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思想周报 | 民族主义的遗物:在教科书中发明历史

辛束 周哲
2014-12-22 08:0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民族主义的遗物:历史学与教科书

 
岳飞手书“还我河山”早已被证明是民国时期的伪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辛德勇教授的微博,最近格外热闹。继因质疑燕京学堂而遭遇“伪校友门”后(“伪校友门”见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8465)。本周,辛德勇教授连续发布两条微博,批评中学教科书内容“满纸荒唐言,一笔糊涂账”。

        辛教授在微博中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是各地教材普遍载有岳飞草书“还我河山”拓片甚至匾额,然而根据历史学家张政烺的考证,这幅草书纯系民国人伪造的赝品。另一处普遍的谬误,则是把“活字印刷术”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此举“既不符合欧美学者的经典论述,也不符合中国历史实际”。辛德勇教授微博附有多张图片,论证其误。

        我们翻阅了当下几种中学历史教科书,发现情况确实如此。例如在岳麓书社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宋金对峙”一节中,就收录了被辛德勇教授批评的这幅“还我河山”伪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高中《历史3》第二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赫然在列。以上两版都是目前通用的中学历史教材。

        岳飞与历史教科书的纠葛,并非始于今日。辛德勇教授在微博中,已指出了此条错误的滥觞,就是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版“中学教课适用”《中国形势一览图》。近代史上上,由岳飞与历史教科书引发的更大一场风波,则是1935年历史学家吕思勉的一起官司。

        在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一书中,作者吕思勉分析宋与金的和战以及岳飞的相关事迹,认为南宋初年如宗泽、韩世忠、岳飞等中兴名将,都是“招群盗而用之,既未训练,又无纪律,全靠不住”,宋与金的和议,在当时是件不能避免的事情,主持和议的秦桧由此背上了恶名。此书当时较为流行,此后一再重版。

        1935年,上海市国民党党部认为该书诋毁岳飞而推崇秦桧,混淆视听,因此下达训令,严禁该书销售,并要求各级学校禁止学生阅读。同年5月,《救国日报》报人龚德柏,以吕思勉“诋毁岳飞,乃系危害民国”,向法院控告商务印书馆及作者吕思勉等犯有外患罪。后由法院驳回,不予起诉。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吕思勉的观点属于历史研究中的正常讨论。但是在外患日紧的1930年代,教科书中的叙事记述,被当作严肃的政治问题,媒体、党部和法院,一一卷入其中。处于亡国灭种紧张感之中,不仅吕思勉批评岳飞同情秦桧不被接受,顾颉刚在《中学用本国史教科书》中把三皇五帝列入“传说时代”,也同样因为影响“全国人民团结一体”而受到严厉处分。

        既然有因为不合于政治需求的历史叙述会受处分,那么合乎政治需求的历史叙事就必然大受欢迎。如岳飞“还我河山”手书就是民国时伪造品,随后进入教科书,甚而成为一般学生、读者接受的历史学知识,岳飞如此,“四大发明”同样不例外,当代研究者早已注意到“四大发明”这一概念的发明和流行,与民族主义兴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辛德勇教授批评的两条纰漏,都是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在历史教科书中的遗物。

        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目的,与历史教科书的诞生同时起步。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者,曾直白表露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思想”。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文部科学省去年调整现行教科书审定标准,新加入的标准之一,就是“有政府的统一观点和确定判断的情况下, 应按照政府的统一观点和确定判断撰写”。而法国共和派早在1880年即宣称“法国史应该激发人们对那些奠定现代社会基础的原则的尊敬与忠诚”。

        理解历史教科书与政治教育的深深纠缠,并非为这些错误、纰漏开脱。当代社会,教科书的角色,自然不能免除政治目标的束缚,但历史教科书毕竟是历史学的一项衍生品,亦必须尊重历史学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张政烺先生论定“还我河山”是民国时伪作,是分析明代以来托名岳飞的书法作品流传史得出的结论。吕思勉先生评论宋金和议和岳飞,是以《文献通考》和《宋史》相关记载为基础,吸收了宋代朱熹至清代赵翼等人的看法。参与其事的职业历史学者,无论是采用异于一般看法的观点撰写教科书,或批评既有教科书的错误纰漏,都遵循着历史学规范和方法。他们的努力,既是历史学求真的自我要求,也是捍卫历史学作为一项科学的尊严。

        从吕思勉顾颉刚到张政烺辛德勇,只有更多的职业历史学家加入其中,才能寻求历史学追求真理与教科书教育国民之间的平衡,为学生、国民接受的历史知识,奠定坚固的基础。

青年人类学家项飙:我在核心价值上认同社会主义

项飙博士论文《全球猎身》英文版封面 。

       近日,目前任职于牛津大学的青年人类学家项飙在接受“界面”网站访谈中称:“(我的政治倾向)第一在核心价值上,比较社会主义;第二在务实的层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在这方面我比较自由主义。我觉得一定要让社会主义跟别的主义竞争,在竞争中发展,不能仅仅靠推动。”

        项飙可说是最受瞩目的青年一代人类学者,其硕士论文《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在2000年出版后,就成为本土研究的一本重要书目。其后,项飙在牛津大学完成了其博士论文《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如今他在做一个关于东北国际移民的研究。可以看出,项飙一直以来的研究兴趣都与“迁徙”和“族群”这些全球化时代的群体互动关系有关。

        在对比了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状况后,项飙认为,中国革命所赋予个人主体性,从而能够自下而上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在动力。“传统和现代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基础是高度等级化的体制,是抽取底层的价值,服务少数;现代化建设很重要的特征是大众动员、全面建设。在这方面,印度的大面积动员就很难。他们有另外一面,低种姓在的党派政治上势力很大,但是它的动员都是在投票行为,选举人给很多福利上的承诺,变成了政治上的讨价还价,不能有效地转化成经济、公共生活上的动员。”

        然而,项飙并不准备神化革命所释放出的主体性,对此他有着另外的担忧,即个体主体性已经完全被市场神话和市场逻辑俘虏了。在当代中国弥漫着一种“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个人想象,而这种个人其实是非常脆弱的。加之今日中国缺乏多元的思想观念的讨论空间,因此这一想象一旦破灭,就可能在青年人之中形成各类同样极端的思想热潮。

        项飙说:“任何一种思想意识,都是在跟别的形态的交锋之中,不断丰富,对新的现实情况做出应对。否则的话,没有一个对立面,没有参照系,那你就僵化了。现在欧美所谓新自由主义的僵化,也是因为这样,它也没有参照系了。中国也是这样,缺乏讨论,缺乏多样意识形态的交锋,导致了思想空虚和精神空虚,然后才会出现最近引起不少关注的新一代网络“红人”。新“红人”新在三个地方。一是年轻,80后;二是真诚,语言活泼生动,和老式的照本宣科的宣传很不一 样;三是极端,有的选择了几乎是法西斯化的政治话语。这些都不矛盾。人在全面思想空虚之后,需要一种宗教式的皈依。绝对化的权力就可以满足这样的需要。他们的真诚是确实的,正因为真诚,所以特别值得讨论。”

        因此项飙认为,把个体主体性和另外的社会想像结合起来,将是社会主义的出路所在。因为人的个体主体性,总是要和一种对更大的公共生活的想像联系在一起的。

        此外,对于这一想象的路径,项飙旗帜鲜明地反对了“公民社会”一词。他认为这一抽象的标准同样是造成中国单一化的因素:“我们经历的不是全球化,而是单一化。我们失去了从自己的历史里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一讲中国的问题,就是批判中国不民主、一党制,这个很难讲是对还是错,但是这整个说法是按照抽象的标准判定中国。”

        而项飙似乎甚至不认同作为一种策略的“公民社会”,他表示中国的政治变化,不能求助于在党和国家之外再建立一个公民社会,更为现实的道路,是加入到党和国家改革的斗争里面去。

张承志:穆斯林的信仰前途与中国的文化重建必同步跋涉

        2014年12月12日,著名作家张承志在北京同心创业培训中心为打工工人做了一次题为《伊斯兰常识ABC》的讲座。讲座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伊斯兰教本身,第二部分梳理伊斯兰与中国的关系,第三部分提炼了伊斯兰精神中一些更为现代性的元素。

        由于意在让打工工人更为了解伊斯兰群体,张承志采用了浅近的ABC形式,但文字上依然秉持张氏特有的沉郁铿锵,读来令人印象鲜明。

张承志“伊斯兰常识ABC”打印稿。

        其中可能以第二部分,显示出张承志近年来在伊斯兰问题上观点的变。在回顾了回族形成历史及其底层位置后,张承志说:“像中国一样,中国穆斯林也站在巨大的历史路口,迷茫而紧张。它的自身升华和信仰前途,必定与中国的民族自救与文化重建一起,同步跋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