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全解读:转基因福喜“毒”豆芽最热门

澎湃新闻记者 周辰 发自北京
2015-01-13 21:1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质量观 >
字号

本次会议公布了2014年食品安全12个热点词,其中备受关注的转基因、福喜事件、毒豆芽排在“热榜”前三。

        1月13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等多所高校及科学研究院所的专家对2014年食品安全事件进行了解读。

        本次会议公布了2014年食品安全12个热点词,其中备受关注的转基因、福喜事件、毒豆芽排在“热榜”前三,另外上“榜”的还有台湾馊水油、现代牧业等2014年热点事件。“2014食品安全热点词”是通过综合分析各大门户网站新闻点击量、微博传播量、网帖评论量等相关数据筛选得出。

转基因

        热点概况:“转基因”的话题已成为近年来公众热议的重点话题,上至国家领导人、知名专家、公众人物,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对转基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网络也曾一度流传有关“转基因食品会导致疾病”、“转基因食品会破坏免疫系统”以及“转基因食品致癌”等话题,引发了网友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专家解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转基因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 监督评估组成员黄大昉解读称,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和促进技术发展,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大多数国家都将转基因食品纳入食品安全管理的范围,要求进行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以及加工过程安全性在内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价。可以说,转基因食品是迄今研究最为深入、检测最为全面、监管最为严格的一类食品。

        黄大昉称,从全球范围看,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食品的大规模应用已有近20年历史,由于实行了十分严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迄今未发生确有科学证据、并为权威科学部门证实的食用安全性问题。

        黄大昉还就吃了转基因食品会“破坏免疫系统”、“转基因迪卡玉米导致大学生精子异常”、“现代疾病发病率上升源于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转基因作物会使动物致癌吗?”等争议和传闻做出澄清和解释。

福喜事件

        热点概况:2014年7月20日,上海东方卫视播放的一则深度调查的“卧底”新闻,通过隐蔽的摄像头,观众看到了过期牛排与污染牛肉饼在加工环节被照常使用,这一事件的涉事企业就是美国福喜集团(OSI)上海分公司。

        专家解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认为,福喜使用过期、回收原料用于生产,并知法犯法,制作对内对外两本账,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福喜事件是一起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食品安全事件。

        虽然在“福喜事件”发生后出现为福喜“喊冤”的声音,按照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所涵盖的项目检测福喜使用的过期肉,结果都是合格的。但是,王守伟认为,因为检验项目有限,不能涵盖食品安全管控全部。采用“保质期”的办法,可以有效控制风险。

毒豆芽

        热点概况:从2014年伊始到年末,毒豆芽的查处新闻一直都没有停歇过。不断有“毒豆芽”加工黑作坊的新闻被曝出。在过去的2014年,全国审理的豆芽案件数量超过700个,被判刑人数近千人,且有扩大化趋势。而毒豆芽事件的核心就是AB粉(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膨大剂,乙烯等化学试剂。

        专家解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主任钟凯认为,“毒”豆芽毒不毒,这是科学问题。目前来看,说6-苄基腺嘌呤等物质“有毒有害”没有充足科学依据。让不让用是管理问题,即使是安全的,监管部门不让用,生产者就不能用,这是底线、红线。政府治理餐桌污染、打击违法行为获得了全民支持,但也应尊重科学,不宜上纲上线。

        所谓“毒”豆芽,主要是指使用了6-苄基腺嘌呤(6-BA)、4-氯苯氧乙酸钠(4-CPA)、赤霉酸(GA)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无根豆芽。

        钟凯介绍,2011年以前,6-BA和4-CPA列入GB2760管理,一直作为食品生产加工助剂安全使用,无需限定使用量、残留量。GB2760-2011将它俩删除,是因为卫生部认为两者“不具有食品添加剂工艺必要性”,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不该按食品添加剂管理”(因为全世界都是按农药管理的),不是由于食品安全原因。

        目前,6-BA、GA已经列入《豁免残留限量农药名单》征求意见稿(尚未正式发布),这意味着农业部初步认定它们实际无毒无害,可以不用制定残留限量,只是这个意见征求了几年也没个最终结果。钟凯说,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的结论:即使按最大风险原则进行评估,各人群的6-BA摄入量也远低于ADI值。也就是说,执法机关成天挂在嘴边的“有毒有害物质”6-BA跟健康危害压根就不沾边。

食品掺假

        热点概况:从2014年食药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查情况通报来看,仅次于微生物污染的第二大问题即为“食品掺假”问题。食品掺假是一个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沃尔玛的狐狸肉冒充驴肉到欧洲的马肉冒充牛肉,再到我国从蜂蜜制品中检测出甜蜜素的问题等,这一问题呈现出的,更多的是道德问题和企业良知问题。

        专家解读: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成介绍,欧美的食品掺假问题比中国早200多年。食品安全问题在欧美工业国家自19世纪以来已显现出来,并促使这些国家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食品安全监管法。

        英国是近代以来最早制定食品安全立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的国家之一。1860年,英国出台《食品与饮料掺假法》,并在1872年出台《食品与药品掺假法》。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食品掺假也非常常见,目前中国正在重复当时美国的问题。1906年美国《纯食品和药品法》的颁布,使美国食品、药品生产、销售的乱象得到明显的改观。

食品添加剂

        热点概况:食品添加剂,曾被妖魔化为“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也被称为食品安全问题的 替罪羊 。回顾2014年,赛百味“鞋底面包”激发了公众对于“偶氮甲酰胺”的热议,还有诸如央视曝光鱼肝油的问题以及有关儿童牛奶中食品添加剂问题、白酒中的甜蜜素等系列问题,使得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关注度居高不下。

        专家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孙宝国表示,没有食品添加剂,不仅没有现代食品工业,也不可能有现代食品安全。

        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食品,包括油盐酱醋等,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一些食品添加剂还能满足人们对食品营养和安全的特殊要求,如婴幼儿配方奶粉就是因为添加了维生素、矿物质、β- 胡萝卜素、叶黄素等食品添加剂才使得其营养更接近母乳。糖尿病人的食品用甜味剂替代蔗糖对健康更有利。

        孙宝国说,食品添加剂在中国已经被妖魔化了,一些人谈“添”色变,主要原因是错把非法添加物当成了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都是食品违法添加物,不是食品添加剂。

台湾馊水油

        热点概况:9月4日,台湾刑事局侦破一起回收的馊水油伪制成食用油案,台警方经侦查发现,郭某等6人涉嫌在台湾屏东、高雄等地经营地下油厂,用回收的馊水油和皮脂油等废油混杂炼制食用油。同时还查出台湾知名厂商强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向郭某采购上述劣质食用油,进而再混制成“全统香猪油”贩售。9月7日下午4点半,台湾食品药物管理署公布地沟油事件处理最新进度时表示,被强冠问题油波及的下游厂商已增加为971家,制成问题产品也由6日公布的110项增至136项。        

        专家解读:全国粮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兴国认为,台湾报道的“馊水油”基本等同于大陆所提的“地沟油”。

        王兴国建议,对“地沟油”的防范不能完全依赖检测方法,还应以现场监督检查为主,加强废弃油脂的源头管理,截断废弃油脂流入食品生产或消费环节的通路。此外,还应落实并执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以及尽早研究作为工业燃料用油的相关政策。

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

        热点概况: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我国乳业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受到重挫,消费者对于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信心也一度跌落至谷底。近年来,国务院相关部门重点关注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出台了诸多政策法规,以重典惩治不法分子,努力提振消费者信心。然而对于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始终居高不下的关注度,诸如6月中旬也有大量报道称高档婴幼儿配方奶粉含40种以上食品添加剂,也使得这一产业的神经时刻绷紧,信用危机犹存。

        专家解读:“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是可以信赖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说,根据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监督抽检结果,婴幼儿配方奶粉未发现不合格样品。

        但是,任发政也表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产业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我国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原辅料大多依靠进口,婴幼儿基础营养研究相对缺乏。

现代牧业

        热点概况:2014年末,现代牧业遭遇重创。澎湃新闻此前报道,11月16日,其通山牧场因为严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而遭遇“堵门”。与此同时,现代牧场的“病牛门”风波也此起彼伏,11月11日,现代牧业宝鸡牧场遭到动物检疫部门和公安机关的调查,有4人为此被刑拘。11月20日,现代牧业宝鸡牧场被曝出,每年都有员工被查出染上人畜共患病布鲁氏菌病。

        专家解读: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目前规模化牧场已成为我国奶牛养殖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的万头牧场有52个,存栏达到45万头,只占我国奶牛存栏的3-5%,不是我国奶业发展的主体。

        李胜利建议,万头牧场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切忌没有土地而一味求大、求洋,一哄而上可能孕育着环境和防疫的风险。

        李胜利说,规模化牧场建设和运营,必须做到种养结合,实现粪污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循环利用。万头牧场生产必须加强内控,做好奶牛疾病特别是重大传染性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免疫、检疫制度。

微生物污染

        热点概况: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头号杀手。纵观全球2014年食品安全事件,从丹麦问题香肠致死,恒天然奶油污染到台湾咖啡检出棕曲霉毒素A,再到国家食药总局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通报了肉制品和饮用桶装水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情况,可以看出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专家解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梅认为,中国对微生物风险的关注度及评价失衡,社会过度关注菌落总数指标,为重视对致病菌污染的报道,易对消费者引起不科学的导向,也给行业带来不公正的压力。

        刘秀梅称,媒体应对消费者给予适宜的引导,消费者即使购买了可能含有致病菌的食品原料,只要正确处理、加热杀菌,仍可以规避患病风险。

        刘秀梅还指导消费者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不随意宰杀活禽;冰箱内冷冻、冷藏的食物,应包装完整、生熟分开;不在洗菜池中冲洗生禽肉等,避免污染厨房环境;此外,肉、禽加工要煮熟、烧透。

食品监管体系改革

        热点概况:2013年4月,国家食药总局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历史性的事件结束了我国食品安全长达多年“九龙治水”的局面,也摁下了中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的“启动键”,2014年,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也逐步到位,与此同时,基层食药部门改革现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13年4月,《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指导意见》要求省、市、县三级分别于2013年6月底、9月底和12月底前完成改革。

        专家解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表示,十八大后,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组建成立了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原有的分段监管体制转变为由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领衔的两段式监管体制。部门数量的下降有利于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有利于形成整体合力,提高行政效能。

        罗云波认为,长远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改革空间,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谋定而后动。近期应在监管职能、监管绩效和中央与地方监管职责划分等方面作出相应调研和调整,治庸提效,并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向纵深处发展。

铝超标

        热点概况:铝化合物在我国食品加工业有着数百年的应用史,以明矾(硫酸铝钾、硫酸铝铵)为代表的含铝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界应用广泛(如作为膨松剂用于面制品、作为固化剂用于海蜇加工)。2014年,不断有媒体报道食品中含铝添加剂铝残留超标的问题,报道称食品中的铝可能导致老年痴呆,以及部分报道中使用“致癌物铝”等字眼,引起消费者对食品中的铝问题高度关注。

        专家解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宁介绍,对包括明矾在内含铝食品添加剂来讲,很多国家如美国、欧盟成员国、澳洲、新西兰、日本等都允许使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规定其可用作膨松剂、稳定剂和着色剂,同时对其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作出了严格规定。

        确实在食品生产和餐饮环节,可能存在一些食品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超范围、超量滥用含铝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但李宁认为,消费者对待铝对健康的影响,要有正确的认识,JECFA (WHO/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认为从食物中吃进去的铝不太可能增加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

        同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为铝元素不是人类致癌物。其次,铝虽然具有毒性,但并不是只要摄入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JECFA制定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为人终生每周每公斤体重经口摄入的铝不超过2毫克,就不会引起健康危害。

        “这意味着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周吃进去的铝只要不高于120毫克,就不会引起健康损害。”李宁说,另外,如果消费者吃进去的铝只是偶尔超过这个量,并非持续超出该水平,也不会影响健康。

大连海参-抗生素

        热点概况:2014年9月,央视曝光“大连养殖户大量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养海参”事件,报道称渤海湾海参养殖户为提高海参幼苗成活率,防止生病,会在参苗池里添加大量药物。对此,辽宁省海洋水产养殖协会组织专家召开发布会回应称,报道以偏概全,已对当地海参产业造成冲击。与会专家强调大连海参养殖“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仅在育苗期用药,上市时已降解。但此前,辽宁省渔业协会海参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获得育苗许可的“黑户”大量存在,部分不法养殖户(即“黑户”)在海参育苗阶段违规投放大量抗生素,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专家解读:北京大学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陈峰说,央视的报道原意是指海参养殖由于排放污水问题造成对海洋环境及生态的破坏。然而,该报道却被很多其他媒体诠释为用大量抗生素养海参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陈峰表示,国家对养殖业使用抗生素有严格的规定,正确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鉴于目前海参育苗多半采用规模化生产,有可能出现“密度过大、水体污染、发生疾病”等情况,因此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在海参育苗阶段允许使用抗生素或用微生态制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部分图片来源:“2014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官方材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