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袭击《查理周刊》的,可能就是那个“考了59分的人”

周兴
2015-01-08 16:2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那些得了59分的人,他们一点都没有放弃,也在思考,甚至思考得更多,但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就是各种被引向歧途的想法,最终使得他们成为了最危险、最恐怖的那一个。”

艺术家Jean Jullien漫画作品,当枪与笔对战时,“我是查理”。

        1月7日,我是通过微信知道巴黎《查理周刊》被袭击事件的——国内朋友纷纷发来信息,问我,你没事吧?我生活在巴黎,离危险更近,所以引得朋友们的担心。说起来也的确不太远。枪击案发地旁边有个菜市场, 我经常去那里买菜。但让我感觉更近的,还不是地理位置上的距离,不是那个不停出现在新闻里的案发地点带给我的熟悉感,而是对实施此次恐怖袭击的人的一些猜想与感知。

        1月8日凌晨,媒体公布了三名涉嫌恐怖袭击人员的信息,其中两名嫌疑人出生在巴黎10区,祖籍阿尔及利亚。在袭击中高呼圣战口号,是恐怖袭击的手法,这一系列特征使得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嫌疑人是穆斯林极端主义者。但是他们的另一个身份却被忽略了,那就是,至少其中这两个人也是法国人,正如一位目击者所说,他们可以说流利的法语。尽管从种族上看,他们是阿拉伯人,从信仰上看是穆斯林,但是他们出生在巴黎,拿着法国国籍。

        不仅如此,仔细想一下,他们的袭击手法也是带有法国式思维的——袭击报社,而不是在公共场合制造群死群伤。我想,同样是恐怖分子,如果生活在阿富汗或是叙利亚,这种没有新闻自由传统,知识分子没有发言权的地方,他们可能不会认为一个杂志有多么重要,即便这个杂志做了讽刺他们信仰的事情。他们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稀罕去袭击一家新闻机构,他们看中的是火车站、写字楼等高大上的场所。

        但是1月7日的袭击者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仅袭击了报社,还用类似于“定点清除”的方法,先是通过点名辨认,然后目的性极强地杀害了几位漫画家。整个事件最虐心之处,莫过于一名恐怖分子在街上,对一名倒地的、已经彻底失去抵抗能力的警察开枪。尽管画面里恐怖分子戴着面罩,但是透过他开枪瞬间的决绝,我能感受到他的一股仇恨,他似乎不是在清除逃跑的路障,而是满怀怒火实施处决。

        问题是,如果是一名从叙利亚或是阿富汗潜入法国境内的恐怖分子,他们可能认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邪恶的,所有的人都是仇人,但是他们会对一名身穿制服的警察有如此决然的憎恨么?换句话说,我认为,正是因为拥有了法国自身的文化背景,这三名袭击者才会把一家新闻机构作为攻击目标,才会对一名警员满怀仇恨。这是一种典型的、在法国自身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恐怖分子,他们尽管与社会对立,但并不与之隔绝。

        此时此刻,因为信息还是很少,所以我不想做更多的猜想。但是那些过去的,已经确定的信息,或许对眼下的事件有更强的参考意义。

        2012年,在法国图卢兹一名叫梅阿的青年枪杀了当地军人和犹太学校的学生。在警方的围捕中,梅阿与警察交火并中弹身亡。据新闻媒体报道,梅阿坐过牢,后来想参军,但是因为一些犯罪记录而被军队拒绝。最终梅阿希望通过圣战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尽管梅阿杀人的罪行是极端的,但是他的生活经历则是带有很大普遍性的。

        二战之后,法国迎来了大批北非移民。这些人大都勤劳肯干,低调。因为作为移民,能生存、能养活一家子人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他们还要为自己的合法身份发愁,担心一不留神就被遣送回北非。慢慢的,他们的生活稳定了,有了第二代,第三代。这些老移民的孩子生来就是法国人,不会再像父辈那样有被遣送的风险,但是他们又跟所谓“正统”的法国人不是一路人。

        这些移民二代或是三代们,就是这么纠结地生活着。他们很多人都跟父母居住在治安很差的街区,朋友都是街上的小混混,一起出去斗殴抢劫是家常便饭。在巴黎北部郊区大片的廉租房里,这些已经很贫穷的移民们互相坑害,互相抢掠。一个人走在楼道里被邻居洗劫一空也是常事。上了学情况也未见得就有改观。

        法国电影《墙壁之间》就反映了巴黎郊区的学校生活,影片留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绝望。一个年轻人,在这种混乱、绝望的环境中成长,最后又失业,继续贫穷,如此的恶性循环成为了一种宿命。这样一群人,自然成为了恐怖组织招募成员的沃土。

        就像图卢兹的梅阿一样,当他杀人,成为恐怖分子的同时,他的家人也试图通过媒体,讲述他的苦难,并形成这样一种叙事:一个年轻人、北非移民后代,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不仅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为了获得尊重和归属感而加入恐怖组织。

        尽管我们都知道,恐怖行为以及所谓的圣战,根本不代表一种价值诉求,只是赤裸裸的罪行,但是这一套理论在年轻人,尤其是边缘人群中又是极具蛊惑力的。说是歪理也好,邪说也罢,这种蛊惑到底给这些年轻人带来了什么呢?我认为它并不能带给他们真正的归属感,并不能让他们找到人生意义,而只是逃避自身现实艰难处境的一针麻药。

        稍有社会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人不成功或是处于边缘,是由很复杂的因素造成的。煽动的人会把这些复杂,简化成种族歧视,甚至简化成不同文明与信仰之间的冲突。在这种煽动下,在自身艰难生活处境下,一个人会变得蛮横又脆弱。他不再敢于思考自己的问题,而是把一切罪责推给社会。所以,当再次看到恐怖袭击的时候,我实在不愿意认为,这是什么宗教、文明的冲突。

        今天,当全世界都在谴责巴黎恐怖袭击分子的时候,我想,他们也许是最可惜的一群人。他们出生在法国,说法语,也受到了法国的教育。尽管处境不好,但是他们有的朋友、同学也通过努力,有了好工作,更好地融入了社会。这些少部分的成功者就如同一个班级里考了90多分的学生。但是班里还有大量60分以下,“不及格”的。本来,不及格的人也有高下之分。得10多分的人自暴自弃,浑浑噩噩,但又与世无争与人无害。而那些得了59分的人,他们一点都没有放弃,也在思考,甚至思考得更多,但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就是各种被引向歧途的想法,最终使得他们成为了最危险、最恐怖的那一个。

(作者系中国留学生、法国社科院研究生,现居巴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