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光标被“善行”文章感动,高调赠人民日报评论员豪车遭拒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2015-01-10 19:04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陈光标微博截图。

        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受一篇评论文章感动,决定奖励文章作者一部轿车。

        1月9日19时,陈光标在微博上发文称,“今天人民日报吕晓勋同志发表的《让善行把生活之舟推向远方》写出了标哥二十年来的心声和呼唤,让好人就应该有好报,扬善惩恶,弘扬正气。标哥现决定奖励吕晓勋同志一部轿车,奔驰、宝马、奥迪、吉利随便选一台,提车时间为春节前。”

        陈光标在微博正文中留下了邮箱地址,希望该文作者与之联系。

        陈光标向来不缺关注和争议,他高调的行善手法多次受到热议,例如他多次向灾区群众派发现金并合照,到美国宴请流浪汉,为提倡绿色出行当中把自己一部的奔驰车销毁……

        但在1月10日下午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陈光标却表示自己未来将专注自己的环保产业,“一些争议的、创新的事情,不打算去做了。”

        吕晓勋的《让善行把生活之舟推向远方》发表于1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5版。文章以近日宁夏银川为抢救患肠梗阻的女婴爱心接力的事开篇,聚焦行善意念如何始终“热乎”。

        文章称,鼓励人们行善固然非常重要,认真倾听行善者的声音,关注和保障他们的权利,同样不可或缺。

        “通过制度设计,除了让行善者得到应有的荣誉和表彰,能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在心理层面给予更多理解和关照?毕竟,免除了行善者的后顾之忧,爱心的传递之路才能更加平坦通畅,道德才不会遭遇两难困境。”

        陈光标说,这段话“讲到我的心坎上”。

        自称“中国好人”的陈光标向澎湃新闻解释,很多好人都没有应有的好报,很多好人过得很贫困,但是很多好人像标哥这样在坚持。

        陈光标没有与文章作者联系,因为“没有他的电话”,“只能通过更多媒体人和民间有爱心的人来推动,弘扬正能量。”

        有网友在陈光标微博下评论,提倡环保的陈光标应该奖励文章作者一辆自行车。陈曾在2010年为提倡节能减排而公开承诺骑单车上下班。

        对此,陈光标笑称,“送自行车拿不出手。只有豪华轿车才能刺激和带动更多人,让更多好人在制度建设方面出谋划策。”

        陈光标表示,微博中提到了四种品牌轿车都是公司现有的,可以直接提出。

        如果文章作者最后没有联系,陈光标打算把车折算成钱继续行善,例如购买环保自行车捐给环卫工人,购买教学电脑捐给农民工子弟小学。

        记者问及要折算四种品牌轿车中的哪一部,陈光标称,奔驰宝马随便哪一部。

        1月10日,澎湃新闻联系到文章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吕晓勋,他表示对这件事没什么可说的,也不会对陈光标做任何回应,车子“肯定不会要”。

        陈光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还表示,自己过去十年做好事,提高了知名度,未来十年将会专注自己的环保产业。

        “一些争议的、创新的事情,不打算做了”,例如砸奔驰、卖空气、发现金、收购纽约时报等,“没有经历,还是想扎扎实实把环保企业做大。”

        “做了越多,‘欺负’的人越多。”陈光标表示,人生已经过半,也想要安安静静。

        46岁的陈光标(1968年7月生)称,目前在谈一个高科技项目,跟慈善有关系,暂时还不能披露。      

附:

让善行把生活之舟推向远方

人民日报 吕晓勋

  凝聚道德的光与热,既需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也需要认真倾听行善者的声音,关注和保障他们的权利。

       一条微博,全城动员。近日,宁夏银川上演了持续3个多小时的跨省爱心接力,为陕西定边一位出生17天即患肠梗阻的女婴赶赴医院抢救开通绿色通道,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手术,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和点赞。

“问政银川,不只问政也问情!”在接到女婴急需抢救的求助微博后,银川市政务微博群频繁互动,力促政府相关部门、交警和医院的对接。多方共举,全力协作,终于换来小生命面对疾病的“逆袭”。从网络到现实,满满都是爱心,让人感慨,也令人感动。

       新年才过几天,人们已经接连从媒体上看到了多幕这样的温情场景。“麻醉医生做剖腹产,用漫画与聋哑产妇交流”“老师患病瘫痪在床,学生轮流背着去治病”“皮卡为避让摩托坠河5人落水,两位路人跳水救人后默默离开”等,这些正能量故事,真切地反映了普通人的温情善良与古道热肠。冬天再寒冷,只要真情的传递与暖流的汇聚不断,人们心中有关行善的意念就始终热乎。

       不错,现实中,我们也曾看到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诈、拾金不昧钱款被人私吞等道德失范现象,也曾因为利益、情感、理性等因素,让人们面对行善时的选择,出现纠结。然而,上面这些温情场景告诉我们,道德实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深与复杂。再细小的事,只要能够择其善而为之,就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道德追求。凝聚道德的光与热,最需要的就是勇敢地跨出第一步。看看“中国好人”“点赞中国”里那一个个鲜活的感人事例,不也是人人可做、时时可为吗?即便有现实困难、精神压力,道德之花散发的缕缕馨香,始终难以阻挡;人格力量激发的道德光辉,更会引起无数国人见贤思齐的共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一件件带着烟火气、泥土气,可观可感的道德善行中,悄然扎根,茁壮成长。

       鼓励人们行善固然非常重要,认真倾听行善者的声音,关注和保障他们的权利,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制度设计,除了让行善者得到应有的荣誉和表彰,能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在心理层面给予更多理解和关照?毕竟,免除了行善者的后顾之忧,爱心的传递之路才能更加平坦通畅,道德才不会遭遇两难困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漆工为一艘船涂漆,顺便把船上的漏洞补好,不久,船主感激地赠予漆工一大笔钱。原来,船主的孩子们驾船出海,船主才想起自己还没修补过那漏洞,担心孩子们会殒命海底。没想到,漆工一个顺手而为的善举,拯救了孩子们。其实,行善就是这么简单与自然,多一份推己及人的理解与照顾,多一点帮助他人的主动与关怀,照亮的,不仅仅是你我的精神世界,更有那些许久未见阳光的角落。哲学家弗罗姆曾说,“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让生活更美好,从力所能及的好事开始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