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汽协公开反对深圳汽车限购 :治堵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经验

澎湃新闻记者 王道军 实习生 张璐
2014-12-30 20:14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12月29日,一对男女在继续营业的奔驰4S店内看车。 澎湃特约记者赖犁 图

        深圳突然宣布汽车限购,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人担忧会给其他城市带来“示范效应”。

        12月29日,深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决定从2014年12月29日18时起,在全市实行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

        深圳政府限购的突然性以及随后的一系列防范动作,让市民突击购买成为不可能。有网友将深圳此次行动称为“史上最强限购令”。

        值得注意的是,代表中国汽车厂商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2月30日发布公开声明称,反对深圳市政府实行汽车限购政策。

        声明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反对通过采取简单的限行限购的政策方法,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的问题;要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采取经济手段治理拥堵经验,进一步鼓励旧车报废,重新构建适应汽车社会的城市道路规划发展战略,加强交通管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市场的争议,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博@深圳微博发布厅30日凌晨转发了深圳新闻网文章,该文阐述了深圳交通面临的严峻形势,对实施限牌政策作了解释。文章说,为破解这道难题,深圳坚持综合治理、以经济手段为主调控交通需求、缓解交通拥堵的思路,进行了种种探索和努力,由于近期新的政策规定,使以征收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为主的经济手段不再具备实施条件。

“限购不能常态化”

        汽车行业评论员张志勇认为,现在讨论深圳值不值得这么做意义不大。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会采用限购和限行的办法,因为这是地方政府解决交通拥堵最方便、最快速的方法。

        “反对地方政府这种做法的理由主要是基于对汽车市场的影响,也有人说可以进行听证,但显然这类政策搞听证,必然会带来市场上的恐慌和反对,这一点地方政府非常清楚,所以他必须要去做这件事。”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以及其他城市出台汽车限购政策可以理解,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问题最好还是不要通过行政命令“一刀切”。

        钟师解释说,解决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的方法很多,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多的城市进行限购也是不可避免的,而思路上应该再扩展一下。

       “限购不能常态化。三十年五十年也不过是缓兵之计,把未来的问题拖延了一下而已。其他要限购的城市也赶紧出来,不要磨磨唧唧的总在摇摆,这对市场和消费者来说都是煎熬。” 张志勇说。

        上述两位业内人士认为,可以向西方国家大城市如东京、伦敦、巴黎等取经,学学它们都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地方政府限行不能“任性

        一些专家还认为,对地方政府而言,限购牵扯着其权力的合法与否。

        近期,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该草案二审稿提出,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增加其义务的规范。这意味着,一些限行、限购、限贷等地方限制性行政手段,今后将不能再“任性”。

        新华网称,长期以来,一些涉及公民权利义务方面的民生事项,原本应该制定地方性法规,却仅仅制定了地方政府规章。一些地方的限购、限行、限贷等行政手段对公民权利造成侵犯、僭越的事情时有发生。       

        12月26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分组审议了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草案第45条是有关于向地方授权限制机动车通行的条款,此授权条款或成为“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常态化”的法律依据。

        吴晓灵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以北京为例,当场直言:买了一个车,一个月有四天不能用,其实本身就是对公民财产权的侵害。现在一周限行一天,迫使有些家庭买好几辆车,那么如果单双号限行就迫使更多的人再买车。

        吴晓灵认为,长期的治堵措施应该靠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来解决,减少排放;再有就是,运用经济手段,减少机动车的保有量和马路上行驶的车量。比如政府提高拥有汽车和使用汽车的成本,让老百姓自主地选择,是用私家车还是用公共交通,而不是侵犯其财产权利。

        不过,虽然立法法草案拟限制地方权力,但目前未获得通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