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倒奶困局怎么破?专家吁国家尽快建立乳品临时储备制度

光明日报
2015-01-11 07:5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质量观 >
字号

        国内部分地区日前发生“卖奶难”问题,出现一些奶农卖牛倒奶事件,再一次将社会的关注眼光吸引到国内乳业上。农业部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要千方百计组织协调加工企业保证生鲜乳收购,力争做到不倒奶、少卖牛。近期为何会发生倒奶事件?倒奶事件几乎每隔几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奶贱伤农还是洋奶冲击

2015年01月09日,河南省新乡市一养殖小区,奶农用鲜牛奶浇地。 CFP 图

        在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奶业主产省区,每天把卖不出去的鲜奶倒入农田,成为不少中小奶农的日常工作,有的奶农甚至选择杀牛来“断臂保身”。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出现奶农倒奶事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奶贱伤农”。

        经历2013年下半年的“奶荒”之后,鲜奶价格曾一路飙升到5元/公斤,很多奶农花高价买入奶牛。但2014年以来,鲜奶价格开始进入下行通道。数据显示,自2014年2月份开始,生鲜乳价格连续10个月下跌,同比下降6.1%,到12月,全国生鲜乳主产区平均价格降至3.81元/公斤,创下14个月以来最低位。一方面是收购价格一路下跌;另一方面,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牛奶成为“烫手山芋”。

        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分析称,鲜奶价格下降,奶农可低价出售以尽量挽回损失,但大批低价进口奶粉的涌入使得很多乳企使用进口奶源而拒收生鲜奶,这成为奶农倒奶的直接原因。国际进口奶粉的价格从2013年4月开始不断下滑,从5.5万元/吨降至目前的1.9万元/吨。按3.81元/公斤的价格,国内鲜奶制作成奶粉的成本将达3万多元,远高于进口奶粉。舍近求远,拒收或减收本地原料奶,因此成为很多乳企最经济的选择。

        山东得益乳业公共事务部总监李晓娜表示,2013年“奶荒”期间,乳企大量囤货,导致目前以消化库存为主,加剧了生鲜奶“过剩”。

        此次倒奶事件波及的主要是散户、“奶牛小区”等中小规模养殖企业,大型牧场几乎未受影响。宋亮告诉记者,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保护散户和中小规模养殖企业的利益,否则今年将可能出现更大规模的倒奶现象。宋亮表示,我国奶牛养殖业正处于小农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型阶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又遇到进口奶粉的大规模进入,这是国内乳业转型发展必须经历的阵痛期。

困局怎么破

        “奶业寒冬”背后有巨大寒流。

        来自全球乳制品企业的采购数据显示,全球奶源主要供应地新西兰、欧盟的原料奶价格跌幅为30%~40%。2014年12月,世界奶业巨头恒天然下调了其对2015年产奶季原料奶价格的预期。宋亮也预计,2015年鲜奶价格仍将下跌15%~20%。

        面对鲜奶价格的“跌跌不休”,如何保护奶农利益,减少奶农倒奶事件。宋亮建议,短期来看,国家应尽快建立乳品临时储备制度,在价格过低时收储奶农的原料奶,制作成奶粉保存,待到价格高企甚至出现“奶荒”时再抛出来,发挥蓄水池作用,平抑乳品价格波动对奶农的影响。

        其实,有些乳企已开始主动储备原料奶,与奶农一起度过“寒冬”。山东得益乳业坚持对奶农不拒收、不降价,每天除了收取合同内的原料奶之外,对于奶农过剩或者合同外的合格原料奶均一并收入,承接奶农面临的损失,截至目前已经累计亏损5000多万元。业内人士表示,对于主动承担奶农损失的乳品企业,国家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奖励,鼓励更多企业帮助奶农共渡难关,调动全产业链的积极性保护奶农利益。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产业链利益分割不合理是产业过度波动的根源,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解决奶业的深层次矛盾。要鼓励奶农通过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形式,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既能增强和企业对话的能力,又能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