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外媒关注中国部分城市对优步开刀:怀疑被游说

澎湃新闻记者 谢涓 综合报道
2015-01-08 10:58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优步称稍后将就北京交管方面的禁令发表评论。 CFP 图

        新年伊始,北京市加大力度打击“非法”出租车的举动,将矛头指向了滴滴打车、优步(Uber)等应用软件。

        1月7日,《北京青年报》在头版报道了“‘专车’服务被认定为变相黑车”的消息。文章援引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队长、新闻发言人梁建伟的话称,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0号)》第4条,利用网络平台和手机软件预约租车,属于未取得运营资格擅自从事非法运营。他表示,严查始于1月1日,从事非法营运的司机将最多被罚款2万元人民币

        上述报道还指出,“这是北京首次公开认定私家车通过打车软件拉活属于非法运营”。

        “一些专车为‘克隆’出租车……很多乘客投诉和举报”。梁建伟说。

        这与上个月重庆突击检查优步位于南岸的培训点的缘由如出一辙。

        据中新社报道,12月19日,重庆市交通行政执法部门称,近日接到多起市民举报,称“易到用车”、“优步”等电召软件打着互联网召车的旗号,变相从事非法营运。重庆市执法人员暗访摸排和突击检查中发现,部分商业软件所谓“专车”,多为个体私家车非法挂靠在未取得备案许可的汽车租赁公司名下,变相从事非法营运的车辆。

        上述种种迅速被舆论聚焦,人民日报、新华社为代表的央媒这两天先后发声,质疑出租车行业垄断模式。

        外媒也开始关注这一现象。英国金融时报1月7日称,此次打击行动似乎是在北京市有正规营运牌照的出租车公司的游说之后展开的。

        报道提到,中国市场的专车服务应用软件正受到打击。这些软件包括滴滴打车(腾讯持有部分股权)、快的打车(阿里巴巴是战略投资者之一)、优步,以及易到用车。

        优步是矛头所指。这家成立才5年的美国公司目前在六大洲250个城市运营,最近的一轮估值高达400亿美元。优步既有定位高端的汽车服务Uber Black,还有新推出的Peoples' Uber,后者价位与普通出租车相仿。

        最近数月来,优步在世界各地都面临监管升级的问题。

        上个月,法国、西班牙、泰国和荷兰禁止使用优步服务。在印度新德里,在一名乘客指控Uber出租车司机强奸了她后,该公司已被禁止运营。数天前,中国的台湾判定优步的私家车运营服务违法。

        就在上周末,南非开普敦警方短暂扣押了33辆优步专车。路透社称,优步方面表示,旗下司机都有合法驾照,但具体到每个城市的监管政策有不同,开普敦在去年底要求优步司机必须持有计程车牌照。

延伸阅读新华社:出租车业改革,向垄断还是向“专车”下刀

        据新华网北京1月7日消息,面对出租车司机“生存难”和乘客“打车难”的呼声,是该对行业垄断的根基动刀,还是该对专车执法“一刀切”?近期围绕“滴滴专车”等引发的风波和争议,触碰到出租车业改革的深层问题,重堵不重疏、治标不治本,靠垄断利益生存的出租车行业还能走多远?

“共享经济”是否“一刀切”?

        出租车本是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长久以来却成为部分垄断公司的“摇钱树”。

        就在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沈阳市部分出租车为表达不满停运。同时,其他一些地方也发生类似事件,矛盾直指燃油附加费、“份子钱”、黑车等问题。而与此同时,全国范围不少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开始严查黑车、私车运营,并将板子打向了时下流行的“专车服务”

        北京市有关部门日前表示,集中执法力量加大对黑出租车的打击,并对“易到用车”、“滴滴专车”等利用叫车软件非法运营的车辆从严查处。此前,沈阳、南京等地先后表示,专车未取得出租汽车经营许可,属于非法运营行为

        对于这种界定,“滴滴打车”方认为,所谓黑车,是指未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办理任何相关手续,没有领取运营牌证而以有偿服务实施非法运营的车辆。但是“滴滴专车”是一个移动出行的信息平台,只和依法运营的汽车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合作,不和私家车合作,如发生意外由“滴滴基金”按照责任范围内赔付。

        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宝昌说,现行法规下,查处黑车无可厚非。但政府如果无视既得利益的暴利垄断,单方面遏制满足消费需求的创新模式,这种管理思路需要反思。

        因为实施准入管制的出租车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多样化的专车模式风生水起。部分私家车挂靠租赁公司抢滩出租车运营市场,突破“街边招手”的传统模式,依托移动互联网,并以相对的高价格拉开需求层次。

        天津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在这种共享经济体系中,过去只能作为消费者的私家车主,可以将闲置车辆作为专车投入服务领域,体现了共享经济的互助性特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来势难挡的“专车服务”的确需要规范引导,但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执法。

是否维护垄断利益?

        一位北京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表示,自己并非对“滴滴”、“快的”有意见,他们通过软件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生意。“我们最不满的就是长年被公司收取严重不合理的‘份子钱’。”

        根据这位司机师傅介绍,自己和另一位司机一辆车双班倒,和公司协议一签就是6年。除去所交数万元押金,两人每月还要交给公司“份子钱”9600元,这样高的“份子钱”半年便可买回一辆伊兰特(北京市区出租车主流车型),而剩下5年半全是公司收走的暴利。但即便如此,车辆维修、保养等日常费用还得自己掏钱。“公司就组织开开会,别的什么都不管。”

        一家大型汽车租赁公司副总裁对记者表示,出租车司机平时连个上厕所时间都没有,胃下垂、颈椎腰椎劳损、风湿关节炎已经成职业病,每天80%的工作时间都在给公司挣“份子钱”

        邱宝昌认为,出租车是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出租车公司的既得利益必须破除。

        消费者打车难、出租车司机收入低,这样的“两头难”已是普遍现象。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出租汽车134万辆,企业8000余家,驾驶员260多万人。

        在当前严格限制出租车牌照的背景下,一方面,出租车公司仍然能“躺着就把钱挣了”;另一方面,也难免出现垄断资源导致的寻租腐败。司机、市民两头不满意,甚至让牌照资源成了既得利益用来挟持政府部门的砝码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机关服务中心主任汪国镇表示,目前出租车整体行业结构不合理,其经营方式已使整个行业在司机、乘客的多方指责下坐在“火山口”上,面临不得不改的境地。“司机压力太大,乘客难以享受到优质服务,必然催生新兴业态。”

期盼改革终结垄断

        近段时间,“专车服务”市场发展井喷,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滴滴打车”软件运营公司副总裁朱平豆称,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这部分需求明显增加。未来高品质、多层次、个性化高端商务出行需求会越来越旺盛,尤其是公车改革后,这股需求对市场产生的蝴蝶效应更大。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室主任程世东表示,从目前情况看,不仅高端个性化的出行需求没能满足,基本需求也属于供不应求状态。对于互联网专车项目,应考虑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应“一刀切”,只要明确相关运营资格即可。

        罗兰贝格汽车业务合伙人张君毅也认为,“一刀切”执法并不明智。比如在租车市场,神州等公司革了老式租车的命,而他们也又遭到“滴滴”“快的”等平台的挑战。出租车市场也是如此,只有在不断挤压和对抗中,市场才会更有活力。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表示,移动互联网开启的城市交通变革新时代已来临,鲶鱼效应或可成为撬动传统出租车管理体制改革的杠杆,改变“份子钱”等不合理的旧模式,倒逼传统出租车行业改革

        北京德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家辉表示,垄断产生暴利是必然的结果,当前管理部门一方面应放开专营市场,对共享经济模式加强引导和规范;另一方面,要坚决破除行政审批垄断造就的封闭和低效。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