我建议,在宪法中加入“保障公民环境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