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第奇家族︱一个家族,两位教皇,还是堂兄弟

朱明
2015-01-08 11:1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豪华者”洛伦佐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皮耶罗、乔凡尼和朱利亚诺,他的弟弟在1478年帕齐之乱中被谋杀,但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叫小朱利亚诺,也被洛伦佐收养。这四个孩子一同长大,在美第奇家族的宫殿中一道接受教育,洛伦佐为他们请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执教鞭。就在他们当中,出现了两位教皇。而这两位教皇在位时,正值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生剧变的时刻,该家族成员深深卷入了那个时代的漩涡。

利奥十世:一不小心引发了宗教改革

        利奥十世(Leo X,或译良十世,1475-1521年,1513-1521年在位)是洛伦佐的次子乔凡尼。洛伦佐给儿子们所作的安排都不同,长子皮耶罗是要继承家族遗产的,但在意大利的政治舞台上还要有教皇的支持才能成功,所以他将一个女儿嫁给当时教皇英诺森八世(1484-1492年在位)的儿子,并借此关系安排次子乔凡尼进入教会,并使其14岁时就成为枢机主教。当儒略二世(1503-1513年在位)去世后,他被推选为教皇,这时才38岁。

        利奥十世无意中导致了宗教改革的浪潮。一般都将宗教改革归因于教廷出售赎罪券,认为教廷的腐败导致了新教与其分裂。事实上,事情的缘起却是圣彼得大教堂的修建,1506年,从儒略二世开始重建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但是由于工程浩大,教廷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所以一直拖延着。

        利奥十世继位后,任命拉斐尔为工程总监,他想在自己在位时完成这项功照千秋的伟业。到1517年,工程已经进行了10年,仍进展缓慢。于是利奥十世派人四处募款,甚至宣布,凡为圣彼得大教堂的修建而捐钱者,教皇可以为其大赦。

 
时人所绘的售卖赎罪券的场景        

        这次募捐的动机本来很简单,却在外界产生了轩然大波,人们都认为教廷是在为自身敛财,并将大赦作为条件,简直罪大恶极。当然,这种以钱财换大赦也导致了众多腐败现象,譬如出售教职。加上前几任教皇生活糜烂腐败,更给了人们攻击教廷的理由。尤其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对教廷和教皇的不满肆意宣泄着,修士马丁•路德(1483-1546年)站到了队伍的最前端,公开抨击教廷出售赎罪券的行为,从而引发了宗教改革。

路德的一生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萨克森地区维滕贝格(Wittenberg)的大教堂门上贴上自己写的布告《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总共九十五条反对赎罪券的论点,因此也被称作《九十五条论纲》,指出赎罪券的不合理之处,认为教皇的权柄是有限的。

        这篇檄文犹如一把利剑般直指教廷。对此,利奥十世在一年后发布了教谕,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但这时路德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再对罗马教廷抱有信心,他最终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认为教皇没有赦罪和使人称义的权柄,只有阅读圣经、因信称义才可以。

        利奥十世与路德斡旋了很久,他最初希望通过各方面压力迫使路德停息下来,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反对教廷的不止路德一人,路德被一股力量推动着向前突进。到1520年,双方正式决裂。6月,利奥十世颁布诏书,下令烧毁路德的所有著作,并威胁将其开除教籍。10月,诏书送到路德手中,但他毫不理会,坚持发表自己的见解,年底在维滕贝格城门处将教皇诏书付之一炬,与教皇的对抗达到顶峰。随即,利奥十世将其开除教籍。

        

马丁•路德

 

1520年12月,路德与同事和学生们一道将教皇利奥十世的诏书付之一炬。1872年Paul Thumann作。

        

1521年1月教皇利奥十世颁发的开除路德教籍的诏书

        

        然而,路德的新教思想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中得到了接受和推广,他也得到世俗诸侯的帮助和庇护。1521年4月,路德被“绑架”失踪。实际上,这是萨克森领主将其暗藏起来。直到这年年底利奥十世去世,才躲过了风头。但是,利奥十世和路德的这些争锋,已经使天主教会严重分裂,从此,新教的势力越来越强,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利奥十世在位时,奉行与神圣罗马帝国结盟的传统,坚持反对法国对意大利的入侵。他的盟友还有那不勒斯王国和英国,尽管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和弗朗索瓦一世先后率军进攻意大利,掀起意大利战争,但是靠着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和英国的亨利八世之间的坚实盟友关系,利奥十世总能逢凶化吉,使意大利在列强间保持平衡。

        对他而言,最大的敌人是法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后两者恰恰结成了同盟,使利奥十世时代的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就在被路德的反叛和法国的进攻缠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又重启战火,于1521年8月占领贝尔格莱德,利奥十世不得不给予匈牙利王国大量金钱,请求帮助抵抗土耳其人。但数年后,匈牙利也被土耳其人亡国。

        同政治上的无所建树相比,利奥十世在文化上贡献甚多。利奥十世在当时人的描述中是一个善良平和、思想开放的人,也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热爱学术,知识渊博,也是一个卓越的音乐家。他还热爱人文主义者的诗歌、希腊悲剧,阅读新大陆探险者的记载。这些品质应该都与他出身美第奇家族和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关,在他身上,文艺复兴与宗教完美地结合起来。

        作为教皇,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虽然他在位期间不经意引发了宗教改革的狂潮,但他的本意是想加快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他也大肆挥霍,但都是为了赞助艺术、文化、大学和慈善,推动罗马成为欧洲文化之都。

        利奥十世有句名言,是对他的堂弟,后来也成为教皇的克莱芒七世说的:“既然上帝让我们作教皇,那我们就好好享受吧!”

克莱芒七世:罗马浩劫是他终生之痛

        克莱芒七世(Clement VII,1478-1534,1523-1534年在位)是洛伦佐的兄弟朱利亚诺的遗腹子,从小跟随伯父长大。他1513年到1523年担任了十年的红衣主教,由于堂兄教皇利奥十世的照顾和提携,因而平步青云。

拉斐尔1519年为利奥十世所绘的画像,其右侧为其堂弟朱利亚诺,时任红衣大主教,后来成为教皇克莱芒七世。        

        克莱芒七世继位后,曾派使者分别赴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和英国,想要结束旷日持久的意大利战争,但是没能成功。他在位的十年为列强争斗所累。但是同以往依靠神圣罗马帝国的传统不同,这时随着法国的强大,教皇开始朝法国倾斜,并加强同意大利各邦国的结盟。这一转型并不容易,许多个世纪以来,神圣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关系盘根错节,牢牢控制着许多地区。但克莱芒七世还是于1526年同法国、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结成了科尼亚克同盟,共同对付哈布斯堡帝国。

        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手中的牌除了在意大利的坚实阵地外,还有北欧的新教诸侯,他可以利用这些诸侯反对教皇。但是,谁都没有想到,首场交锋却是对罗马的劫掠。

        皇帝的军队先是在意大利北部击败了法国军队,但是没能及时地支付薪资给士兵。这时已经流行使用雇佣兵,中世纪的骑士制度逐渐退出舞台,将领与士兵之间就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谁给钱,士兵就听谁驱使。于是,三万多名士兵的不满和怨言越来越多。不得已,作为将领的波旁公爵查理只好率领军队南下,浩浩荡荡朝罗马开去。

        这些士兵中大半都是雇佣兵,其中相当部分受路德的新教影响,将罗马视作万恶之源,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劫掠这个富得流油的城市,他们认为这些钱反正也不是合法得来的,甚至都是从他们的家乡德意志搜刮和欺骗来的。怀着这种心态,加上一直没领薪水,士兵们一路劫掠,直到5月5日抵达罗马城下。

        

提香所绘的查理五世(1533年)

法国的文艺复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27年)

        

        次日,攻打罗马的战争开始了。目标非常清楚,就是罗马城西北部的梵蒂冈。罗马的守兵虽然少,但抵抗顽强。艺术家切利尼也在罗马城中,他精通机械和战术,正是他给了敌人主帅查理公爵致命一击。最终,罗马城墙还是被攻破了,没有了主帅的士兵更是放纵不羁,大肆烧杀抢掠。

        他们将护卫教皇的1000名瑞士士兵处死,然后对教堂、修道院、各处宅邸进行劫掠和烧毁。城中一片混乱,所有的人都在逃命,连贵族和主教都不被放过,必须交纳逃命钱。克莱芒七世则仓惶逃入圣天使堡。这时期没有谁能够制止这场失去理智的劫掠,连军队的将领也无法控制,查理五世也无能为力。

        经过这次劫掠,罗马共计有万人被杀,人口减少了五分之四。大屠杀之后,因为疾疫,又死了很多人。半年后,军队实在无可劫掠时,才逐渐散去,这时罗马已然成为一座死亡之城,曾经辉煌的文艺复兴时代就此结束。

        
时人的版画:罗马之劫

        

        克莱芒七世在圣天使堡被围困了长达半年之久,不得不交纳大笔金钱才获饶恕,但还得割让不少土地,将意大利北部的帕尔玛、皮亚琴察、摩德纳等城市割让给帝国,威尼斯也趁火打劫占领了意大利东北部的拉文纳等城市。原来教皇国的领土还很庞大,这下收缩了不少。受此牵累,美第奇家族也再次被敌人从佛罗伦萨赶走。

         
罗马之劫前后的克莱芒七世,分别作于1526年和1531年。   

        这次劫掠对教皇而言是奇耻大辱,使他余生都在想方设法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斗争,却又不得不与皇帝联盟,依靠查理五世的支持在意大利进行统治。1530年,也是获得查理五世的支持后,克莱芒七世才使自己的私生子亚历山大成为佛罗伦萨的公爵(1530-37年在位),恢复了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统治。

        亚历山大时年19岁,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封为世袭公爵,由此标志着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正式终结,成为公国。亚历山大在佛罗伦萨西北边建造了星形堡垒,一直保存至今。他为人阴险,但最终也被同族暗杀,成为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此后美第奇家族群龙无首,最终元老们选择了美第奇旁支的柯西莫一世。

佛罗伦萨公爵亚历山大(Alessandro de’Medici,绰号“摩尔人”,1532-1537年在位),据称是克莱芒七世的私生子。        

        也正是由于对帝国心怀畏惧,克莱芒七世此后的决策都受到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在英国国王离婚的问题上。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原来同教皇是密切的联盟。他的妻子凯瑟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姑姑,因生不出儿子,亨利八世一直对她不满,恰好国王又有了情妇安妮•博林,于是在1527年提出离婚。当时国王离婚需要经过教皇的批准,教皇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解决了。

        然而克莱芒七世对罗马之劫惊魂未定,根本不敢触怒皇帝,因此没同意亨利八世与皇帝姑姑的离婚。最终,亨利八世通过自己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才办成此事,这样英国与教皇的联盟彻底终结。教皇开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而亨利八世宣布英国教会脱离教皇,成立自主的英国国教。这便是英国的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        

        但是在克莱芒心中,仍存有向帝国和皇帝报复的想法。最终,教皇同法国结盟,将同族的一个堂孙女凯瑟琳嫁给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儿子。二人于1533年在马赛会晤,准备结成同盟。然而,第二年,他就被下毒而死。

宝座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两列是被他打败过的敌人。左边分别是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教皇克莱芒七世、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的强大促使后两者结成盟友。

        

        克莱芒的性格犹豫不决,政治上懦弱无能,并不擅长教皇这个角色。然而,美第奇家族的出身却将他推到了这个位置上,不得不勉强为之。他在位时正处于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意大利争夺的特殊时刻,更使他难以在教皇任上有所成就。而他又有着美第奇家族成员的使命感,时刻想要复兴这个家族,将自己的私生子扶上公爵位子,将堂孙女嫁给法国王室,这些都是他对于家族的贡献。他也继承了美第奇家族的艺术赞助的传统,委托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礼拜堂绘制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

        然而作为教皇,他是失败的,尤其是他所经历的罗马之劫,成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此后文艺复兴基本结束,罗马为首的意大利进入了反宗教改革的巴洛克时代。

        

克莱芒七世的继任保罗三世(1534-49年)调和下,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言归于好。

16世纪40年代,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共同进入巴黎。可见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