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4年戏剧市场“亮瞎眼”,上海戏剧商业化是喜是忧?

小鱼儿
2015-01-01 15:0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岁末年初,又到盘点季。绞尽脑汁努力回想,却真是想不起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戏剧演出。如果一定要掰着指头数,估计一个巴掌可以搞定好剧指标。因为担心个人标准过高有失偏颇,于是问了身边众多经常看演出的戏友,回答竟然出奇一致,2014年最好看的演出都是舞蹈!至于戏剧嘛,好戏没多少,烂戏一大把。当然,这些观众都在上海,帝都的很多朋友就表示,2014年“眼福不浅”。

        可是,真不想把盘点写成檄文。这么多年,你见或者不见,问题就一直就在那里。就像一个媒体同行私下交流时说的,批评了这么多年,中国戏剧圈的问题其实一点都没改进。所以,看来起批评没啥意义。好吧,既然吐槽无益,那就梳理下2014年到底发生了点什么新鲜事。看看这些新鲜事,对中国戏剧的未来,究竟有没有点启发性和建设性。

        事实上,从表面看,2014年的戏剧圈看上去还是挺风生水起的,演出数量和票房都还是在向上的势头。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这样运作市场多年的,一整年的上座率已经不用太操心,出票速度经常直接盖过宣传速度,有时候甚至演员名单还没确定,票子就都卖完了。可是,尽管上海的市场被公认是全国戏剧最好最繁荣的市场,可真到了盘点的时候,却发现这风生水起里还是各种“惨淡”。因为真要称得上”大事”的,基本都没上海啥事。

        先来看看2014年中国戏剧界比较大的几件事。

大师们云集“戏剧奥林匹克”

罗伯特·威尔逊的《克拉普的最后碟带》。

        2014年中国戏剧界最大的事情应该算得上是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在北京举办。从11月1日至12月25日的两个月时间里,共有22个国家的45出剧目在帝都上演,几乎把北京大大小小的剧场都占据了。在被很多业内观众看来“亮瞎眼”的节目表里,克里斯蒂安·陆帕、特尔佐布罗斯、留比莫夫、罗伯特-威尔逊、铃木忠志、尤金·巴尔巴……这些在当代世界剧坛声名显赫的名字,都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北京圈内甚至出现了“全城抢《盐》(尤金·巴尔巴作品)”的难得状况。

        然而,随着“大师“们的作品陆续登场,各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弥漫在观众和专业人士中间。从对尤金·巴尔巴的失落,到铃木忠志演后谈被指“亵渎”原著,直至最后罗伯特-威尔逊的演出过程中遭遇现场观众当场“喝倒彩”。“大师”究竟“大”在哪儿、其价值判断究竟何在的话题,贯穿了整个岁末的北京媒体和戏剧圈中。而中国的戏剧观众和从业者也发现,面对庞杂的当代戏剧,我们的专业储备显然还非常不足。当“戏剧奥林匹克”这场戏剧盛筵为中国戏剧界带来各种借鉴和启示的同时,其实也让大家反思了国内戏剧和世界戏剧的距离。

        不过,虽然整个北京戏剧圈都为“戏剧奥林匹克”疯狂,但对于千里之外的戏剧重镇上海,这却只是一场冷眼旁观的北方宴席,巨大的体量、混杂的菜式,让同样没有经验知识准备的上海观众无从参与。当然了,“戏剧奥林匹克”本来就是北京市政府主办的国际活动,据说整个活动耗资3千多万,这样大的手笔,对于素来习惯小打小闹的上海戏剧而言,只能酸溜溜地赞一声“土豪”。 

文艺青年赶赴乌镇戏剧节

2014年10月30日晚上,第二届中国乌镇戏剧节在浙江乌镇西栅景区盛大开幕。默剧静的诗。CFP图
        乌镇戏剧节举办至第二年,最大的感觉就是人越来越齐全了。虽然2014年的戏剧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档期撞车,但走在乌镇的大街小巷,几乎能碰见各路中国戏剧界的知名人物。尤其是入夜后的乌镇,酒吧咖啡馆里人满为患,一座难求。15天里,文艺青年们纷至沓来,穿梭其间。戏剧节的青年竞演单元更是成为全国戏剧青年的热土,江南古镇的美好对北方的年轻戏剧人和爱好者尤其有杀伤力,吸引着大批年轻导演和创作者赶来参与活动。

        相比第一届,乌镇戏剧节在管理和策划上显然更富经验。赖声川、孟京辉、田沁鑫等当下戏剧界的名导都在艺术节上身影活跃。不过,虽然戏剧名流云集,但乌镇戏剧节最大的“硬伤”依然是大大小小的邀请剧目参差不齐,选择标准模糊不清,这也使得戏剧节的艺术质量大打折扣。而高昂的成本和不菲的观剧成本,也让一小部分兴致盎然买票而来的戏剧青年颇感失望。在2014年乌镇戏剧节的所有演出里,最大的亮点当属田沁鑫的水剧场版《青蛇》,这也是乌镇水剧场的首次启用演出,这个依水枕桥的露天剧场,配合这一版《青蛇》全新打造的视觉效果,实在让人惊艳。

        无论如何,一个以拉动旅游为最初目的的戏剧节,在办至第二届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全国影响和业界地位,无疑算得上是成功的。相比大大小小政府主办的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倒显出其特色鲜明,受众明确。而未来会如何后继,依然未知。

打飞的去天津看戏

2014年09月30日,天津,斯莫斯科国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涅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在天津大剧院的舞台上带来歌剧《战争与和平》的中国首演。CFP图   

        2014年,很多上海观众和业内人士会打个飞的去天津大剧院看演出,而这样的“稀罕事”,一年内不止发生了一次。第一次是上半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第二次是国庆期间的俄罗斯歌剧《战争与和平》,而最近一次,则是马林斯基芭蕾舞团的演出。而与此相呼应的是,更多北京观众和专业人士开始坐着城际高铁,从帝都赶到天津卫看一场演出。

        在全国大大小小各地建成的大剧院里,天津大剧院一开始就显得颇为与众不同。自2012年落成后,在天津卫这个素以民俗曲艺文化著称的城市,剧院打出了“一个有歌剧的城市”的口号,一开始多少让人跌掉下巴。但此后一年多,天津大剧院愣是上演了近10部中外歌剧。2014年,更是一口气推出了“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和“首届天津国际歌剧节”。而翻开这两个节的节目表,让很多戏剧歌剧观众和爱好者都有倒抽一口气的感觉,国内戏剧演出引进大多以小规模低成本为主,而如此集中引进大制作的戏剧作品,这在全国范围都十分罕见。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演出只在天津演出、别无分店。

        上半年的“曹禺国际戏剧节”中有几台剧目和“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有所交叉,《朱莉小姐》、《耶德曼》、《假面玛丽莲》等都是当今欧洲最富代表性剧团的作品,另几台俄罗斯的戏剧作品《在底层》、《蘑菇王》的口味也十分独特。这几台引进剧目的影响迅速辐射到北京上海,引发了广泛的艺术讨论。而下半年的歌剧节上,号称有600人演员阵容的俄罗斯歌剧《战争与和平》几乎引起了整个国内戏剧界的关注,成为了某种程度的文化演出事件。  

北京人艺《雷雨》笑场,《喜剧的忧伤》延期

2013年01月22日,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人艺精品剧目《喜剧的忧伤》首登南京舞台。CFP图

        这两件事都和上海沾边,但最初的发生地都在北京、在王府井大街上北京人艺那个历时悠久的首都剧场。

        盘点2014年的戏剧事件,”《雷雨》笑场事件“无法忽略。北京人艺演了70几年的人艺看家戏《雷雨》在学生公益场遭遇不断笑场,因为杨立新的愤怒微博,这一事件被迅速发酵,从而引发了各种层面的讨论。有支持杨立新职责学生观众缺乏对经典敬畏之心的,也有支持学生观众直言不满演员表演问题严重。而巧合的是,7月北京人艺来上海的交流演出,主打剧目正是《雷雨》,上海媒体和观众由此展开了又一轮的讨论。而最后虽然意见不一,但几乎有一点共识已经形成,那就是“绝不能全怪观众”。而北京人艺演剧和创作模式是否应该与时俱进,成为了这一事件中最核心价值的议题。

        因为“《雷雨》笑场”,年初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喜剧的忧伤》事件便多少被人淡忘。而事实上,2013年末岁初的这一事件,着实让上海观众牵肠挂肚了一把。不仅因为这是陈道明第一次来上海演话剧,更因为这演出票价不是一般的贵。市面上的正价票只剩下980元和1080元,其他低价票都要加价购得。不过,即使如此,所有演出依然一票难求。而延期到2月顺利完成上海演出的陈道明对高票价义正词严地表示”商演无罪”。是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怪谁呢?中国戏剧,目前还不得靠明星卖钱。 

        再来看看上海发生了点啥……

        当然了 ,2014年的上海戏剧,也并不是一无所获。除了国家院团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新剧不停、演出繁荣,民间的团队也都“大有所为”。

2014年7月9日晚,话剧《盗墓笔记2之怒海潜沙》在人民大舞台举行带装彩排。高剑平 澎湃资料

        最异军突起的当属锦辉传播,一部《盗墓笔记》在一年时间内在上海演出3轮,巡演了15个城市77场,斩获了2000多万票房,而紧跟其上的《盗墓笔记2》虽然后劲不足,却也收回了千万元的投资。“粉丝经济”由此成为戏剧界新名词,2015年,郭敬明的音乐剧《小时代》就将接过南派三叔的大旗,把“粉丝经济”在商业戏剧领域开拓到底。靠着粉丝经济带来的各种资金,锦辉传播一年内在上海接连盘下了浦东浦西两个剧场,常年都有演出上演。

        同样是民营剧团,这两年刚刚出现的“恒源祥戏剧”因为有大企业老板“撑腰”,赚钱的愿望显然不那么急迫,刚刚推出的《大商海》倒是一部重大题材的严肃模样。至于来上海好几年的开心麻花,还是一如既往,默默地把商业进行到底。

        2014年在上海最有收获的当属孟京辉,他盘下了艺海剧院的小剧场,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地盘“先锋剧场”, 靠着各路文青的膜拜捧场,一年将近300场左右的演出,被业内人士估算出赚的“盆满钵满”,虽然朝着自己的商业帝国一路狂奔,但孟导每年还是会排一两部花心思的好戏。2013年是《活着》,2014年是《四川好人》。而其他几位国话的大导2014年也借艺术节来上海集中举行了国话展演季,王晓鹰、查明哲、田沁鑫的作品无论经典复排还是原创新剧,最后还是显示了国家剧院的水准。

        不知道为什么,2014年港台导演比往年安静很多。赖声川2014年初的契诃夫作品《海鸥》在东艺上演反响不错,可林奕华这样的常客2014年却没来上海演出。

        不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办了10年的ACT当代戏剧季还是给上海戏剧添了一抹亮色,2014年迎来了10周岁生日的ACT比之往年策划精心,剧目质量也十分不错,包括挪威作家福瑟戏剧展等小版块都具开拓意义。虽然10年间,这个经费局促的戏剧季节目一直有些参差,但还是为上海观众打开了国际视野。而2014年举办至第2届的爱丁堡前沿剧展,以其独有的选剧标准,在上海拥有了大批固定的观众和口碑,同样让上海观众能够同步看到当代国际戏剧作品。

        2014年,如果对照下北京,上海无论在原创作品的品质和引进剧目的数量规模上,显然还是有些low,在如今多元的戏剧格局下,商业戏剧,似乎越来越成为上海的主流,这究竟是喜、是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