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权力清单”不可敷衍了事

2014-12-27 19:31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权力清单”作为今年并不耀眼的政治热词,年终岁末,在百度新闻中已有近200万的搜索结果。

        权力清单中的“权力”,主要指政府行政权力,它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推动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抓手。今年以来,李克强多次谈及权力清单,并实施相应改革。

        2月13日开始,中央各部门陆续在网上公布权力清单,总计60个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国务院部门在中国机构编制网上公开了1235个审批事项。2月18日,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3月13日全国“两会”中外记者会上,李克强表示,今年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而且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的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防止滥用权力。7月中旬,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尽快出台实施公开透明的权力清单制度,坚持放管结合,切实取消不必要的审批。截至8月,新一届政府共取消和下放了468项行政审批事项。

        10月下旬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权力清单”改革的地位更加明确。

        作为一项改革措施,推行政府权力清单之所以如此重要,位高权重的国家发改委内部今年以来被查处的严重腐败案,可以得到反向说明。

        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务院“第一部委”,有“小国务院”之称。国家发改委的前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它长期事无巨细地承担着综合管理经济的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插手微观经济与市场经济法则相悖,1998年3月,国家计委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该机构被要求“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减少繁多的行政审批手续”。2003年3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计划”二字彻底消失。

        2008年颁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规定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但显而易见,它仍然掌握着各行业的规划、产业政策的制定、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审批权、改革试点审批权、一定规模以上投资项目审批权,甚至“连方便面涨价、汽车厂商上什么车型都得发改委下文”。

        拥有事无巨细的权力,腐败难免潜滋暗长。今年以来,一批国家发改委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受贿犯罪案件被立案查处。截至10月底,共立案查办11案11人,其中包括国家能源局5人、价格司5人、就业和收入分配司1人。价格司原领导班子多数涉嫌职务犯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徐进辉局长对该腐败案有四点分析,实质上可以进一步归结为两点:权力过大,缺乏监督。

        政府部门因为权力过大且不受监督,导致腐败大量滋生,倒逼权力清单出台步伐加快。以国家发改委为例,2013年3月以来,已经取消或下放了40余项投资核准事项,同时对油田、气田和电力等领域的投资项目审批,已经放宽门槛。国家发改委称,希望借此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将自身职能转向事中和事后监督、宏观检测等。

        行政权力干预微观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管不了也管不好,而且在“合法”干预微观经济过程中,容易滋生大量腐败机会。国家发改委今年以来查处的一系列严重腐败案件,就是一个生动例子,它是必须推行权力清单制度的最好注脚。

        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运动,一定意义上,与静悄悄的权力清单改革形成表里关系。那些在公布权力清单过程中敷衍了事的机构和主事者,一定对反腐败运动抱持观望态度,对这种情形必须警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