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交网站上的无心言论,都可能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

安东尼·汤森
2015-01-04 20:22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运转轨迹,一场由城市公民、艺术家和企业家掀起的智慧城市城市改造运动已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开源的软件和数据、信息共享、众包甚至你无心在社交网站上的言论都将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这也是《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这样一本书应运而生的原因。作者用前瞻性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城市的未来: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随着大数据的开放、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它有了全新的意义。与其说它是写给城市管理者的,不如说这是写给每一个居住在城市中的市民的。因为,智慧城市不能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应着眼于激活城市的禀赋与活力,让市民能够充分参与所在城市的改善。澎湃新闻经授权摘编了该书序言。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地理位置与网络空间的合作共生。没有互联设备的城市生活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技术与城市就像连体婴儿,同时出现,并肩成长        

        城市与信息技术的共生关系在古代便已存在。大约6 000年前,世界上首个市场、庙宇、宫殿便在中东地区的灌溉田地中诞生,并成为商业、宗教以及政治等社交网络的中心。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丰富,人们发明了文字, 用于记录贸易交易、宗教礼仪以及法律,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信息技术。

        在近代历史中,随着人类居住范围的不断扩大,信息技术也随之发展,用于管理人们日益复杂的生产活动。19世纪的工业化更是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纽约、芝加哥、伦敦以及其他大型工业化城市存在于蒸汽动力与电力缔造的繁荣中。当然,这一城镇化的推动力不仅是提高生产力的新型机械,还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发明。有了新的技术,人们才能够更迅捷地处理信息和进行远程通信。1851年,查尔斯•迈诺特在铁路运营中率先使用了电报。共和党演说家(也是西部联盟电报公司律师)亨利•埃斯塔布鲁克在纪念查尔斯•迈诺特的演讲中曾说:“在商业经济中,铁路与电报就像是连体婴儿,它们同时出现,并肩发展,并在必要的时候联合起来。”

        电报使大型工业企业的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市区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警务部门是最早采用电报的政府机构之一,随着辖区不断扩大,警务人员可以使用电报设备协调各区的安保。创新技术随后从政府部门延伸到工业领域—记录1890年大规模人口普查的制表机很快被企业用来跟踪州际企业的重要信息。电报技术不仅推动了企业的繁荣,提升了市政管理的效率,还为城市的发展扫清了关键障碍。1910年,历史学家赫伯特•卡森实事求是地评述了众所周知的另一项革命性技术,他写道:“没有任何一项发明比电话来得更及时,当大城市的各种组织和民族都需要这种技术时,电话应运而生。”

        对于任何采用远程办公或者在地球的另一端观看现场直播的人来说,城市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腾飞之间强烈的联系并不符合他们的直觉。许多人已经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即新技术减少了对城市的需求,也破坏了城市所能提供的、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集中性,尽管这种集中性的代价高昂且有时并不可喜。科幻界的传奇人物阿瑟 C 克拉克在1964年勾勒出了他对未来的愿景。他说,利用卫星通信,“很可能……也许仅50年之后,人们就可以像在伦敦那样在塔希提或者巴厘岛开展商业活动”。

        在距离现在更近一些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兴起,技术专家乔治•吉尔德认为,城市就像“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李”。但是,伦敦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变得更大、更富裕、更具活力,并且人们比以往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的通信技术非但没有对伦敦造成破坏,反而在其成功的道路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依赖全球光纤网络枢纽,伦敦的金融家和媒体巨头们才能走进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地理位置与网络空间的合作共生。没有互联设备的城市生活几乎是无法想象的。随着这些设备将我们从闹钟、固定日程表和事前安排好的约会等事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都变成了“数字心灵感应者”,紧紧追随这股热潮。所有人都是慢慢上瘾,但是现在,这些设备控制了我们城市生活的新陈代谢。当广阔的城市让我们的时间显得捉襟见肘时,我们开始借助这些智能设备,以保持与周围的一切同步。“你在哪儿”是最常见的短信,全世界每年的发送量达几十亿次。

        数字变革并没有使城市消失,事实上,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繁荣发展,因为新技术让它们成为更具价值且更高效的面对面聚会的场所。

        
即使其编码没有任何问题,智慧城市的内部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的,以至于常规事故仍然不可避免。

智慧城市何时失灵,系统崩溃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究竟有多严重?        

        每座城市天生就拥有自我毁灭的基因,一些现有的裂缝在压力下会爆发成冲突,或是走向崩溃。

        智能技术已经使城市分裂过程中不同派系之间本就存在的冲突愈演愈烈。Facebook、Twitter(推特)以及视频网站YouTube也不过只是文字信息洪流之外的一场场小插曲。自2001年以来,这些社交媒体已经多次将愤怒的人群变为聪明的暴民,包括在2001年通过社交媒体召集约70万菲律宾人向腐败的乔瑟夫•埃斯特拉达总统提出抗议。这类无线通信渠道非常重要,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精神沟通方式。为此,埃及当局还曾通过下达关闭国家蜂窝网络的命令,使整个开罗的网络通信陷入瘫痪。虽然这样的行动并没能阻止动乱,甚至进一步激发了其他旁观者走上街头,但关闭城市无线网络这种方式却越来越为西方安全官员所推崇,这令人感到非常不安。

        2011年8月,旧金山的交警就在一场反警察的抗议行动中对蜂窝信号实施了干扰;就在同一周,英国官员也对是否封锁黑莓信使服务和其他社交媒体服务展开了讨论,以应对此前此类服务造成的大规模城市暴乱。

        智慧城市还可能使非常常见的因贫困问题而引起的暴力冲突进一步升级,从而拉大贫富差距。这也许是有意而为之,通过使用传感器与监控手段加强边界管理,阻止穷人进入私人社区;也可能仅仅是缺乏深思熟虑的干预计划的无心之失。

        2001年,印度卡纳塔克邦政府开始对其土地所有权追溯系统实施改革,从表面上看,其目的是根除农村腐败现象。Bhoomi作为一种新型数字记录系统,是在世界银行拨款资助下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款电子政务改革模型。然而它也有负面影响。管理旧系统的村级官员在长期收受贿赂的同时,作为回报,他们会帮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解读文件,并针对复杂的法律流程问题提供相关建议。

        Bhoomi的应用对农村腐败现象确实起到了遏制的作用。据报道,行贿人数比例已经从过去的66%降至3%。然而,集中化的记录方式恰恰使得腐败集中化。富有的投机者们通常只将高层官员作为其贿赂的目标,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地区首府班加罗尔快速发展的扩张过程中迅速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正如一位发展学者所说:“从理论上讲,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获得渠道的民主化,但实际结果却是让那些有权的人更有权。”在开展类似的数字化行动对各地政府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穷人要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这场新型计算“军备竞赛”中,贫困群体的命运就要交到那些可以对其进行远程衡量与控制的人手里了。

        即使存在和平与平等,智慧城市也可能被自身压垮,因为它已经出现漏洞、脆弱和监听问题,且这些问题只会愈演愈烈。智慧城市几乎已经成了漏洞满布的代名词,从失灵的智能马桶与水龙头,到公共屏幕上出现微软公司的蓝屏死机画面。然而,即使其编码没有任何问题,智慧城市的内部结构也是非常复杂的,以至于常规事故仍然不可避免。

        那么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智慧城市何时失灵,以及系统崩溃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究竟有多严重?以脆弱的电网为基础的分层通信网络在危机到来时很容易面临超负荷的问题,且无法防范其他的阴谋破坏,最终导致支撑整个智慧城市运转的通信网络本身就像我们已有的基础设施一样不堪一击。

        在即将崩溃时,我们可以先人为拆除智慧城市的围墙,因为它们将会成为监视的终极武器。杰里米•边沁曾在1791年设计了一种圆形监狱,那么智慧城市是否会成为数字化的这种圆形监狱,由看不见的监管者用比监狱铁栏更加有效的方式执行命令呢?20世纪90年代,监视镜头玩家组织筹划了一场在纽约市那些被监控的人行道上的活动,以抗议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系统的快速扩张。

        在我们安装无数台新型设备对我们自身的活动与行为进行记录、识别、影响和控制时,回想起来,这种怪异的行为似乎还是很有趣的。随着政府与企业用此类技术监控市民和消费者等行为的真正意图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怀疑的种子也开始悄悄发芽。

        2012年,美国参议员阿尔•弗兰肯对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表示担忧:“你可以修改你的密码,也可以更换一张新的信用卡,但是你的指纹和面孔是无法改变的。”然而,很多狡猾的对策也逐渐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实用应对方式正不断涌现,例如亚当•哈维设计的CV Dazzle。作为一种基于“一战”反潜伪装的面部绘画程序,CV Dazzle的设计目的是干扰面部识别的运算法则。        

新公民秩序:不要问“什么是智慧城市?”应该问,“你希望智慧城市是什么样子?”        

        如果说20世纪的城市建设史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信息的话,那就是新技术无心造成的影响往往比预定的设计更甚。19世纪的城市满街道都是马粪,机动化将城市居民从中解救出来,并让我们远离工厂浓烟的笼罩,回归自然。但结果却是机动化不断向乡村蔓延,破坏了那里的环境,也让我们养成久坐不动的习惯,导致过度肥胖。如果现在不批判性地考虑针对21世纪的城市要实施的技术,那么等待我们的只能是技术带来的令人不快的意外。

        但这只是在一切照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后果。我们可以事先采取措施,提高成功的概率,但仍需要彻底重新思考应对建设智慧城市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方法。我们需要有质疑技术行业巨头的信心,将在基层涌现的创新组织起来,使其成为真正的全球性运动,促使城市领导者更多地考虑长期生存问题,而不是短期收益;多考虑合作,而不是竞争。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控权从工程师的手中收回来,让人民和社区决定前进的方向。

        人们经常问我:“什么是智慧城市?”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智慧”是一个不确定的词,可以有很多意思,而且可能很快就会和那些人们都不愿费力气解释的国际用词落得同样的下场,如“可持续性”和“全球化”,因为这些词的实际含义尚未达成共识。人们在说起智慧城市时,范围往往很大,从自行车共享到临时公园,可以把每一种新的公共创新服务都囊括其中。广阔的视野很重要,因为必须从整体角度看待城市。单纯实施一些新技术,无论这些技术有多精巧、多强大,都不可能独自解决一个城市的问题。但有些事确实在发生,比如信息技术显然将成为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值得我们对它单独进行考虑。本书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探讨,将智慧城市定义为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建筑、日常物品甚至与我们的身体相结合进而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地方。

        我觉得更重要且更有趣的问题是:“你希望智慧城市是什么样子?”必须把重点放在应用于未来城市所使用的技术上。对于其发展机遇,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在IBM的工程师看来,智慧城市技术关乎效率和优化的可能性。对于应用程序开发人员而言,智慧城市技术则是未来公共场所新奇的社会互动和体验。而对于一位市长来说,智慧城市则关乎参与和民主。事实上,智慧城市技术应争取涵盖所有这些方面。

        智慧城市的这些相抵触的目标之间存在妥协。迫在眉睫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整合目标、缓和冲突的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智慧城市必须是高效的,但也要为自发性、偶然性和社交性保留空间。如果排除所有的随机性因素,那么就会将它们由丰富多彩的生物体变成沉闷的机械自动装置。智慧城市必须是安全的,但又不能成为监控室。智慧城市必须是开放的、参与式的,能为缺乏自我组织能力的城市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最重要的是,智慧城市必须具备包容性。备受赞誉的城市规划专家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她最有影响力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指出:“只有在所有人都参与建设的前提下,城市才能为所有人提供一些东西。”但50多年后,在开始建设21世纪的智慧城市时,我们似乎又把这个辛苦学到的真理抛诸脑后了。

        不过,智慧城市还是有望形成新的公民秩序,并将每个人组织起来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过去,城市里充满着陌生人群,也不乏各种邂逅。而现在只要拍一张照片,就能马上描绘出社交图景。在云中运行的算法可以告诉口袋中的小设备我们应该去哪儿吃饭,和谁约会。这一转变或许存在冲突。旧的规范正逐渐消失,我们正在摸索在广泛互联的基础上发展的新方式。共享的经济模式一夜之间发展起来,从客房到汽车,人们可以交换任何东西,协同开发新的技术和更环保的消费模式。基于城市社会产生的在线社交网络正在以多样、积极的方式重塑城市空间成为一片繁荣的城市栖居地。

        这些发展只是我们在创建智慧城市的新公民学中迈出的小小的第一步。本书的最后一章列出了一些我认为可以指引我们决定如何在未来10年,在我们自己的社区部署这些技术的指南。        

智慧城市:值得奋斗的事        

        在过去的15年里,我见过诸多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践。我研究过、批判过这些努力,自己参与过部分设计,也曾为他人喝彩。一些大公司测评市场时,我为它们写过预测报告。我与创业者以及那些苦苦挣扎在底层的民众一起工作过,也曾为那些试图把不愿改变的政府推向新时代的政客和政策专家们提供咨询。我理解并同意他们的诸多计划。

        但是,我也对那些打着智慧城市的旗号在实施的设想和计划持有不同意见,它们存在缺陷和错误的假设。所以,我要扮演集神话终结者、告密者以及怀疑者于一体的角色。新技术激发我们创造新的生活方式。通过技术方案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这一前景很诱人。在本书中,读者将看到很多人已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赌注押在了技术上,而我不是其中的一员。当听到人们谈论技术将如何改变世界时,我都会异常紧张。对技术的了解足以让我知道它的巨大潜力,还有它严重的局限性。当把技术轻率地用于解决复杂问题时,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更有趣的是,我们要如何改变技术,创造我们理想的栖居地。我相信那将发生在草根阶层,每个城市都有巨大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也希望我的这一希冀能带领读者走过本书中提到的更黑暗的时刻。虽然我认同产业界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但我的目的是改变企业在有关城市未来的早期对话中的主导地位。

        最重要的是,我支持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技术专家可以在幕后进行宣传,而我们却不能仅通过市政府的宣传或道听途说去了解城市。我们需要把富人和权势者的方案与街道上的生活联系起来。那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来看城市蓝图。要想理解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和意外的后果,制订一套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规划和设计的原则,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城市、信息和通信技术在过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我们也要到处看看。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们看到智慧城市的全部—因为它们正在全球陆续兴起。有些我们要看到的东西可能不会很快出现。智慧城市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工程。每天,我们都在铺设新的线路,安装新的天线,加载新的软件,以及搜集新的数据。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很多本书中讲到的技术可能已有发展。有些将被淘汰,有些又将被新的发明取而代之。

        当然,困难将依然存在。技术产业要求我们围绕高效、安全、便捷的生活设想,重新建设世界。它们甚至正花费数亿美元说服我们为此埋单。但是,之前我们已经历过这样的情景。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谈到1939年的世界博览会时说:“通用汽车花了一小笔钱就让美国民众相信,如果想享受汽车制造业里私营部门的所有好处,就需要让公共部门重新建设城市和公路。”今天,计算机企业也正在那样做。

        我相信,除了简单地依靠工程师,还有更好的方法建设智慧城市。我们需要激励民间领袖,向我们展示其他不同的方法。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建设自下而上的有机未来城市,并及时行动避免人们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将向你证明,通过逐步努力,从点滴做起,这一切均可实现。如果这看起来是个不可完成的目标,那么请不要忘记,终有一天,最智慧的城市就是你所居住的城市。如果这不值得奋斗,那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奋斗。     

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

[美] 安东尼•汤森(Anthony Townsend)著

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

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