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坚持发展“温州模式”获肯定,温州书记陈一新任浙省委常委

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2014-12-29 20:57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陈一新提任浙江省委常委。

        任职温州市委书记一年半后,55岁的陈一新提任浙江省委常委。12月27日,中共温州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和省委决定:陈一新任省委常委。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凭借其艰苦卓绝的改革探索,曾创造出著名的“温州模式”。不过,由于近年来当地经济增速趋缓,以及一定程度的实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资产“泡沫化”,外界出现了质疑甚至否定“温州模式”的声音。

        陈一新则是“温州模式”的坚定支持者。今年7月1日,他在《瞭望》杂志发表文章,题目就叫“坚定‘温州模式’自信”。

        “温州过去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区,现在仍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将来还要做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模范生。”他写道:我们要坚定对“温州模式”的自信,坚定对温州人创业创新精神的自信,坚定对温州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勇于开辟改革新天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定不移地把“温州模式”发扬光大,继续把温州这面改革的旗帜高高举起。

        在宣布陈一新的任职决定时,“温州模式”也被提及。

        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和平在会上表示,陈一新同志任省委常委兼温州市委书记,是中央和省委从浙江工作大局出发,经过通盘考虑和慎重研究决定的。温州是有世界影响的沿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走出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创造了著名的“温州模式”。温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在浙江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和省委对温州的工作一直高度重视。       

“温州模式”曾引发“温州热”       

        按照陈一新的说法,民本经济、市场经济、实体经济和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构成“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也是“温州模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样本的关键。

        “‘温州模式’说法的起始应该在1980年代初,之后有经济学者在小范围讨论过这个概念,正式见诸报端是1985年”,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胡宏伟表示,1986年,全国掀起了第一轮“温州热”,1年间有超过60万人前往参观、学习,副部(省)级以上官员就达93人次。当年底,因参观人数过多,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各地立即停止到温州参观考察的紧急通知》。

        胡宏伟在其著作《中国模范生》中写到,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指出“温州市农村家庭工业蓬勃兴起,短短几年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已为人们公认。温州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道路,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广大农村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温州模式’。”

        1981年9月建市至今,温州有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期,近年来增速放缓。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温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9亿元,2007年达2157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首次跌破10%,为8.5%。2008年~2013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只有2010年达到11.1%,其余年份均为个位数。2012年,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当年经济总量增幅由2011年的9.5%下降至6.7%。

        胡宏伟表示,“温州模式”的黄金期在1992~2003年,这也是温州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当时温州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被捧为座上宾。2003年以后,“温州模式”开始被“污名化”,典型代表就是“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等名词的涌现,“这也与温州的内在因素也有关系——温州进入了1个自我迷茫的时期,不少企业‘脱实入虚’,导致实体经济下滑、泡沫出现。”       

曾撰文驳斥“‘温州模式’过时”       

        1959年9月出生的陈一新是温州泰顺县人,1976年参加工作,曾在浙江省委机关任职多年,2012年1月从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上调任金华市委书记,2013年6月转任温州市委书记。

        上任3个月,他就在“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表示,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和温州经济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经济格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温州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实体经济发展史;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温州的辉煌。”

        在《瞭望》发表的文章中,陈一新驳斥了对“温州模式”的误解、歪曲和否定。

        他说,一些人把温州发展过程中产业“低小散”、实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资产“泡沫化”、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低效化”等现象和问题强加于“温州模式”,以此证明“温州模式”衰败、式微、过时。这些不良现象和问题在温州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其他地区也存在,并不代表“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而恰恰是“温州模式”坚持不够的表现,也是“温州模式”本身所反对的。

        他表示,现在温州最受诟病的问题是部分民营企业“脱实向虚”,引发局部民间金融风波。就内因来讲,主要是一些温州人和企业赚到第一桶金或第二桶金之后没有很快找到传统实业转型升级的路子,又经不起高回报的投机诱惑,不少资金涌入非实体领域。就外因来讲,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影响。上述现象并不代表“温州模式”的本质属性,这不是“温州模式”的初衷,这是对“温州模式”的背离。

        “‘温州模式’作为改革的产物,判断其是否具有生命力、符不符合改革方向,当前关键要看符不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这位曾经的浙江省委办公厅调研写作处副处长在文中写道:温州模式“民本经济”的本质,符合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市场经济”的精髓,符合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要求;“实体经济”的基石,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有限有为有效的政府治理,符合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要求。

        胡和平在27日的会议上说,陈一新同志转任温州市委书记以来,坚持发展“温州模式”,有力开创了温州赶超发展新局面,全市经济走出低谷、进入恢复增长期,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这次陈一新同志提任省委常委,是中央和省委对陈一新同志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温州工作的充分肯定。       

浙江省委常委班子补齐       

        陈一新获提任后,浙江省委常委班子补齐至13人。

        2012年6月,新一届浙江省委常委班子产生,赵洪祝任书记,夏宝龙、李强为副书记,任泽民、王辉忠、黄坤明、葛慧君、蔡奇、刘力伟、龚正、陈德荣、王新海、赵一德为常委。2012年11月,赵洪祝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黄坤明、蔡奇、陈德荣也先后赴北京、上海任职。2013年4月,王辉忠从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升任省委副书记的同时,刘奇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2013年11月,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调任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2014年8月,袁家军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调任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